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英國丟了那麼多殖民地都怎麼沒動手,為什麼會為馬島大打出手?

藍色的夜晚47


說到底,馬島戰爭對於英國和阿根廷兩國都是一劑救命良藥,只不過這劑藥最後被英國人吃下去,救了命,而阿根廷則被毒死了。

英國反擊阿根廷,並不是因為馬島有多麼重要,而是純粹的柿子撿軟的捏。

如果說馬島重要,比之新加坡如何?比之埃及如何?比之印度如何?英國在二戰後丟的殖民地以千萬平方公里計數,差一個一萬多平方公里的鳥不拉屎的荒島嗎?

英國之所以在馬島上如此堅決的開戰,主要原因就兩點——1.英國確信能打贏。2.英國上上下下都需要這麼一場戰爭。



撒切爾夫人於1979年就職。代表保守黨就職的她提出復興英國經濟的口號。但從就職以後的三年來,撒切爾的經濟政策並沒有取得成功,英國失業率不降反升,通貨膨脹每年都超過10%。在一些工礦地區,英國工人們甚至稱撒切爾為“whore”(英文婊子,骯髒的下流話),表示要靠選票把她搞下去。就職三年後,她與保守黨的支持率雙雙低於20%。按照撒切爾的執政成績,她根本不可能連任。

處於危機之中的撒切爾,迫切的需要一個出口來轉移民眾的注意力,為自己獲得聲望。

撒切爾運氣很好,想打瞌睡就有人送枕頭,1982年4月2日,阿根廷武裝佔領馬島,為撒切爾送來了枕頭。

馬島並不是什麼重要地方,但阿根廷實在是一個軟柿子,而且是一個心裡沒b數的軟柿子。


撒切爾敏銳的意識到,自己朝思暮想的機會來了。阿根廷進攻馬島以後,撒切爾開動了英國的宣傳機器,向英國民眾宣傳阿根廷的軍政府如何如何獨裁,馬島上的英國同胞正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等等。一番宣傳下來,英國上下群情激奮,英國民眾的憤怒不盡因為同胞受辱,更因為英國對長久以來的衰弱感到難以接受。自二戰以來,英國的國際地位就一天不如一天,如今居然連阿根廷這種不入流的國家都敢騎在大英帝國的頭上了?英國人感覺完全無法接受。

這時候,撒切爾出現在了議會中,她高喊著一句很有殺傷力的口號:“支持我,就是支持英國!”。這句話與其說是開戰口號,不如說是競選口號,撒切爾在這個特殊時間,靠著這句口號,獲得了議會100%的支持率。在出兵決議上,下議院沒有任何一票反對,全票通過。

事後證明,英國賭對了,阿根廷的確是個不折不扣的軟柿子。那麼,阿根廷在發動戰爭前,就沒想過自己可能會輸嗎?

阿根廷的國內狀況,比英國還糟糕。

馬島戰爭發生時,阿根廷的統治者是加爾鐵裡將軍。



如果說撒切爾的執政水平只是不盡人意的話,加爾鐵裡的執政成績只能用糟糕透頂來形容。

作為一個行伍出身的軍人,加爾鐵裡對經濟建設一竅不通。上臺短短几年,阿根廷的通貨膨脹率達到了600%!失業率飆升,工農業產值均下降20%以上。阿根廷人民對軍政府非常不滿,加爾鐵裡的統治岌岌可危。

病急亂投醫,阿根廷決定也莽一波,發動戰爭轉移一下國內注意力。

加爾鐵裡環顧了一下鄰國,覺得只有英國的馬島最為“穩妥”。

給加爾鐵裡信心的,有多方面因素。

第一點,是馬島的位置。

馬島在阿根廷家門口,卻距離英國本土超過一萬公里。島上只有一千多人,士兵只有一百多,且基本沒什麼有價值的資源。對於英國無數的海外領地而言,馬島實在是很不起眼的一塊。加爾鐵裡認為,英國似乎沒有什麼理由跨過半個地球來和自己爭一塊小荒島。

用英國人自己的話說,馬島的重要性都比不過英超聯賽中運動員們踢的那個球!

第二點,是阿根廷的外交環境。

阿根廷一直號稱是“拉美反共橋頭堡”,跟美國走的非常近。阿根廷也一直把自己視為美國的重要盟友(美國反倒不這麼認為)。加爾鐵裡認為,開戰之後,讓美國給英國施壓,讓英國忍下這口氣,是很有可能的。

另一方面,雖然自己跟蘇聯那邊關係很差,但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邏輯,蘇聯也許會給自己一定的支持。同樣,本著反殖民主義的精神,中國、拉美各國都會站在自己的一邊。

第三點,是英國的狀態。

英國在二戰以後,江河日下,當年的大英帝國海軍已經變成了美國附屬的“北大西洋反潛艦隊”,英國所有的艦艇幾乎都為反潛服務,連航母都快沒有了(即將出售或退役),護衛艦極大強調反潛能力,而防空能力非常差。阿根廷軍隊雖然海軍不行,但空軍很有兩把刷子,當時阿根廷空軍裝備了先進的“飛魚”反艦導彈,對於英國艦隊有很強的威脅性。

