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讓轟六攜帶激光武器在12000米高度巡航,攔截彈道導彈怎麼樣?

自立124


做不到,載重不足,功率和射程無法滿足需求

激光反導,打的是導彈上升段,燒穿燃料罐從而引爆導彈,想要直接摧毀彈頭還需要高好幾倍的功率才有可能。

從能量來源來看,目前研究的激光武器主要有兩種,分別是化學能激光炮和電能激光炮。化學能激光武器方面已經有類似的研究成果,那就是美國YAL-1機載反導項目。他是使用化學氧碘激光器,以過氧化氫、氯化碘等作為“彈藥”,每份彈藥模塊重達3000磅(1.3噸),由其產生化學反應產生激發態的氧離子和碘離子。YAL-1攜帶20份“彈藥”,每份可以產生5秒鐘的高能激光,對飛毛腿導彈外殼照射持續3秒可以摧毀其燃料殼,從而可以攔截彈道導彈。但是YAL-1用的是波音747-400F大型貨運飛機作為改裝載體,他的起飛重量達到396噸,最大有效載荷達到124噸。

YAL-1使用的化學氧碘激光發生器重量就達到18噸,再加上彈藥模塊,炮塔設備,火控系統等等,需要波音747這種龐然大物才能滿足。而該項目被取消的原因就是射程不夠,無法保證載機安全。因為YAL-1最大射程為300公里,這個距離對於波音747這樣的龐然大物來說太過於危險,美軍估計即使要對付曹縣這樣的對手,也需要600公里左右才能保證載機安全性。而這樣的話,功率需要堆高10倍,技術難度太大,所需要重量目前也沒有一種飛機可以滿足。

而對於轟-6轟炸機來說,最大起飛重量只有79噸,機內載重能力恐怕只有10噸左右,遠無法搭載YAL-1這個級別的化學能激光炮。恐怕只能裝小功率的化學能激光炮,這樣一來能打出100公里都算是奇蹟了。這樣一來毫無實戰價值,這個距離有這閒心,還不如直接戰鬥機發射導彈摧毀地面導彈。

另一種就是電能激光炮,這也是現在馬上要投入軍事使用的裝備。不過這是歸功於軍艦上綜合電力系統和飛輪儲能技術的突破,為滿足全電推進所需電力需求而採用的綜合電力系統,將軍艦的電力發電水平提升到非常高的水平。而飛輪儲能技術將部分電能以動能形式儲存,再進行瞬時放電,這樣一來也可以滿足大功率電能激光炮的用電需求。美國海軍的“海德拉”艦載激光炮項目,這種武器在不遠的將來可以取代近程防空導彈和近防炮

但問題是,不管是綜合電力系統還是飛輪儲能設備都同樣又大又重,用在軍艦上問題不大,想要裝載飛機上就不夠看了。目前在研的,計劃在第六代戰鬥機上使用的激光炮同樣是電能激光炮,不過這種是通過戰鬥機發動機上的發電機來進行供電,供能有限,射程也近。戰鬥機拿來作為格鬥武器和攔截射向自己的防空導彈問題不大,但是想要遠距離攔截彈道導彈就不現實了。


五嶽掩赤城


想象得很好,但是不靠譜。空基激光武器的作戰效能主要收到平臺的制約,讓轟六攜帶一個幾噸重的激光炮倒不是啥難事,但轟六存在兩個無法解決的問題:1、航程不夠;2、飛得太慢。

激光武器再怎麼厲害,功率在怎麼大,在空氣中也是要衰減的,所以要想有效攔截彈道導彈,就必須靠近到一定距離內。目前空基激光武器系統僅能做到1兆瓦(這還是美國的水平,我們做得不到)直射距離只有數百公里。

洲際導彈的末端速度相當快,可以達到20-25馬赫,轟六頂多0.9馬赫,所以跟彈道導彈比起來幾乎算是靜止的,即便提前預知了導彈落點,趕往落點附近進行攔截也是很困難的事情。所以空基激光武器對洲際導彈進行末端攔截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美國的ABL-機載激光導彈攔截系統的作戰場景是在導彈點火後在上升段就進行攔截,因為激光必須持續3到5秒的照射才能徹底毀傷彈頭,上升段導彈速度夠慢的情況下才能做得到。而我們的轟六不具備靠近美國和其他歐洲有核國家本土的能力,在上升段摧毀洲際導彈也就無從談起。

