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北宋被滅而南宋還能持續一百多年,而南明卻僅數年就被滅?

嶽龍生


首先要糾正一下,

南明並非是“僅數年就被滅”,雖說各種小朝廷林立,卻還是不屈不撓堅持到了1683年。但讓人痛惜的是,首先繼承明王朝法統的南明弘光政權,卻是立國不到一年就被清軍南下秒殺。接下來三十九年南明小朝廷各自為戰的慘烈歷史,都是因此挖坑。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坐擁長江防線的南明弘光政權,卻連一年時間也堅持不下來,表現比起幾百年前的南宋都堪稱差得遠。主要還是下面三個原因。

第一:明末入關的清軍,整體實力遠遠強於兩宋年間的金軍。

雖然以極短的時間吞遼滅宋,且給宋朝上演了痛入骨髓的“靖康之恥”,但起家速度狂飆突進的金朝,家底還是十分單薄:本身就是東北的一家小部落,借了宋遼衰敗的契機異軍突起,但幾年來地盤擴張速度太快,兵力生產資源卻都有限。別說是繼續吞併南宋,剛滅亡北宋時,金軍連現有的中原地盤都無力控制,不得不陸續扶持張邦昌劉豫等傀儡政權。

而在劉豫偽政權被忍夠了的金朝徹底廢掉後,直接管理中原地區的金王朝,雖說也發動多次南侵,但戰爭的承受力也越來越有限,精銳部隊的損失,更是補充不起。所以被西軍在關中打了一次殲滅戰的金軍虎將撒離喝,才會心疼的失聲痛哭。而被劉錡岳飛先後團滅了“鐵浮屠”“柺子馬”的金兀朮,更是心痛的連呼“今完矣”。這仗,真心打不下去了。

但幾百年後,兵不血刃南下的清軍,情況卻恰相反:在大舉入關以前,清王朝經過苦心經營,糧食儲備十分充足,完備的軍工產業也早已建立。清軍在火器等技術裝備上,早已壓過明軍。精銳部隊總數已有二十萬之多。明亡前的松錦大戰戰場上,清軍就可以投入數目不亞於明軍的龐大兵力。這時吳三桂軍團的投降,更是送了大禮。此時的清軍,已是一支彙集滿漢虎狼之師,且擁有強大裝備與戰爭潛力的恐怖軍團。

這樣的擴張能力,顯然遠非幾百年前的金軍可比。

第二:南明弘光政權的軍事實力,遠遠弱於偏安半壁的南宋王朝

雖然北宋在金軍的快速打擊下滅亡,但倉促立國的南宋,軍事實力依然強大,西線並未傷筋動骨的數十萬南宋西軍,隨後就給了金軍沉重打擊。儘管由於張浚的瞎指揮丟了關中平原,卻終於在蜀地重創金軍,還差點要了金軍主帥完顏宗弼的命。正是這些西北鐵漢們的浴血纏鬥,給被打得東躲西藏的宋高宗趙構,贏得了寶貴喘息時間。

而且宋高宗趙構雖說膽氣夠慫,但備戰也算靠譜,經過整頓的南宋財政,很快就能給部隊輸血。岳家軍等鐵血強軍逐漸滿血變強。到了1140年左右的宋金戰場上,雙方的此消彼長已十分明顯。宋軍不但能扛住金軍的狂攻,而且發起戰略反擊,岳家軍更是橫掃中原,打得完顏宗弼仰天大哭。甚至幾年之後,

臨終前的完顏宗弼,還對此時南宋的軍事力量憂心忡忡:“(南宋)復故土如反掌耳”。

但這樣的軍事實力,恰恰是此時弘光政權做不到的。

南明立國初時,賬面上的軍事力量也很“強大”。單駐守武昌的左良玉就有二十萬人,還有北方四鎮的駐軍。單是北方一線,總兵力就有八十萬之多。但在之前崇禎十七年如一日的瞎指揮下,明朝的精銳部隊,要麼在兩線作戰裡白白耗光,要麼最後跟著吳三桂組團投了降。南明手裡的這些“精兵”,除了吃空額喝兵血造成的虛數,剩下的更都是些見了李自成都要跑的廢柴兵。對上比李自成更生猛的清軍,場面可以想象。

可話雖如此,當時南明也有大好形勢,畢竟李自成與清軍在北方殺得天昏地暗。只要南明下決心嚴防死守,清軍想渡江也沒那麼容易。但真正害死南明的,卻是這最最重要的第三條:南明君臣們昏聵的戰略決策。