所以,阿根廷覺得,可以賭一把。

結果,等阿根廷真的派軍隊登陸馬島以後,才發現自己所設想的幾個條件完全是錯的。

第一個條件,英國會不會為了馬島橫跨大西洋過來打阿根廷?結論是會。在阿根廷佔領馬島後的24小時之內,撒切爾夫人就下達了總動員令,英國海軍幾乎傾巢出動。除了海軍之外,英國還改造了幾十艘民船作為運輸船隻。事實證明加爾鐵裡的推論完全錯了。

第二個條件,外交方面的推測,加爾鐵裡也完全失誤了。

雖然阿根廷自認為是美國的重要盟友,可是在馬島戰爭開始後,美國並沒有阻止英國,而是很快宣佈了“中立”。同樣的,蘇聯雖然給了阿根廷名義上的支持,但是蘇聯並沒有真的給阿根廷什麼實實在在的援助,畢竟兩國關係向來不好。而拉美各國雖然集體支持阿根廷,可是這些國家本來就沒什麼實力,所謂的支持也是口惠而實不至,主要負責調停兩國矛盾。

最重要的是,法國對於阿根廷的態度大轉彎。

法國是阿根廷最重要的軍火來源國,阿根廷空軍使用的“飛魚”導彈就是法國提供的。開戰之後,撒切爾夫人致電法國總統密特朗,稱“如果打不贏這仗,就要對阿根廷使用核武器”。法國總統一聽這話,趕緊斷了阿根廷的軍火供給。阿根廷自己沒有生產導彈的能力,法國斷供以後,阿根廷空軍就只能有槍無彈,仗也就沒法打了。

最最重要的是,阿根廷對於英國軍隊的實力判斷也許正確,但對於自己的實力估計則嚴重失誤。

雖然英國軍隊很廢,但是阿根廷軍隊更廢!

相比於衰落的英國海軍,阿根廷軍隊則是從來沒強大過,阿根廷主力軍艦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居然是美國珍珠港事件的倖存者!到馬島戰爭時,艦齡已經超過了六十年,戰鬥力可想而知,開戰後很快就被擊沉。


空軍方面,阿根廷空軍的表現的確可圈可點。他們成功擊沉了一艘“謝菲爾德”號護衛艦,並擊傷多艘英軍艦船。阿根廷空軍捨生忘死的精彩表現,總算讓這場戰役中阿根廷沒有輸的太過難看。

但是,法國斷供後,沒有了導彈的阿根廷空軍也不再有什麼戰鬥力。加上兩國實力差距太大,英國登陸的很順利,到6月14日,隨著馬島上的阿根廷陸軍投降,馬島戰爭就實際上結束了。

馬島戰爭結束以後,阿根廷軍政府威嚴掃地,加爾鐵裡很快被逮捕。而撒切爾夫人則因此獲得了空前威望,成功連任,並在四年後再次連任!應該說,撒切爾夫人的政治生涯,實在是要感謝加爾鐵裡送來的枕頭。

而英國的這次戰爭,其實也並沒有為英國爭來多大的國際地位。因為大家都知道英國是典型的“軟的欺負硬的怕”,馬島戰爭之後不久,出現在人民大會堂裡談判香港問題的撒切爾夫人,可就完全沒有討伐阿根廷時期的硬氣了。


小約翰


英國雖然曾經很輝煌,號稱日不落帝國,現在全稱是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實際上英國本土很小,只有二十四萬多平方公里,比我們一向叫得小日本還要小得多,標準的彈丸之地,蕞爾小國。

而阿根廷呢,面積有兩百七十八萬平方公里,是英國本土十倍不止。阿根廷曾經是西班牙殖民地,不過早在1816年就宣佈獨立,現在人口主要是西班牙、意大利等南歐裔。雖然是南美國家,阿根廷可是曾經闊過一陣子的,一度接近發達國家水平,甚至以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來算,那個階段已經算是發達國家了。

阿根廷地處南美,資源豐富,要地有地,要礦有礦,經過獨立以後的一段動盪之後,阿根廷終於趨於穩定。對於一個先天條件如此之好的風水寶地,只要能夠正常的發展生產,想發達起來絕非難事。等到一戰前夕,阿根廷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經到達發達國家水平。正是由於有了這樣的底子,阿根廷人才有幾分驕傲。就算後來由於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蕭條,阿根廷的經濟陷入困境,但是這脾氣保留下來了。不過對於一個一二戰都沒怎麼參加的新興國家來說,阿根廷明顯不怎麼會打仗。


阿根廷雖然一度很富裕,但是它主要依靠自身的礦產資源和自由貿易政策,出口外貿生意是阿根廷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後來經濟大蕭條爆發,不是因為生產力不足,而是因為生產力過剩,資本家寧願把牛奶倒掉也不分給窮人就是那個時候。為此,各國分分提高關稅,貿易堡壘嚴重,阿根廷經濟因此遭受重創。

從這時候起,阿根廷的經濟就開始陷入長期的混亂之中,他們嘗試跟美國學習,學習羅斯福新政時期的政策,但是由於阿根廷人本身比較憊懶,完全學不像樣,經濟完全沒有好轉。好在阿根廷地理優勢明顯,總算勉強可以維持。等到加爾鐵裡執政時期,阿根廷的經濟狀況進一步惡化,通貨膨脹嚴重,國民生產總值不增反降,國內民眾反對聲此起彼伏。於是他就想到通過解決馬爾維納斯群島的問題來轉移國內矛盾。

