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夏日絕句》:這首詩並不是讚頌項羽,而是在罵這個人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人的一生有不同的活法,想要怎樣的人生,那都是自己的選擇。

人生可以有李白那樣“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名”的快意恩仇,也可以像杜甫那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憂國憂民,可以有王維那樣“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的灑脫自在,也可以像劉禹錫那樣“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的雄心壯志。

然而,有的時候,人生不光是一種選擇,有時也是一種被選擇。

換句話說,有的時候,你的人生是被迫的,它不受個人選擇的左右,你不得不接受這樣的人生。

比如,宋代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

李清照的一生可以分為兩個時段,前半生是在歡快愉悅中度過的,後半生則是在亂世流離中度過的。

我們從她那首《夏日絕句》中便可以看出。

《夏日絕句》:這首詩並不是讚頌項羽,而是在罵這個人

《夏日絕句》顧名思義就是在夏天的時候寫下的,她的全詩是這樣的: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勇戰派代表人物,著名的鉅鹿之戰就是他的成名之作。這場戰爭奠定了項羽統帥的地位,也沉重的打擊了大秦帝國,促使大秦帝國更加快速的滅亡。

就是這樣一個人,因為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在與結拜兄弟劉邦的鬥爭中,逐漸失去優勢,被劉邦打得落花流水,慘敗烏江左岸。

項羽因此成了一個可歌可泣的悲劇式的英雄。

《夏日絕句》:這首詩並不是讚頌項羽,而是在罵這個人

造成項羽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我們可以從司馬遷的《史記》中窺見蛛絲馬跡。

司馬遷在史記上是這樣說的:項籍(項羽)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

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這就叫不學無術。但後來,他跟項梁說,要學萬人敵,項梁就教他兵法,項羽因此成為兵家一派。

從《史記》上記載的來看,項羽的不學和不成,看似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是,他卻鮮明的揭示了項羽性格中的兩個突出特點,一個是萬人敵的英雄氣概,另一個就是他的粗暴。

英雄氣概表現在戰場上的廝殺,打勝仗;他的粗暴表現在不聽勸阻,坑殺秦軍降卒。

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項羽有勇,卻不能看出他有謀。

有勇無謀是匹夫之勇,有謀無勇幹不成事情,只會停留在想,執行力較差。

一個人想要幹成大事,成就一番大業,需要有勇有謀才行,否則,即便是幹成了大事,也不會長久。

《夏日絕句》:這首詩並不是讚頌項羽,而是在罵這個人

在垓下之圍的時候,本來項羽可以度過烏江,他日東山再起,但是,項羽這傢伙太好面子,覺得自己失敗了,沒有臉回去見江東父老,死了算了。

項羽生氣之餘,拔劍自刎而死。

太要臉,真的可以讓一個人丟掉性命。

在“堅持、不要臉、堅持不要臉”這三個方面,項羽一樣都沒有。

所以,在一千多年後,宋朝時期的一個夏天,李清照寫下這首《夏日絕句》,這首詩中,最重要的兩句是“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很多人都把這兩句翻譯成:人們到現在還在思念項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東。

我覺得,這個解釋完全背離了李清照此詩的原意。

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就要回到李清照生活的那個宋朝,從當時的的社會形勢說起。

《夏日絕句》:這首詩並不是讚頌項羽,而是在罵這個人

李清照寫下這首《夏日絕句》的時候,應該是在靖康二年,也就是公元一一二七年。

這個時候的宋朝正處於北宋與南宋的歷史交匯期。

當時,北宋王朝遭到了金兵的侵略,由於朝廷的腐敗,金兵一到,北宋的城防便即瓦解,金兵如入無人之境,長驅直入,直搗黃龍。

宋徽宗和宋欽宗以及無數的趙氏宗室人員,被金人擄走。

當時,金人的兵力並不是很足,而且金兵長期奔襲,必然疲憊,只要稍微有那麼一彪軍馬殺出來,就能把金兵打敗,救下被金兵擄去北上的徽欽二宗。

可是,金兵大膽的來,又大膽的回去,簡直就像在自己家一樣,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拿了東西也不打一聲招呼,更加助長了金人囂張的氣焰。

