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香港中医药现代化之探索

柯有甫 何钟泰

(一带一路国际发展联盟,香港大舜基金,香港浸会大学)

中医药在香港已广为市民使用,在医疗卫生架构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香港特区基本法第138条订明:“香港特别行政区自行制定发展中西医药和促进医疗卫生服务的政策”。1999年7月通过的《中医药条例》规管了香港的中医药行业的发展;20多年前设立的三家公立大学的中医药学院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学士、硕士、博士等中医药人才;医院管理局、大学、非营利机构三方合作,在香港的18个行政区设置了18家中医诊所,为社会大众提供着基本的中医药服务,并于2020年3月1日把中医药服务纳入公营医疗体系;香港中医院正在开工建造中,将于数年后在将军澳正式运营。

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医药现代化需要中药现代化、中医理论现代化、中医临床现代化。中医药是在数千年的长期实践中,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形成的经验医学,是人类医学的宝库。但随着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西医的介入与相互比较,社会大众对中医药的要求大大提高。中药材质量、中药剂型、中成药注册、中医诊治、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等必须有科学的标准与充分的证据为基础,中药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必须用现代语言阐明、副作用须尽可能少或无。通过实施GAP、GMP、GLP、GCP、GSP等规范,使中药的种植、炮制、饮片、组方、剂型、中药新药开发、中成药注册等现代化。中医理论现代化必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为临床实践服务,中医理论不能牵强附会,脱离实际,高谈阔论,妄谈根本不存在或没优势的特色。中医药临床现代化必须坚持以循证医学为核心,中医药疗效评价要科学化。

中医药现代化至今没有一条公认可行的科学道路。西医、中西医结合、中医是中国的三支医疗力量,中医药现代化也存在着中医西医化(废医存药)、中西医结合、纯中医三种主张。纯中医兼反对中医西医化、又反对现代医学支撑的中西医结合,同时又提不出中医科学化的可行方法,认为中医西医化与中西医结合会使中医特色尽失。一些纯中医学者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其成坚持中医药不能现代化:“中医的现代科学化与保持中医的特色是难以兼容的,中医不是现代科学,而是传统人文观念与传统科学相混合的产物,要把中医改造成现代科学,则必然以丢弃自己的特色为代价。”

西医与中西医结合学者认为所谓的中医特色根本不存在或特色没有优势。如“治未病”中医特色就根本不存在,孙思邈在《内经》的“治未病”理论基础上,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西医的一级预防为预防疾病发生,二级预防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疾病,三级预防为积极康复及防止残疾向残障转变。“治未病”与三级预防概念没什么区别,根本不是中医特色,只是防病治病的普遍医疗方法。又如“天灸疗法”没有特色优势,每逢三伏与三九天,大中华的中医批量操作天灸疗法,形成一道蔚为壮观的亮丽中医文化风景。缺乏全国性统一性标准,没有经得起检验的循证医学科学证据,各种杂志对天灸疗法也是争议不断,如果疗效显著,社会上的过敏性鼻炎、哮喘患者早就消失了。“整体观念”不是中医的特色,西医的基因-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大脑皮质-下丘脑-垂体-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早就包括了微观与宏观、更高级别、更精准、更科学的整体观念。不懂中药药理与现代医学整体观念的纯中医却经常应用促进免疫的名贵中药如人参、西洋参、党参、黄芪、三七等养生调理,致使湿疹、红斑狼疮、银屑病、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加重。不同中医师临床辨证同一病人的证型大都是不一样的(这是不能回避的客观事实),辨证都不可能统一,妄谈“辨证论治”中医特色更是笑话; 古代中医对心肝肺脾肾等脏器的解剖与生理功能都与现代医学的不相重合,现代中医竟将错就错对古代中医歌功颂德;中药药理如同西医的《药理学》,指导临床用药比“辨证论治”更精准、更有效、更科学;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更不是中医的特色,如养阴药北沙参、生地是免疫抑制药,而枸杞子、石斛是免疫促进药,对自身免疫性疾病选用养阴药时必须中药药理指导。西方医学也察苔(维生素B2等缺少时的舌炎,念珠菌感染时的鹅口疮等)、搭脉(心律失常,房颤,奇脉等)、针刺(物理治疗不按经络理论针刺,针刺穴位与非穴位效果相似),中医特色的舌苔、脉搏、针灸理论属于没优势的中医文化特色。

中医药现代化是必然趋势,废医存药不被纯中医接受,又无其它可行的方法,不借鉴现成的、科学的西医方法进行中西医结合,就没有其它的路径可走了。王永炎院士指出:中医药的现代化其实不是一个需要不需要的问题,而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医该如何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来发展自身,这已经成为中医界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德高望重90高龄的陈可冀院士呼吁“天下的路很多,但不能没有中西医结合的这条路。一定要把中医药融入世界医学的领域。中医并不是被国际上都承认的。”广州中医药大学梁灿德等在《浅析中医药现代化》中指出:中医学体现了我国古老的民族文化。但从中医学的发展史来看,中医的发展的确令人担忧,他指出①中医现代化是一个实践和持续发展的过程。②中医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是现代科学思想,中医从现代科学体系中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养料,使中医具备现代科学的特征。③中西医结合将成为推动“中医现代化”进程的一股巨大力量。

香港政府应该支持中医药现代化的科学研究,不应该支持不科学的中医文化。香港研究资助局的GRF基金、创新科技署的ITF基金、食物及卫生局HMRF基金、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的中医药发展基金等资助中医药科研的基金推动了中医药在香港的发展,但尚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尤其在中医临床研究、中药标准化、新药开发、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如香港政府2018年成立的5亿港元中医药发展基金,支持的却是中医药行业培训、中医药推广、大众对中医药认知、传统中医药理论与方法学研究;排除未有运用中医药理论的中药/临床疗效研究, 排除缺乏中医理论和辨证成份的临床研究,排除中药化学成份/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排除中药化学成份让屠呦呦的诺贝尔奖青蒿素情何以堪?重复国内中医药研究走不通的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死路,能有什么科研成果?中医药发展基金成了中医药文化推广基金,中医药还能有实现现代化的明天吗?

二岸四地及全世界的中医药同道共同努力,中医药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一定会实现,融合先进科技的结合医学一定会造福全人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