馬爾維納斯群島一直以來是一塊有爭議的地區,它離著阿根廷本土只有幾百公里,離著英國本土卻有上萬公里。自從阿根廷獨立以來,就宣佈對其擁有主權,不過那時候英國很強大,他們並不認同阿根廷對其擁有主權,1833年,英國就將阿根廷政府人員驅逐出該島,從此以後,該島基本上算是英國殖民地。二戰以後,就其主權問題,英阿兩國多有討論,但是沒啥結果,就這麼耗著。

而到了1981年的時候,英阿兩國關於此地的歸屬談判再次失敗,阿根廷國內又是一片混亂的狀況,次年阿根廷政府就決定武力佔領馬爾維納斯群島,給曾經的世界霸主一點顏色看看,也能夠轉移國內民眾的視線。

阿根廷的想法是不錯的,畢竟阿根廷雖然經濟持續下滑,但是底子還在,而且阿根廷離著馬島很近,區位優勢明顯。而英國呢,二戰期間被打得七零八落,二戰以後早已經失去世界霸主地位,關鍵一點是各個曾經屬於英國殖民地的地區國家分分獨立,英國早已經成為了昨日黃花。如果能夠成功拿下馬爾維納斯群島,嚇走曾經的世界霸主,那說明這屆阿根廷政府還不是一無是處,也可以平息國內民眾的不滿。

而英國呢,對此十分不滿。固然在這之前有很多殖民地都獨立了,但是人家是獨立啊,如果馬爾維納斯要獨立,英國還真不好說什麼。可是馬爾維納斯不是自己要獨立,主要原因也是因為馬爾維納斯群島太小了,雖然總面積有一萬兩千多平方公里,但是人口只有兩千多人,這點人還真沒什麼鬧獨立的資本。人家馬島人不想著獨立,就代表著是英國殖民地,你阿根廷居然就來搶是什麼意思。

當時的英國已經從世界霸主逐漸淪落到美國的附庸,自己周邊的法國等國對它也多有不服,不過限於國力衰退,英國只有忍氣吞聲。可是現在一個阿根廷居然來挑釁自己算怎麼回事呢,阿根廷面積雖大,但是在國際舞臺上其實是個沒什麼話語權的國家,而英國再怎麼說也是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怎麼可能容忍這樣的行為。這樣的行為不但英國政府不會容忍,就連一向傲慢的英國國民也不會答應,於是就打吧。

儘管英國沒有區位優勢,打起來比較艱難,可是英國畢竟是經歷過幾百年掠奪攻佔殖民地和一二戰洗禮的國家,阿根廷只是個沒怎麼經歷過戰事的二三線國家。最後的結果是英國取得勝利,而阿根廷失敗以後,那屆政府很快就下臺了。


儘管阿根廷失敗了,但是阿根廷仍然沒有放棄對馬爾維納斯群島主權的追求,而英國則是派遣總督對其進行直接管理。現在英阿兩國在馬爾維納斯群島是依舊爭議不斷,甚至一度英國前首相卡梅倫發表言論說不惜再次發動戰爭維護其主權。將來馬島主權問題,還真說不定。

實際上對英國來說,馬島問題應該是小問題,英國現在在歐洲處境比較尷尬,脫歐問題讓它從歐洲大部分國家中孤立出來,而英國本國內的蘇格蘭地區又經常鬧個獨立啥的。看來英國曾經日不落的輝煌真的是一去不復返了。


一覽眾河小


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人叫做福克蘭群島,這裡距離英國本土大約13000公里,而距離阿根廷大約650公里。長期以來,阿根廷都是宣稱對於馬島擁有主權,但是英國並不承認這個主權宣示。

馬島戰爭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偶發事件,起因一開始所謂的南喬治亞島升旗事件。
英國人贏得並不輕鬆,馬島海戰是二戰以來對抗強度最高的海戰。

英國人不承認的理由是比較充分的,一個馬島的居民都是英國人的後裔,沒有阿根廷人,而且英國一直是對馬島是切實控制,也就是島上的人是英國人,而且主要從事畜牧業,放養了幾十萬只羊,英國政府在那裡是實際管轄的。

不過,阿根廷提出的理由是,馬島位於阿根廷大陸架內,按照海洋法,大陸架內的島嶼歸大陸架的國家所有的規定,所以馬島應該是阿根廷的,況且英國人奪取馬島是當年用武力從西班牙殖民者手中奪取的,阿根廷現在的政府應該繼承當年西班牙殖民者的土地,所以馬島應該是阿根廷的。

在1981年的時候,雙方關於這個問題已經在展開談判,不過談判是一個僵局,本身也沒法談出來什麼,加上當時英國在馬島周邊進行了石油勘探,發現了油氣資源,據說有600億桶的儲量,這就更不能給阿根廷了。
當時的阿根廷領導人加爾鐵裡。


