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在家大喊大叫,在外畏畏縮縮!”孩子的行為跟父親有直接關係

前不久單位組織旅遊,因為是週末,所以有孩子的基本上都帶了孩子。經過三個多小時的旅程後,孩子們一下車就像剛出籠的鳥兒一樣四處亂跑,大人們就在後面追,還一邊跑一邊喊“跑慢點,注意腳下的路不要摔了”、“快回來,別亂跑”等等。

當孩子們被抓回來時,大人都已經氣喘吁吁了,於是孩子沒亂跑的楊姐就成了大家羨慕的對象,紛紛誇獎楊姐的兒子聽話懂事,大人帶著出來不累。因為想向楊姐請教一下教育孩子的經驗,後面遊玩過程中,我就非常注意她們母子的相處情況。

觀察得久了我發現,楊姐的兒子一路上就沒放開過他媽媽的手,也不像別的小朋友一樣蹦蹦跳跳、東張西望,更別說去圍觀有趣的動物表演了。剛開始我只以為這就是孩子的性格,但是準備返城時,發生了一件事兒徹底打破了我對這孩子的認知。

原來在一個很少有人經過的角落裡,那孩子又哭又鬧,還推搡他媽媽去給他買銅絲編的齊天大聖,楊姐也是著急連哄帶解釋,還有許諾,但是都不管用。還是有同事喊楊姐上車,這場爭執才落下帷幕,上到車上時,楊姐的兒子又變成一個乖巧的孩子。

“在家大喊大叫,在外畏畏縮縮!”孩子的行為跟父親有直接關係

原來的時候,我只以為只有大人才會“表裡不一”,然而出來玩了一趟,卻發現小孩子也會“表裡不一”,為了搞明白,特意請教了心理學專家王老師。

王老師告訴我,孩子有這樣的表現多半與孩子的父親有直接關係,當孩子對父愛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就容易出現“窩裡橫”的行為,在家人面前大吵大鬧,在外人面前畏畏縮縮。

一、父愛在孩子心裡有多重要

1、父親是孩子模仿的對象

因為慕強心理,父親通常是孩子的第一模仿對象,心理學家曾對398名青少年罪犯家庭背景做過調查,發現其中有183位罪犯的父親有酗酒習慣、120位罪犯的父親有賭博、打人等不良嗜好。由此可見,父親的行為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

“在家大喊大叫,在外畏畏縮縮!”孩子的行為跟父親有直接關係

2、影響孩子的性格

對於孩子來說,父親象徵著勇敢、堅毅和力量,這是母親所不能給的,二者互補才能讓孩子更好認知世界。比如我大姨家的孫子,生長環境是陰盛陽衰,家裡的女人們都稀罕不夠那孩子,根本輪不到爸爸帶,玩伴不是姑姑家的表姐妹,就是姨姨家的表姐妹,以至於那孩子都上小學了,還以為自己是個女孩子,性格更是嬌氣。

3、父親的陪伴影響孩子智商

紐斯卡爾大學的學者曾做過這樣一項研究,他們用半個世紀對17000個在同一年同一月同一個星期內出生的嬰兒進行跟蹤調查,發現成長過程中,經常有父親陪伴的孩子智商普遍比同齡人要高,其中女孩子表現尤為突出,數學能力普遍比較好。

“在家大喊大叫,在外畏畏縮縮!”孩子的行為跟父親有直接關係

總之,父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缺了孩子就容易出問題。

二、缺失父愛的孩子會有哪些表現

1、沒有自信

缺乏父愛的孩子更容易缺乏自信心,在人前,尤其是人比較多的情況下,不敢表現自己,也不敢發表看法、觀點。比如我鄰居老秦,一個典型的大男子主義者,奉行男主外女主內,孩子自從生下來就沒有管過,他兒子上學以後,甚至不敢向老師問問題,被老師點名回答問題,也戰戰兢兢地,回答更是前言不搭後語。

“在家大喊大叫,在外畏畏縮縮!”孩子的行為跟父親有直接關係

2、性格孤僻

缺少父愛的孩子很多性格都比較孤僻,不愛和人交流,也不愛和同齡的小朋友玩兒。比如早些年韓國電視劇《人魚小姐》中女主角雅麗英的弟弟,因為父母離婚,他從生下來就沒有父親陪伴,以至於患了自閉症,後來還因為自閉症不會叫喊,被人綁架而身亡。

3、行為任性

缺乏父愛的孩子還容易任性,不讓乾的非要幹,講道理也說不通。比如我家樓上有一個小姑娘叫琴琴,她爸爸是一位道橋工程師,一年365天當中有340天以上都在外地工作。小姑娘平日裡就比較任性,要吃巧克力味的甜筒給香芋味的就不幹,後來,還是她奶奶頂著大太陽騎著電動車跑了很遠,才給她買回來一支巧克力味的甜筒。

“在家大喊大叫,在外畏畏縮縮!”孩子的行為跟父親有直接關係

除此之外,缺少父愛的孩子還容易焦慮、抑鬱、自制力薄弱等。所以,當父親的不要一味地只給孩子提供物質條件,孩子的精神需求也不能忽略。

三、作為父親,要給孩子起到一個正確的榜樣

1、再忙也陪伴孩子玩耍、玩遊戲

父親通常肩負著養家餬口的責任,但是再忙也要抽時間陪孩子玩耍、玩遊戲。比如我家,孩子爸爸平日上班早出晚歸的,工作日和兒子基本上碰不上面,為了陪伴兒子,他星期天的時候,都會陪著孩子一起運動、玩遊戲、看動畫片、拼積木等等,搞得兒子口頭上經常掛著我爸爸怎麼怎麼樣的。

“在家大喊大叫,在外畏畏縮縮!”孩子的行為跟父親有直接關係

2、要多關心孩子思想

相對於女性來說,男性通常比較粗心,所以在媽媽關心孩子行為和作業時,爸爸一定不能走開。多聽、多瞭解,發現孩子問題之後,一定要以男性的角度給孩子分析問題的原因、評判對錯並給出解決方案。

3、教育孩子時要以身作則,不能嚴於律人寬以待己

孩子最會模仿大人,所以在教育孩子時,要求孩子做到的事兒,自己也要做到。比如說,教育孩子過馬路時不要東張西望,那大人在過馬路時,就一定不能玩手機;要求孩子9點鐘上床睡覺不能看電視,那爸爸就不能把孩子趕回屋,自己在客廳看電視。如果只要求孩子而大人做不到,那教育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甚至起到反作用。

“在家大喊大叫,在外畏畏縮縮!”孩子的行為跟父親有直接關係

由於家庭分工的原因,媽媽通常是教育孩子的主力,但是當父親的也不能完全大撒手,不然孩子就容易成為另一種意義上的“單親家庭”孩子,從而出現認知、性格和行為上的偏差。

今日互動話題:孩子家裡家外“表裡不一”的行為該如何排解?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