美國ABL計劃開發的YAL-1機載激光武器系統

YAL-1擊落上升段的彈道導彈想象圖


所以空基激光反導頂多也就是在戰役規模的作戰中防禦一下中程和近程彈道導彈,防禦遠程導彈和洲際導彈並不靠譜。實際上空基激光反導要想奏效,必須依靠天基衛星反射鏡配合,否則最多也只有數百公里的覆蓋範圍,而且沒法對付中段和末端飛行的導彈。而天基衛星反射鏡和激光武器的配合又是個很大的難題,根本沒辦法做到精確控制角度,誤差非常大。美國目前已經做到用3000kg的氧碘化學激光器實現1兆瓦的功率輸出,但是和反射鏡配合時,只能用來照射十來公里外的靜止目標,再難有突破。可見這條技術路線實在是太難太難了。

在星球大戰計劃中,空基激光反導並非是單獨存在,而是要配合天基的反射鏡來摧毀敵方來襲導彈


宣仔


理論上可以,具體要看激光裝備未來發展。目前轟-6不能,其它轟炸機亦不能,都還攔截不了彈道導彈。

有意思的是,美軍幾十年前就有類似計劃,到現在還沒有實現,曾作為“星球大戰”計劃的一部分,曾經一時,無數世人對科技實力最強的美國,盲信盲從,蘇聯被忽悠得解體,不假分辨,盲目跟進,以致國力不能支撐。

目前的問題,主要卡在電能技術上,大功率激光武器遠遠不能展開,在可見的十年之內不具實現的可能。當化學武器走至盡頭,物理特性的激光等新概念武器,就現實地擺到了裝備專家的面前,如何突破技術瓶頸,使物理性質的新概念兵器儘快投入工程運用?正像所有武器都有一個發展過程,激光亦然。

我們知道的激光武器,投入軍事應用,並不算晚,美國開展更早一點,但要在上世紀實現太空部署,無疑疑想天開。激光武器以其趨向性強,速度快的特點,如能在天空展開,以天上衛星和空中飛行器為平臺,去攔截彈道導彈,不失為一個不壞的想法和手段。速度極高的彈道導彈,大約也只有激光才能實現攔截。

部署在天空,無論是起飛、上升、中段和末段,只要被發現,皆可實現,前提之一,今後隨著技術的進步,再不受不良天侯影響。只是理想豐滿,現實卻是這樣骨感,2019年美國成立太空軍,不顧國際社會反對,似乎毫無顧忌地要完成太空軍事化,一時使人大感緊張,只是挑起太空軍事競賽,他的能力包不包括激光武器呢?答案是同樣不可能。美國不能,我們目前也沒有實現的可能。致於誰最先研製而出,就是不知道的了。


魂舞大漠


使用機載激光武器進行彈道導彈的攔截設想美國人早都搞過,其實質就是激光在彈道導彈助推段實施反導攔截技術,在理論上使用轟-6型轟炸機加掛激光武器可以實現,但實際效果可能並不會太好,或許使用運輸機平臺更好一些。

我們先來看看美國的“激光助推段反導計劃”,就是依託“機載激光器”項目,使用波音747-400F型飛機在機頭部位安裝一部兆瓦級激光器發射臺,通過前線抵近部署的方式協同美國固有的空天反導預警體系,在彈道導彈助推段飛行階段進行激光照射,在熱力作用下使得導彈變形,從而達到攔截彈道導彈的目的。

美國在1996年-2011年,為該項目先後投入53億美元,在2009-2010年間先後進行三次試射,其中2010年2月成功的進行了固體和液體彈道導彈的攔截,在技術上實現了一定的經驗積累。該系統計劃實現400公里的攔截,但在實際測試中只達到了160公里的距離,儘管美國遵循“邊試驗邊改進”的發展模式,但由於後續距離的提升舉步維艱,直接導致了該項目的發展命運,最終被終止。

歸咎原因,主要還是技術問題。主要集中在發射距離和發射載體之間的矛盾上,之所以該項目最初計劃發射距離達到400公里,實際測試中卻只能達到160公里,核心原因就在於激光器的發射功率達不到要求,也就是由於空氣中的雜質影響作用到目標表面的密度並不夠,密度不夠很難實現有效攔截,這就導致了作用距離與作用密度之間的矛盾。