鐵娘子。

況且,馬島戰爭可以說是阿根廷🇦🇷方面挑起來了,在雙方還在進行外交談判的過程中,突然出兵馬島,佔領了馬島,這可以說是來了一個非常不好的例子,一般來說這種主動出兵去佔領爭議領土的做法都是被國際社會不能夠接受的,當然如果是阿根廷去搶了一塊蘇聯的領土,那麼當時的國際輿論肯定是會偏向阿根廷,畢竟國際輿論主要是英美控制,而阿根廷搶的是英國的領土,這樣一來國際輿論上對於阿根廷收復領土的支持聲音不多,而且是侷限在幾個比較反西方的國家,比如利比亞什麼的。


馬島戰爭最終以英軍成功收復馬島告終,應該說馬島戰爭雖然是阿根廷首先挑起,但是阿根廷方面遠遠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包括軍事上,阿根廷的飛魚導彈只有幾枚,幾天就打光了,投下的炸彈有一半沒有爆炸,真的是150年沒有打仗,都忘了怎麼打仗了。

而對於英國來說,馬島被佔領那麼就來了一個更壞的先例,那就是大英帝國已經淪落到自己的領土已經可以被別人侵佔的地步,英國的海外殖民地在二戰後紛紛獨立,但是這些領土大都是以一種英國人主動撤出的姿態獨立的,而馬島是英國的領土,島上居民都是英國人,不存在當地居民要求獨立的可能性。被阿根廷收復,對於英國來說意味著被侵佔,那麼英國手裡還有幾塊殖民地就都有可能被別的國家侵佔,比如香港,當時中國已經是提出要收回香港了,如果不能保住馬島,那麼這就會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這是英國完全不能承受的。所以,英國必須打一仗。
鐵娘子和總前委書記談如何打仗,鐵娘子明顯是有點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前委書記一句中國不是阿根廷就給頂回去了,再說了連剛剛打走了美國人的越南都敢收拾,何況英國。

這本來是一張很普通的撒切爾出糗的照片,但是被賦予了太多的含義。

不過,英國人雖然取得了馬島戰爭的勝利,但是英國人自己說,這一仗打勝了,但是好懸呦!


紅色手電筒


英國丟了那麼多殖民地都怎麼沒動手,為什麼會為馬島大打出手?


我們知道,英國是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在世界上擁有大量的殖民地,但隨著二戰的結束,英國的殖民地新加坡、埃及、印度等國家紛紛發動獨立戰爭,但英國基本上沒有動武,因此丟掉了很多殖民地,但在一個小島嶼馬島被阿根廷爭奪時,英國卻是大打出手,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小編認為,這一切都與馬島的位置和資源有關,並與英國佔領馬島的觀念有關。具體原因是:

一是馬島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馬島的全名是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稱其為福克蘭群島,整個群島包括東福克蘭島、西福克蘭島和776個小島,總面積12200平方公里,位於阿根廷南端以東的南大西洋水域,西距阿根廷500多公里,在南美洲南端的東北方約480公里,距麥哲倫海峽東亦約同等距離。在巴拿馬運河開通以前,馬島被稱作是太平洋的鑰匙,因為它是扼守麥哲倫海峽的咽喉要地,是連接南大西洋通往太平洋的唯一通道,當時誰控制了馬島,誰就掌控了兩洋間的航線。巴拿馬運河開通後,馬島的戰略價值雖有所下降,但因地形條件及扼守兩洋要衝的優勢還在,所以它在軍事上依舊還是南大西洋的戰略支點。英國就曾在過去的兩次世界大戰中,利用馬島便於隱蔽突襲的地形,擊潰了當時進入馬島海域的德國艦隊。所以,對於島國英國,尤其是以海軍為主的英國,馬島的位置非常重要。同時,對於英國來說,馬島是英國靠近南美州的唯一重要支點,如果馬島沒了,英國就要穿越大洋趕赴南極,這是極為不利的。所以,英國會為馬島大打出手。

二是因為英國一直視馬島為本國領土而不是殖民地,其它殖民地都是獨立運動,英國根本就無力阻止,而馬島被英國視作領土,不是殖民地,也不是獨立問題,而是被侵略爭奪,所以要大打出手。我們知道,英國的殖民地基本都是靠奴役當地民族,建立殖民地政府。所以,當地民族鬧獨立,要求英國政府離開。對於這種民族問題,英國人也只能放棄。但馬島不同,英國探險隊於1690年來到馬島,這裡荒無人煙,是無人島。1764年,法國船長路易斯·安東尼·布干維爾在東福克蘭島建立了路易港,福克蘭群島開始有人類居住。隨後,英國和西班牙同時控制馬島,到1833年英國獨自佔領。阿根廷則認為自己是西班牙人的繼承者,馬島是該國領土。1840年,馬島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到馬島戰爭爆發時,這裡基本都是英國移民後裔,因此,英國認為馬島不是殖民地,是英國最早發現並且統治的海外領土,英國的領土不存在獨立,也不可能讓給阿根廷。

三是因為馬島蘊藏有豐富的資源。馬島不但蘊藏有豐富的泥炭以及鉛、煤、鐵、銀等礦藏資源,而且近海被勘探出有豐富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這些資源對於島國英國來說至關重要。而諸如印度、新加坡等曾經的英國殖民地則是無法與馬島相比的,所以,英國為爭奪馬島而大打出手。