即使和說跑就跑的宋高宗比起來,清軍渡江前的南明王朝,其坑爹的決策水平,都堪稱中國古代史空前。明明清軍都席捲中原了,還滿腦筋春秋大夢,滿以為可以借清兵之手消滅李自成。甚至派大臣左懋弟率團出使,送上十萬兩白銀“犒勞”清軍。南明各位大臣們也是熱烈發言,商量到底和清朝以淮河為界還是山東為界,幾乎就準備張燈結綵做偏安小朝廷了。對於清軍即將南下的戰禍,腦筋裡竟半根弦都沒有。

而比這昏聵決斷更可恥的,還有南明政權無休止的內鬥。北方半壁山河淪陷,國家大難臨頭,南明的各路重臣們,竟還在拉幫結派互掐。特別是東林復社這些“清流”們,更是勾結武昌軍閥左良玉,在清軍南下的前夜,大張旗鼓率軍攻打南京。上演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空前奇觀:強敵壓境的危急時刻,本該保家衛國的軍隊,竟然在攻打自己國家的首都!

而待到清軍兵不血刃渡過長江,輕鬆滅亡弘光王朝時,先前那些精神抖擻的“南明精英”們,除了史可法馬士英等人先後浴血殉國外,其他人要麼腳底抹油逃竄,要麼舔著臉投降做帶路黨,簡直各種醜態層出不窮。明王朝最為富庶繁榮的江南大地,就這樣被清王朝打包收走。接下來三十多年的悲壯抵抗,已是大局難挽。

明朝亡於黨爭,誠非虛言。


歷史風雲錄


1、南宋只有一個康王趙構,而南明卻有諸多宗室藩王;

靖康之難把留在汴京的宋朝宗室一網打盡,全被金軍擄到北方了,唯一根正苗紅的,就只剩下趙構。因此,宋朝軍民都只能圍聚在趙構的旗下,一致抗金。



但南明就不同了,由於明朝獨特的藩王制度,使得王室宗親枝繁葉茂,遍佈全國各地。因此,崇禎一脈雖在北京被李自成給幹掉了,但南方還存在多個藩王。

這樣一來,一些投機官僚都想擁立一個藩王繼承大統,以擁戴之功,成為新朝重臣。在這種情況下,南明本就孱弱的實力變得更為鬆散。甚至在大敵當前相互攻伐,自相殘殺。



正是這個不穩定的內因,讓南明無法阻擋清軍的進攻。

2、北宋亡於異族,而明朝亡於自身;

北宋末年,雖然朝政昏暗,但是社會經濟還是相當繁榮,百姓生活還算過得去。不過是因為軍事實力太渣,加上外交失誤,最終導致北宋的快速敗亡。但是,廣大漢族百姓從心裡支持趙宋,視金國為破壞自己家園的侵略者。因此,大家都紛紛支持南宋興王師,收復中原。



明朝就不同了,明朝末年腐敗黑暗,內憂外患,加上天災人禍不斷,廣大農民在貪官汙吏、地主鄉紳和皇室宗親等多重壓迫下,紛紛走向了造反的道路。而朝堂之內黨爭不斷,黨同伐異的血腥鬥爭早已延續數十年之久。所以,不管是百姓,還是官吏,都很多人與明朝是離心離德的。

而且,明朝是力戰而亡的。明朝精銳其實早在清軍入關前就已經打光了,或者投降清朝了,造成了明軍的斷層,而剩下的那些,根本不堪一擊。



而宋軍雖然一直都很渣,但不少將帥和士兵都是一路從北撤到南方的。他們能在與金軍的作戰中逐步成長和適應戰爭,從而能夠依託有利地理條件阻擋金軍。

3、一個很關鍵的外因就是:清朝比金國更統治能力;

巔峰時期的金軍和八旗,都是相當強悍的,因此都對關內的漢族軍隊具備較大的軍事優勢。

但是,在統治能力上,金國顯然不如清朝。金國的崛起太快了。短時間內就接連消滅遼宋兩個大國。一下子接受廣袤的疆域和龐大的人口,從落後的部落文明瞬間躍升到封建文明,這對於落後的金國統治政權來說,是很難快速消化得了的。因此,金國本來就沒做好入主中原並一統天下的準備。



但清朝不是,自努爾哈赤於1616年建立後金,到1644年多爾袞率八旗入關,滿清已經經過兩代皇帝,近30年的經營。

那時的滿清已經廣泛吸收了漢人的統治文化和官僚士子。清朝在入關前,其政權形式、制度、法典都已經完成了對明朝的複製。因此,可以說清朝入關時,已經做好了一統天下的準備,並以此為目的火力全開。



正是因為這幾個原因,導致南明根本無法像南宋那樣延續百年。


這些歷史要讀


誠邀。

在我國,一個政權滅亡後,政權遺孤又建立政權,類似的情況有西晉和東晉,北宋和南宋,以及明朝和南明。南宋和南明都是偏安一隅,為何南宋能存在一百餘年,而南明卻在一年多時間裡消亡了呢?