徽欽二宗被擄走之後,端王趙構立即登基為皇帝,繼承了宋朝的大統。

這個時候,如果趙構能下令攻打金兵,也不至於讓徽欽二宗受辱,更能打擊金兵的囂張氣焰,收回被金兵佔領的土地。

然而,趙構登基之後,不但不設法解救徽欽二宗,也不管被金兵佔領的土地,而是直接南下,先是去了揚州,在揚州待一段時間,覺得不安全,又杜江去了臨安,也就是現在的杭州。

雖然趙構去了南方,但金兵卻不放過趙構,一路追著打,窮追猛打,趙構嚇得夾著尾巴又往南方逃去,最後逃到東南沿海。

堂堂一國皇帝,被金兵追的像喪家犬,實在是狼狽至極。

命運如此,真不如當初與金人決一死戰。

可趙構又願意嗎?

《夏日絕句》:這首詩並不是讚頌項羽,而是在罵這個人

趙構之所以不肯去救徽欽二宗,是因為,如果把徽欽二宗救過來,該怎麼安放他們?如果他們來了,是他們繼續做皇帝,還是我滾下皇帝寶座?

皇帝寶座就一個,就只能有一個,所以,還是我來做皇帝吧!

鑑於此,趙構就不想去救徽欽二宗了,當然也不想要別人去救,這就是趙構不願救他們的直接動機。

徽欽二宗來了,恐怕他的皇帝寶座就坐不穩了,說白了,趙構還是放不下皇帝手中的權力。

這也正應了那句話,權力就像鴉片,時間越久越上癮。

在皇帝寶座上呆久了,自然也就不想下去了,既然不想下去,還費那個勁救徽欽二宗幹甚麼?

李清照痛恨趙構的腐敗與官僚,但她又有什麼辦法呢?

他也只能在詩文裡狠狠的鞭笞,用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怯懦,影射趙構,以此來表達自己心中的不滿。

《夏日絕句》:這首詩並不是讚頌項羽,而是在罵這個人

李清照之所以如此的憤懣,是因為她原本美好的人生,被朝廷的不抵抗和金兵的侵略沖刷殆盡。

李清照的老公是宋朝有名的金石專家,曾收藏了大量的珍貴古玩。

然而,金兵南下之後,他的家鄉被毀壞的一乾二淨,原本安穩富裕的家庭,在宋朝敗亡之後,支離破碎,家也不像家,國也不像國。

僅僅在靖康之難中,李清照和老公趙明誠逃亡時,就丟棄了大量的珍貴圖書和文物,那些都是他們嘔心瀝血收集而來,卻因戰火荼毒,不得不扔掉逃命。

後來,在南下逃亡的路上,趙明誠死掉之後,更是對李清照產生了致命的打擊。

她因此而顛沛流離,過著居無定所的日子。

在這場宋金的戰爭中,李清照是無辜的,百姓也是無辜的,那些費盡心血收集而來古書和文物,更是無辜的,卻因為這場戰爭流離失所,死的死,丟的丟,無家可歸的無家可歸。

怎一個慘字了得?

不論是誰,遇到這樣的事情沒有不憤怒的。

《夏日絕句》:這首詩並不是讚頌項羽,而是在罵這個人

所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兩句的意思根本不是“人們到現在還在思念項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東”這個解釋,而是說“到現在我都想不明白,項羽為什麼不願意回江東?”

我們再結合當時宋朝的社會形勢,金兵南下,擄走皇帝,民不聊生,水深火熱。這句話的另外一層含義就是,我就想不明白,你趙構為什麼不去營救徽、欽二宗,為什麼不救黎民百姓?

因此,《夏日絕句》這首詩表面上是在歌頌項羽,但其實,李清照是在變相的罵趙構偏安一隅,只顧自己享樂,不管他人死活。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另外一首詩來: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吹的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夏日絕句》:這首詩並不是讚頌項羽,而是在罵這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