四是因為馬島有多種珍惜動植物,旅遊資源豐富。馬島最吸引人的是奇花異草、種類豐富的海鳥、海洋哺乳動物以及擁有特殊地理構造的岩石形態。不但有大量的沿海獅、海象,而且還有企鵝、鸕鷀、帝企鵝、條紋兀鷹等40多種鳥類和5種企鵝。其中馬島上的海獅島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動物樂園,每年都吸引大量的遊客前來觀光旅遊,旅遊收入是英國GDP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當馬島被阿根廷爭奪時,英國要大打出手。

五是因為馬島之爭出現時,英國需要一場戰爭來緩解社會矛盾,並且英國確信能打贏。1979年,撒切爾夫人以“工人無需工作”為競選口號,成功幫助英國保守黨贏得了大選,自己也當上了英國首相。然而在面對當時英國內憂外困情況下,這位“鐵娘子”也頗為無奈,在工黨的強力施壓下撒切爾夫人只能選擇發動戰爭,轉移國內矛盾、緩解矛盾。尤其是打贏了這場戰爭,對鞏固自己乃至整個黨派的地位大有幫助。再加上阿根廷總統加爾鐵裡為了轉移國內矛盾,突然武力佔領整個馬島,英國人覺得太丟面子,民意沸騰,所以英國只能使用武力對抗,並打贏了阿根廷。而在新加坡、印度等殖民地鬧獨立時,正是英國國力衰落期,英國就是想動武,也沒有能力。

所以,綜合以上幾方面原因,由於馬島自始至終被英國視為自己的領土,再加上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戰略位置和豐富的資源,英國肯定會拼了命的保護馬島不被爭奪。


葛大小姐


“我這一生沒有哪一天不在戰鬥,許多人都低估了我。”,撒切爾夫人面對阿根廷突然搶佔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屬福克蘭群島),其凌厲話語表達出鷹派政治家特有的強硬。

隨後撒切爾夫人果斷派英軍萬里迢迢,與阿根廷展開了為時74天的馬島爭奪戰,最終以英國全勝而告終。

也許有人會質疑馬爾維納斯群島作為英國殖民地,只是南大西洋中不起眼的小島,而且它距阿根廷東海岸只有500裡,而距英國卻達1.3萬公里,怎麼看它都應屬阿根廷領海海域。

那昔日大英帝國衰落後,曾放棄了無數海外殖民地,為何獨獨不放棄馬島這塊飛地呢?且聽我一一為你梳理分解。

一,馬島是英國人首先發現的無人荒島

馬島雖在阿根廷眼皮底下,可它卻是英國人先發現的。公元十六世紀大航海時期,英國、西班牙、荷蘭等國都派出探險家四處搜索人類未知之地。

1592年,英國航海家戴維爾首先發現馬島,不過當時英國人並未在此定居。直到1764年法國航海家在其中東福克蘭島設立居民點後,英國才於1765年在西福克蘭島遷移居民。

不過英國人後來被西班牙人驅逐出島,雖然英國人又憑武力奪回此島,可終因經濟原因撤回居民,只不過未放棄口頭宣誓主權而已。

1816年,脫離西班牙殖民統治的阿根廷,宣稱繼承西班牙領地,順理成章對馬島擁有主權並在此駐軍。只可惜阿根廷駐軍被美國軍艦驅逐,而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英國卻於1833年,不費一兵一卒重新佔領馬島,並在此設總督之職,正式將馬島作為英國永舊殖民地。

雖然阿根廷對英國此舉頗有微詞,可是實力不濟唯有無可奈何而已。二戰後,阿根廷眼見英國撤銷了許多殖民地,遂根據國際關於領海距離公約,向聯合國提出對馬島主權訴求。

而英國則依據誰發現誰佔有原則,以自1833年以來對馬島的“公開、持續、實際的擁有、佔領和管理”理由,對阿根廷訴求予以辯駁。英阿兩國有關馬島主權歸屬問題,一直糾扯不清,直接導致1982年馬島戰爭爆發。

英國一直難捨昔日大不列顛日不落帝國餘威,可是許多殖民地是別國固有領土,沒有理由永遠佔有。而馬島本是英國先發現的無人荒島,這就給了英國想維護餘威無可辯駁的口實。

二,馬島豐富自然資源以及戰略地理位置,是兵家必爭之地。

馬島位於阿根廷東南方的南大西洋海域中,不但與阿根廷近在咫尺,甚至與南極洲以及非洲好望角距離都不遠。可以說馬島不但是扼守太平洋與大西洋門戶,亦是進軍南極洲最佳的跳板中間站。如此戰略重地,英國豈會拱手送人呢?

而且馬島不只地理位置重要,其豐富的自然資源亦是各國垂涎之地。馬島長年寒溼的環境抑制綠草植被腐爛,日積月累就饋贈給馬島厚厚的煤泥資源,還有馬島近海豐富石油資源亦不容小覷。據說只馬島石油開採一項已收益數百萬美元。

自然資源歷經上億年演化而成不可再生,隨著自然資源過度挖掘已漸成枯竭之勢,誰擁有資源誰就擁有的世界,可想而知,如此資源豐富的馬島,英國豈肯撒手呢?

更何況馬島還是珍稀動物樂園,發展旅遊業前景不可限量,如此肥肉,英國哪有不想獨吞之理?

