01.25 香港中醫藥現代化之探索

柯有甫 何鍾泰

(一帶一路國際發展聯盟,香港大舜基金,香港浸會大學)

中醫藥在香港已廣為市民使用,在醫療衛生架構中擔當著重要的角色。香港特區基本法第138條訂明:“香港特別行政區自行制定發展中西醫藥和促進醫療衛生服務的政策”。1999年7月通過的《中醫藥條例》規管了香港的中醫藥行業的發展;20多年前設立的三家公立大學的中醫藥學院為社會培養了大量的學士、碩士、博士等中醫藥人才;醫院管理局、大學、非營利機構三方合作,在香港的18個行政區設置了18家中醫診所,為社會大眾提供著基本的中醫藥服務,並於2020年3月1日把中醫藥服務納入公營醫療體系;香港中醫院正在開工建造中,將於數年後在將軍澳正式運營。

中醫藥現代化是中醫藥發展的必然趨勢,中醫藥現代化需要中藥現代化、中醫理論現代化、中醫臨床現代化。中醫藥是在數千年的長期實踐中,不斷積累、反覆總結而形成的經驗醫學,是人類醫學的寶庫。但隨著文明的進步,科技的發展,西醫的介入與相互比較,社會大眾對中醫藥的要求大大提高。中藥材質量、中藥劑型、中成藥註冊、中醫診治、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等必須有科學的標準與充分的證據為基礎,中藥的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必須用現代語言闡明、副作用須儘可能少或無。通過實施GAP、GMP、GLP、GCP、GSP等規範,使中藥的種植、炮製、飲片、組方、劑型、中藥新藥開發、中成藥註冊等現代化。中醫理論現代化必須強調理論聯繫實際,為臨床實踐服務,中醫理論不能牽強附會,脫離實際,高談闊論,妄談根本不存在或沒優勢的特色。中醫藥臨床現代化必須堅持以循證醫學為核心,中醫藥療效評價要科學化。

中醫藥現代化至今沒有一條公認可行的科學道路。西醫、中西醫結合、中醫是中國的三支醫療力量,中醫藥現代化也存在著中醫西醫化(廢醫存藥)、中西醫結合、純中醫三種主張。純中醫兼反對中醫西醫化、又反對現代醫學支撐的中西醫結合,同時又提不出中醫科學化的可行方法,認為中醫西醫化與中西醫結合會使中醫特色盡失。一些純中醫學者如北京中醫藥大學張其成堅持中醫藥不能現代化:“中醫的現代科學化與保持中醫的特色是難以兼容的,中醫不是現代科學,而是傳統人文觀念與傳統科學相混合的產物,要把中醫改造成現代科學,則必然以丟棄自己的特色為代價。”

西醫與中西醫結合學者認為所謂的中醫特色根本不存在或特色沒有優勢。如“治未病”中醫特色就根本不存在,孫思邈在《內經》的“治未病”理論基礎上,提出“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西醫的一級預防為預防疾病發生,二級預防為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疾病,三級預防為積極康復及防止殘疾向殘障轉變。“治未病”與三級預防概念沒什麼區別,根本不是中醫特色,只是防病治病的普遍醫療方法。又如“天灸療法”沒有特色優勢,每逢三伏與三九天,大中華的中醫批量操作天灸療法,形成一道蔚為壯觀的亮麗中醫文化風景。缺乏全國性統一性標準,沒有經得起檢驗的循證醫學科學證據,各種雜誌對天灸療法也是爭議不斷,如果療效顯著,社會上的過敏性鼻炎、哮喘患者早就消失了。“整體觀念”不是中醫的特色,西醫的基因-分子-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大腦皮質-下丘腦-垂體-腺體-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網絡,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等,早就包括了微觀與宏觀、更高級別、更精準、更科學的整體觀念。不懂中藥藥理與現代醫學整體觀念的純中醫卻經常應用促進免疫的名貴中藥如人參、西洋參、黨參、黃芪、三七等養生調理,致使溼疹、紅斑狼瘡、銀屑病、類風溼關節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加重。不同中醫師臨床辨證同一病人的證型大都是不一樣的(這是不能迴避的客觀事實),辨證都不可能統一,妄談“辨證論治”中醫特色更是笑話; 古代中醫對心肝肺脾腎等臟器的解剖與生理功能都與現代醫學的不相重合,現代中醫竟將錯就錯對古代中醫歌功頌德;中藥藥理如同西醫的《藥理學》,指導臨床用藥比“辨證論治”更精準、更有效、更科學; “同病異治/異病同治”更不是中醫的特色,如養陰藥北沙參、生地是免疫抑制藥,而枸杞子、石斛是免疫促進藥,對自身免疫性疾病選用養陰藥時必須中藥藥理指導。西方醫學也察苔(維生素B2等缺少時的舌炎,念珠菌感染時的鵝口瘡等)、搭脈(心律失常,房顫,奇脈等)、針刺(物理治療不按經絡理論針刺,針刺穴位與非穴位效果相似),中醫特色的舌苔、脈搏、針灸理論屬於沒優勢的中醫文化特色。

中醫藥現代化是必然趨勢,廢醫存藥不被純中醫接受,又無其它可行的方法,不借鑑現成的、科學的西醫方法進行中西醫結合,就沒有其它的路徑可走了。王永炎院士指出:中醫藥的現代化其實不是一個需要不需要的問題,而是一個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中醫該如何利用現有的科學技術來發展自身,這已經成為中醫界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德高望重90高齡的陳可冀院士呼籲“天下的路很多,但不能沒有中西醫結合的這條路。一定要把中醫藥融入世界醫學的領域。中醫並不是被國際上都承認的。”廣州中醫藥大學梁燦德等在《淺析中醫藥現代化》中指出:中醫學體現了我國古老的民族文化。但從中醫學的發展史來看,中醫的發展的確令人擔憂,他指出①中醫現代化是一個實踐和持續發展的過程。②中醫現代化的指導思想是現代科學思想,中醫從現代科學體系中吸取有利於自身發展的養料,使中醫具備現代科學的特徵。③中西醫結合將成為推動“中醫現代化”進程的一股巨大力量。

香港政府應該支持中醫藥現代化的科學研究,不應該支持不科學的中醫文化。香港研究資助局的GRF基金、創新科技署的ITF基金、食物及衛生局HMRF基金、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的中醫藥發展基金等資助中醫藥科研的基金推動了中醫藥在香港的發展,但尚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尤其在中醫臨床研究、中藥標準化、新藥開發、研究成果轉化等方面。如香港政府2018年成立的5億港元中醫藥發展基金,支持的卻是中醫藥行業培訓、中醫藥推廣、大眾對中醫藥認知、傳統中醫藥理論與方法學研究;排除未有運用中醫藥理論的中藥/臨床療效研究, 排除缺乏中醫理論和辨證成份的臨床研究,排除中藥化學成份/分子生物學的研究。排除中藥化學成份讓屠呦呦的諾貝爾獎青蒿素情何以堪?重複國內中醫藥研究走不通的傳統中醫藥理論的死路,能有什麼科研成果?中醫藥發展基金成了中醫藥文化推廣基金,中醫藥還能有實現現代化的明天嗎?

二岸四地及全世界的中醫藥同道共同努力,中醫藥現代化、科學化、國際化一定會實現,融合先進科技的結合醫學一定會造福全人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