然而從技術角度來分析,作用密度不夠直接影響到了作用距離,要實現作用距離的提升,當前的技術手段只有通過放大激光發射器的體積來實現。通過增加體積最終實現發射功率的提升,這就與現有載體之間形成一對遞進的矛盾,以美國為例,現有的波音747-400F機體的尺寸限制了上述矛盾的解決。

通過美國的實際經驗來看,波音747-400F型客機的運載能力、運載空間都要比我們手中的轟-6型轟炸機要好得多,以當前轟-6最新的型號轟-6N的載體來看,主要改進還是通過增加空中受油和更換髮動機來實現航程問題,但對於機體內部的空間運用改進並不是很大,也沒有多大的提升。這就從根本上限制了轟-6型轟炸機通過加裝激光器來實現空中反導攔截的改裝可行性,轟-6的機內空間限制了核心激光器的功率,也就限制了實際作用距離和作用效果。

在當前機載激光器技術發展恆定的情況下,實現小型大功率化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鑑於這個實際情況,要進行機載激光助推段反導攔截,要保證充裕的作用距離和作用效果,只有一條路走那就是在平臺上下功夫,對於平臺載重和空間的需求上要大的多。

顯然,轟-6型轟炸機的載重和空間運用上是屬於典型的硬傷,不符合改裝的基本需求。放眼國內當前的發展實況,最好的選擇是國產大中型運輸機,民用大飛機在C929沒有出現之前,C919受制於國外並不是好的選擇。


鷹鴿分析


想法不錯,但不切實際,首先轟六有點小,無法裝大量的設備,美國曾經用波音七四七做過實驗,後來下馬了。幹這個事的應該是CR九二九才好使。還有就是比較不切實際的了,就是自己不知道對方什麼時候發射導彈,就不可能二十四小時在天空上沒完沒了的飛,天天待命等攔截,人員的弦天天緊繃,不可想象。還有洲際導彈一旦發射,萬公里的距離,半小時就到,無法預警哪個方向來襲。


東龍45


激光武器還是短程發射命中率高,因為空氣的阻隔,遠程需要消耗太多的能量。用轟6攜帶激光武器在12000米高度巡航,應該是輕型激光炮,重型激光炮平臺不是轟6的選項。但只要找準了目標,達到100公里的射程,近距離攔截遠程導彈還是可行的。


自然風161212381


想法不錯,但轟六機型小飛行速度趕不上導彈,激光裝置在目前還沒有解決小型化而超強功率的問題,美國在波音糸列運輸機上都試驗幾十年了仍然沒有成功。如果將來能實現原子能電池而些小型化,別說轟六、就是殲十六、二零,運二零這些飛機都行!可能小型超能量的原子能電池源現在只是幻想!


張紅心


探討一下。

轟六是一個平臺。如果功率能夠滿足的情況下,在信息量有一體化保障的情況下,在氣象條件准許的情況下,是可以攔截彈道導彈的。

國土安全防禦是體系型的。任何的防禦體系都是有漏洞的。最好的防禦就是核潛艇長期、多點地潛伏在“威脅”“國”的國土的“有效”的距離內。做到“足額”的“震懾”。

今日世界,“武器”殖民的理念、行為已經是“過時”的“產品”了。無依賴的“價值”了。因為“它”是“負”“附加值”的“工具”。

謹參與。


早晨的太陽122


感覺不行。彈道導彈下落時,速度等於子彈,用轟六巡航,一來要是彈道導彈不經過飛機附近,飛機上的激光器就不會產生任何作用,二來12000米高空雲層會分散激光,導致激光器失去作用,三來激光武器熱能太高,把彈道導彈打爆自己也死了,要是面對多枚核彈攻擊,就無法全部攔截。現在防禦彈道導彈攻擊的最好方法其實同樣是彈道導彈,因為彈道導彈的飛行軌跡都是一樣的,是拋物線,而且由於太空阻力小,是理想型拋物線。所以,在彈道導彈襲擊的目標處發射一枚彈道導彈,設置成相同軌跡,就總能與來襲的彈道導彈遇上。


喜歡預言的劉成宇


作為空天作戰平臺的一部分想法是好的,等以後有了核動力飛機也許能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