三,撒切爾夫人逆轉執政頹勢需求。

撒切爾夫人自1979年上臺執政後,三年時間並未能實現其執政宣言,英國一直呈下滑趨勢,失業率爆張,以致撒切爾夫人所在保守黨支持率持續走低。撒切爾夫人在此形式下,別說競選連任無望,甚至民間要求她提前下臺的呼聲,已此起彼伏連綿不斷。

就在撒切爾夫人為此焦慮不堪時,不知深淺的阿根廷領導人加爾鐵裡為她送來救命稻草,竟然於1982年4月派人登上馬島插上了阿根廷國旗。

要說加爾鐵裡盲目之舉,亦由與撒切爾夫人同樣的內外交困引起。加爾鐵裡本是軍人出身,根本沒有管理經濟能力。當時加爾鐵裡掌管下的阿根廷經濟狀況,比英國經濟狀況更壞,通貨膨脹物價飛漲百姓苦不堪言。

於是加爾鐵裡就想搞點事情轉移百姓視線。只是加爾鐵裡錯估了英國當局對馬島態度。1982年初,英國宣佈撤回駐守馬島的主力艦艇,隨後又宣稱馬島居民不享有英國公民全部權利。由此加爾鐵裡就誤認為英國已有放棄馬島意向,就在加爾鐵裡一步步實施計劃沾沾自喜時,真的低估了撒切爾夫人如男人般的果敢睿智。

撒切爾不顧國內反對之聲,不顧美國由馬島居民自己決定歸屬的和稀泥式建議,果斷抓住逆轉頹勢之機,並宣稱支持她就是支持英國,以此掀起國民同仇敵愾的氣勢,使國民自覺為大英帝國餘威而戰。

撒切爾夫人贏了,她派航母混合編隊萬里迢迢作戰,既打出了英國氣勢,也為自己贏得鐵娘子美譽,並藉此支持率飆升而贏得兩次連任機會。加爾鐵裡輸了,迎接他的是國內抗議浪潮。

如今馬島之爭依舊是英阿之間難解之事,阿根廷要求坐下來談判,而英國一力堅持對馬島主權,實在不行那就不惜動用武力試試看,也許實力就是王道吧。


歲月靜好一世晴天


雖說阿根廷軍隊最終慘敗,但也有非常拿得出手的戰績。比如,超級軍旗號戰機利用地球曲線進行了戰術隱身,用20萬美金的飛魚導彈擊沉了英軍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此時,謝菲爾德號剛服役沒多久,號稱世界最先進驅逐艦,造價高達2億美元。20萬對2億,作戰性價比那算是相當高了。

對於英國來說,自1973年加入歐共體後,其大國地位急劇衰落。早些年,英國已經丟掉了很多殖民地,例如印度。在英聯邦體系內,服從英國的國家越來越少,像澳洲,加拿大和新西蘭等國,基本都唯美國馬首是瞻,英國只算名義老大,實際上卻不是了。

那個時期,正值英國國力衰落期,英國即使想動武,也沒有辦法。印度獨立時,英國人就不想管了,他們自己都快揭不開鍋,還哪有能力管亞洲的事?中東地區,也逐步從英國手中脫離,為了掌控中東,英國曾支持阿拉伯國家打以色列,第一次中東戰爭期間,英國是選擇與美國對著幹。由此可見,英國人連自己動手的勇氣都沒有,在西方體系內,英國的話語權是越來越少了。

在1979年以“工人無需工作”為競選口號,撒切爾夫人成功幫助英國保守黨政府贏得了大選,同時自己也當上了英國首相。然而在面對當時英國內憂外困情況下,這位“鐵娘子”也顯得有些無奈,在工黨的強力施壓下撒切爾夫人只能選擇發動戰爭,因為戰爭的爆發,尤其是打贏了這場戰爭為鞏固自己乃至整個黨派的地位大有幫助。

在這場戰爭中,阿軍方明顯準備不足,他們低估了英國會不惜一戰的決心,如果戰前阿方的導彈儲備充足,而且武器來源多元化,也不至於被法國的裝備所制約。同時,由於阿方的海軍及陸軍協同能力不強,指揮不得力,導致戰場上的主導權被英軍掌控。經過兩個月血戰,英軍最終重新控制馬島,駐島的近萬名阿根廷守軍投降,英阿馬島戰爭就此結束。


東北老土豆vlog


問題五花八門,原因錯綜複雜,但每個問題,“Mr這史香”都有自己的看法,下面就請允許我來解答。

事實上,英阿馬島戰爭與英國之前喪失殖民地,完全是兩個概念,根本性質是不同的!


大英帝國曾經是毋庸置疑的日不落帝國,但二戰後殖民地的喪失是殖民地民族獨立浪潮推動下的結果,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我們可以將英國殖民地的喪失,看作是英國國力衰退,再無力控制殖民地與殖民地民族獨立意識風起雲湧的共同結果。

且不少殖民地獨立後,選擇加入英聯邦,成為英聯邦成員,如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印度,南非等國。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可以將英國殖民地喪失,看作是英國人自己的事兒,也就是說,並沒有明顯的第三者與英國作對,完全是因為英國人自己的殖民做法不得人心,且二戰後英國國力衰退,加上殖民地人民的覺醒,因此才會驟然土崩瓦解。


說到底,英國人本就是非正義的一方,因此只能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只能自己默默受著。

但馬島戰爭則不同,馬島戰爭是領土之爭,是英國與阿根廷關於福克斯群島歸屬問題政治紛爭的延續!是兩個國家間關於領土問題的終極較量!

