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她是楊振寧的美國同學,前半生為美國服務,後半生為中國放牛

她是楊振寧的美國同學,前半生為美國服務,後半生為中國放牛

希特勒曾經說過:"信仰比知識更難動搖",每個人心中都應該有信仰,不分國界,不分種族。當信仰與價值觀相沖突時,能夠做到放棄個人利益,遵循內心信仰是難能可貴的,瓊辛頓就是這樣一種人,為了追尋自己畢生的信仰,她放棄了在美國優越的生活和大好前途,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放牛。

書香世家的天之驕子

1921年,瓊辛頓出生在美國芝加哥的一個書香世家,她的曾外祖父是一位數學家,爺爺是一名科學家,奶奶和母親是小說家,父親也是一位科研家,瓊辛頓從小衣食無憂,受著良好的教育,在這種家庭氛圍的影響下,瓊辛頓自幼多才多藝,她不僅會各種樂器,還擅長畫畫、騎馬,並且是國際奧林匹克滑雪選手。在這樣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裡,她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技能上的歷練,還有思想上的培養教育,父母自小就教導瓊辛頓要成為一個為世界謀福祉的人,這也在瓊辛頓小小的心裡埋下了一顆夢想的種子。

她是楊振寧的美國同學,前半生為美國服務,後半生為中國放牛

隨著年齡的增長,瓊辛頓對於物理的喜愛和天賦逐漸顯現,她繼承了父親的智慧,在理科方面尤為擅長,上大學之後便選擇了核物理學,並決心將研究核物理學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

前途無量卻選擇逃離

23歲時,瓊辛頓在芝加哥威斯康辛大學繼續攻讀碩士,在此期間,她在老師的引薦下,參加了美國的"曼哈頓計劃",參與原子彈的研究,成為那個年代參與美國尖端軍事項目屈指可數的幾位年輕女性之一。

她是楊振寧的美國同學,前半生為美國服務,後半生為中國放牛

1945年,瓊辛頓參與研究的成果在日本得到了驗證,美國對日本引爆了兩顆原子彈,在有著15萬民眾的日本上空化成了巨大的"蘑菇雲",其殺傷力可想而知,日本許多土地變成了焦土,平民百姓死傷無數,之後日本便宣佈投降,這也是全球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

瓊辛頓並沒有為美國在戰爭中的勝利感到驕傲,反而非常自責,她原以為研發核彈並不是為了運用到軍事上,也沒有想到會給別的國家帶來如此大的傷害。因為她參與的研究,那麼多日本無辜百姓成為了戰爭中的犧牲品,並且這種影響力將長久彌散不去,這與她最終的理想相違背,也讓她在痛苦中久久不能走出來。

因為參與了這次的研究,瓊辛頓已經成為物理學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美國政府給她開出了鉅額薪水,瓊辛頓的前途一片光明,但這時她卻猶豫了,瓊辛頓不願接受這樣的現實,她沒有能力終止美國研究核武器應用於戰爭的結果,於是選擇了逃離。

她是楊振寧的美國同學,前半生為美國服務,後半生為中國放牛

1947年,瓊辛頓到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成為楊振寧的同學,在此期間,她發現自己獲得的獎學金是美國提供的,這讓她非常痛苦。

紮根在中國的大地上

正值人生的困惑期,瓊辛頓的未婚夫陽早對她講述了自己對中國的嚮往,陽早是聯合國難民救濟總署奶牛專家,

他對中國有著深深的感情,這種不同於美國的共產思想也深深吸引了瓊辛頓,她也想去中國看一看,得知瓊辛頓想要出國的消息,所有的親人都來勸阻,但瓊辛頓還是既然決然拋下美國的一切前往中國。

她是楊振寧的美國同學,前半生為美國服務,後半生為中國放牛

1948年,瓊辛頓終於踏上了中國這片土地,宋慶齡親自接待了她,北平解放後,她和未婚夫陽早來到延安,在這裡瓊辛頓感受到了百姓的革命熱情和人人平等的思想氛圍,她心裡非常踏實和安定,同時她也給自己取了一箇中文名字叫

"寒春"。在延安,瓊辛頓和未婚夫舉行了婚禮,由於當時條件艱苦,他們的婚禮非常簡單,儀式時用《團結就是力量》代替了婚禮進行曲,用泥巴捏了一個蛋糕,上面刻著祝福的話語,場面質樸而又溫馨。

婚後瓊辛頓夫婦負責幫助當地人改良牛羊,而這些奶牛是當時所有延安黨員的營養來源。

她是楊振寧的美國同學,前半生為美國服務,後半生為中國放牛

1953年,面對瓊辛頓的出走,美國政府非常惱怒,在美國的《真相》雜誌上刊登了相關報道,指責瓊辛頓是逃跑的核原子間諜,說她是為了幫助中國人研究核武器,受到金錢的誘惑才判逃至中國。面對這樣的汙衊,瓊辛頓並不當一回事,她說:"中國不需要原子彈,需要每個人喝上牛奶",之後便繼續一心扎進了中國的奶牛事業。

瓊辛頓夫婦在延安每天過著早出晚歸的生活,雖然辛苦,但他們都樂在其中,終於在瓊辛頓夫婦的幫助下,延安當地的牛奶產量不斷提升,原本產奶不足七千公斤的奶牛,現在可以達到九千多公斤以上,而在面對政府發下的獎金時,瓊辛頓卻分文不取。

她是楊振寧的美國同學,前半生為美國服務,後半生為中國放牛

這以後,瓊辛頓夫婦將機械化奶牛飼養技術在全國推廣起來,還先後獲得了工業部科技進步獎、農業部國際合作獎和上海白玉蘭榮譽獎。獲獎時,瓊辛頓說:"我來到中國不是為了養牛,是為了我心中的信仰"。

瓊辛頓紮根在了中國,他和丈夫一直居住在離牛場不遠的平房裡,在這裡生下了三個孩子,在家中她都是跟孩子們說中文,帶著他們一起體驗農場生活,把自己後代的根,也深深地紮在了中國大地上。2004年,83歲的瓊辛頓終於拿到了中國的第一張"綠卡",她的一生都在為中國研究奶牛事業竭心盡力,有外國記者曾經詢問她是否後悔來到中國,瓊辛頓堅定的說她無怨無悔。2010年,瓊辛頓因病在北京協和醫院去世,享年89歲。

瓊辛頓的一生是值得讓人敬仰的,她對自己內心的信仰堅定不移,放棄錦衣玉食和功名利祿,在異國他鄉過著最樸實最簡單的生活。面對利益衝突能夠不忘初心,這種純粹質樸的品德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