二戰後,英國丟失的殖民地已經夠多了。英國人心裡早就憋了一肚子的火,正愁沒處撒呢!剛好,阿根廷撞槍口上了。

雖然在二戰後,英國海軍實力一落千丈,但對於英國來說,如果被阿根廷挑釁成功,那就真的是打了大英帝國的臉。


所以,在阿根廷派兵登島後,英國人才會毫無猶豫的派遣軍隊,進行遠洋作戰。

說的直白一點,土地,我英國只能自己丟,別人要搶,那是不允許的!在英國看來,馬島戰爭,捍衛了大英帝國的榮譽,在外人看來,那已經成為大英帝國最後的餘輝!


Mr種茶家


馬島就是一片鳥不拉屎的小破島嶼群,在沒有發生馬島戰爭之前,對於英國和阿根廷來說,馬島的價值還比不上一場足球賽來的重要。人口2000多,面積1萬多平方公里,年年財政赤字。說白了,就因為當初雙方都不當回事,才引發了戰爭。且聽【爾朱少帥】分解:

既然雙方都不看重馬島,怎麼會引發戰爭呢?

這話看著是不合邏輯,聽我一說您就明白了。上世紀80年初,阿根廷爆發的嚴重經濟危機,引發人們對軍政府總統加爾鐵裡,大規模抗議反對。加爾鐵裡也愁啊,怎麼解決?他就想到了阿根廷跟英國有爭議的馬島。

“日不落帝國”英國經過一戰、二戰早已經是“落毛鳳凰不如雞”,衰落的英國眼睜睜看著,一塊塊殖民地獲得獨立,無能為力。關鍵是,英國當時真的沒把馬島當回事,日常也就派遣小貓三兩隻管理一下,要是阿根廷不提,英國說不準忘掉這塊化外之地。

加爾鐵裡就想了,反正馬島對於英國可有可無,有聯合國和稀泥,有南美眾兄弟國家的支持,阿根廷就是佔領了馬島,英國也無所謂,無非就是抗議、譴責、憤怒......扯皮一頓,不了了之。再者,英國非要開戰,阿根廷也不怕。馬島,就在阿根廷家門口,英國有沒有勇氣跨越萬里大海來打架,這還兩說。

於是乎,也就是三個多小時,阿根廷軍隊就收復了馬島,俘虜了馬島的全部英軍(180多人)。不是說馬島是雞肋嗎?阿根廷要它幹嘛?話說“軍事是政治的延續”,且看,收復馬島後阿根廷國內的反應——幾十萬上百萬人集會慶祝,加爾鐵裡瞬間成為國家英雄,政治威望瞬間爆棚。(加爾鐵裡成功轉移國內矛盾,小屁民們已經忘了經濟危機的事兒。)

阿根廷佔領馬島了,英國會有什麼反應?

佔領前並沒有積極應對,佔領後初期也沒積極活動,甚至有人說反正沒啥用,丟就丟了把。要是換別的時候,英國說不準真的不了了之。可是,這個時候,英國“鐵娘子首相”撒切爾夫人,也面臨跟加爾鐵裡一樣的困境:經濟不好,民意支持下降到最低,連任下一屆基本沒門了。“瞌睡遇枕頭”,阿根廷幫撒切爾夫人出了個好主意——把國內矛盾轉移到國外,撒切爾夫人力主發動戰爭。

英國皇家海軍的全部家底,就是十幾艘主力艦和兩艘快要退役的航母(這兩艘航母已經準備賣給澳大利亞和印度了,只好臨時調用。)。為了打贏阿根廷,挽救可伶的支持率,撒切爾夫人把全部家底都派出去了。英國是很衰,阿根廷是更衰,英國也就出動5000多軍力,阿根廷出動1萬多軍力。斷斷續續折騰兩個多月,英國死258人,阿根廷死649人,英國重新佔領馬島,這就算戰爭結束了,但是馬島還存在主權爭議。

這算什麼戰爭?

頂多就是“局部衝突”,中東那邊巴以衝突,扔石頭都能砸死這麼多人;咱們清朝時期,村民械鬥都能死成千上萬。英國和阿根廷的小屁民們,卻上升到“國戰”的高度,撒切爾夫人以此獲得政治資本,順利連任。

從此以後,“馬島”成為英國和阿根廷政治家們的“玩物”,但凡要轉移國內矛盾,或者撈點政治資本,就對馬島表示一下強硬立場,立馬就獲得民眾歡呼。


爾朱少帥


說起二戰以前的大面積國家,英國必須榜上有名:巔峰時期的英國國土面積到達3367萬平方公里,是世界歷史上統治面積最大的國家,它還有個相當霸氣的外號,人稱“日不落帝國”。

不過,強盛如英國,在二戰以後也開始逐漸衰敗。畢竟,這些領土中大部分地區都是殖民地,既然是殖民地,那麼肯定會被解放,比如說印度、比如說埃及。英國在無力迴天的情況下,也只能承認他們的解放。然而,有一個小島的丟失卻引發了英國和其他國家的戰鬥,這是為何呢?

這個被其他國家佔領的地區就是馬島,馬島的全稱為馬爾維納斯群島。當然,這是阿根廷對它的稱呼,而英國把它叫為福克蘭群島。它的領土中包括索萊達島 、大馬爾維納島 和776個小島,總面積也只有12200平方公里。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小地方的歸屬問題,卻引發了英國和阿根廷之間的戰爭。要說,英國丟失的殖民地那麼多,也不差這麼個小島,那麼為何就引發戰爭了呢?私以為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 自然是跟當時英國內部的局勢有關係

當時正值因果大選,作為候選人的撒切爾夫人雖然對總統之位志在必得,但是卻因為國內的種種問題被國人排斥。再加上其他黨派的攻擊,使得撒切爾夫人有些顧此失彼。面對這樣讓人抓狂的情況,撒切爾夫人及其智囊團自然希望發生一些大到可以吸引國人注意力的事情,要不說想瞌睡就有人送枕頭呢!就在撒切爾夫人疲於應付的時候,傳來了阿根廷武裝佔領馬島的消息。

也就是說說,在英國高層尤其是撒切爾夫人這一派看來,這場戰爭關乎在撒切爾夫人在接下來的選舉中,是否可以獲得更多國民的支持。畢竟,戰爭的勝利可以證明英國的實力,可以向全世界證明:英國依舊強盛。

第二、 英國認為自己絕對可以贏得這場戰爭

這場戰爭對於英國來說,已經不僅僅是領土之爭,它更關乎著英國的面子。而英國既然決定接受阿根廷的挑戰,然後發起戰爭。那麼就說明,在英國看來,阿根廷根本不是自己的對手。

當然,這本來也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事實:雖然英國丟失了很多的殖民地,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阿根廷無論是從裝備、還是物力來說,都不是英國的對手。

第三、 馬島也的確有英國為之戰鬥的本錢

首先來說,馬島上有豐富的泥炭以及鉛、煤、鐵、銀等礦藏資源,近海還有石油和天然氣。其次,工業方面還有羊毛和漁產品加工業。另外,馬島的一個重要產業就是發行郵票和紀念幣,這些郵票在世界集郵圈內具有眾多的收集者,價格也不菲。

所以,馬島面積雖小,卻有著英國必須為其出手的資本。況且,在英國人眼裡看來,這馬島本就是自己的領土(英國學者則認為英國航海家戴維斯1592年最先發現了馬島,而且英國人是第一批於1765年在馬島定居的主人),阿根廷這麼光明正大的佔據馬島,難道是在嘲諷自己的國家實力大不如從前麼?

為了面子,也為了裡子(撒切爾夫人也急需要一場勝利的戰爭來扭轉國民對自己的態度,獲得國民的支持),大英帝國必須在世人面前證明自己的能力。雖然最後英國慘勝,但是好歹是奪回了馬島。不過到目前為止,就馬島的歸屬問題,依然還有很大的爭議,英國和阿根廷的“戰爭”依然在繼續。

《阿英馬島戰爭》等


汗青正浩


世界大戰是瓦解帝國主義國家的最好藥方,英國經過二戰的消耗,上百年積累的財富和國力全部被打沒,

1940年9月7日至1941年5月10日,德國對英國的倫敦大轟炸導致4.3萬市民死亡,超過10萬棟建築倒塌,倫敦成為二戰三大受損較為嚴重的城市第一,英國倫敦幾乎集中了全國大部分財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全部化作硝煙飄散!


二戰過後,丘吉爾甚至預言廢墟清理最起碼要二十年時間,英國政府為恢復本國經濟而疲於應付,根本無力對殖民地獨立進行鎮壓,所以二戰結束後亞非拉殖民地紛紛宣佈獨立。

戰爭對一個國家的打擊與消耗是巨大的,正所謂國雖大,好戰必亡!英阿馬島海戰爆發於1982年,這個時候的英國通過二戰後馬歇爾計劃的經濟扶持,十年的經濟恢復,再加上70年代經濟高速增長期,已經重新成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人均gdp突破9000美元,國力軍事影響力取得了長足發展,再加上當時的首相撒切爾夫人一直走強硬的外交路線,馬島戰爭也是勢在必行,同時也是為了敲山震虎,告訴以前的殖民地國家:我英漢三又回來了!

可惜在戰爭前期,阿根廷由於有先進武器儲備,在海戰中屢屢得手,用法國生產的飛魚導彈擊沉了英軍貝爾格拉諾軍號軍艦、報廢了英國當時最先進的謝菲爾德號,整個馬島戰爭英國損失軍艦16艘,損失12億美元;阿根廷損失軍艦11艘,損失10億美元。在謝菲爾德號被打殘後,英國緊急通過外交手段禁止法國公司繼續出售飛魚導彈給阿根廷,阿根廷儲備飛魚導彈很快被消耗完了,戰爭到了後期接連失利,最終馬島拱手讓給英國。

假如當時阿根廷有數百枚先進的飛魚導彈儲備,馬島戰爭或許是另一種結果,如果阿根廷獲勝將會極大鼓勵拉美人民的民心,也將會促進南美走向一體化,可惜歷史沒有如果,未來世界的格局會怎麼變化無法預測,但一定是強國主導外交,弱國無外交,強國和弱國可以相互轉化,誰能掌握最先進的科技,並運用於軍事,誰就能在國際上大聲說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