其實不無道理,總而言之南明不如南宋太多。

首先,南宋比南明更有政權的正統性,南明在這方面要差得多;

宋高宗是宋徽宗唯一一個逃到南方的兒子,從法理上他是理所當然的皇位繼承人,所以瞬間就成了南渡將帥的精神領袖。而明朝的問題是,崇禎皇帝死的時候,連明確的皇位繼承人都沒有,南明內部都打個不停,加上明朝本來藩王就多,所以形不成一個整體。

其次,南宋有民心支持,而南明沒有;

北宋末年沒有發生殺傷力極大可以顛覆政權農民起義,在群眾心中還是奉宋室為正朔,老百姓之前的過得日子其實都不錯。雖然北宋被滅,但是各地反抗金國的活動還是不少的;明朝末年,李自成,張自忠,農民起義一波接一波的,政府的形象在民眾心中一塌糊塗。南明政權缺少民心,雖有反抗,但是民眾支持確實不如南宋。


再次,南宋相對南明好的地方在於軍隊;

軍隊擁兵自重,不聽調遣。這點其實是由第一個不安定因素引發出的問題。在崇禎帝去世後,沿長江中下游至山東地區,尚有相當多的明朝官軍的存在,南京六部在沒有北京朝廷指定的合法繼承人的情況下,在擁立問題上出現巨大分歧。福王沒有辦法,倚靠四鎮,用武力脅迫上臺,直接讓四鎮總兵官成為開國定策的元勳,性質上跟文官擁立便有了極大不同。這些在農民起義戰爭中的敗軍之旅,禦敵無能,禍國有餘。不聽從南京朝廷的調遣,驕橫跋扈,但作戰時卻是一觸即潰,要不然就是投降滿清,直接導致了清軍輕而易舉的跨過長江,滅亡弘光朝廷。相對而言,南宋要好點。


最後,南宋有一套完整的國家體系,而南明沒有;

整個宋朝的經濟底子就很不錯,雖然被金朝猛地一下打懵了,但無論是民心還是地方的軍事實力上,都是向著趙家的。因此趙構雖然前期嚇得逃到了海上,但好歹是穩住了。一旦穩住,金朝面對的就又是一整套完整的國家機器了,只能陷入相持階段。 至於明朝,國家機器都崩潰了,剩下的只是各個不同的政權,都不知道什麼時候了,幾個南明政權居然還會為了爭奪正統相互進攻。


總而言之:一方面,南宋時江浙地區破壞不算嚴重,提供了生存的經濟基礎,南宋在軍事反擊後選擇向金朝退讓稱臣,而南明面對的是,軍事力量足夠強大,且有強烈統一決心的清軍 ;另一方面,南宋得到地方勢力的鼎力支持,而且繼承人唯一,導致力量集中,減少了內耗。而南明內耗嚴重,合法繼承人問題成為各方勢力爭鬥的焦點,失敗也是必然。


源稚生


其實看看兩朝的實質就明白了。南宋雖然被金國胖揍,但是他上下統一,制度依舊是以文統武(以文統武是人類制度的進步和必然趨勢,就包括今天的美國國防部長,都是文職人員在任職),武臣不僭越,軍隊聽中央指揮,即使只有半壁江山卻也是個統一的國家。國家只要是統一的,就能充分調動資源對抗外界的入侵,所以後期宋金之戰南宋勝多敗少了,國家自然也就保住了。


再反觀南明,從楊嗣昌建議崇禎給武官放權開始,武臣就有不受文臣和皇帝節制的苗頭了。崇禎一死,南明為了立皇帝內部大打出手,使得文統武格局徹底被打破,皇帝管不了軍隊,整得跟唐末的藩鎮割據一樣,內部矛盾重重,根本就不是一個完整的國家。打個比方,清軍都到家門口了,左良玉想的是要滅了馬士英,而馬士英卻把揚州前線的軍隊調回來防左軍。何騰蛟被清軍揍得跟孫子一樣,看到別人要奪回湖南了,自己趕緊過去搗亂。鄭芝龍腦子裡沒有復國大業,只是想怎麼壯大自己的海洋帝國。國家都分裂到這地步了,怎麼打得過氣勢洶洶的清軍。


火器工坊


為什麼南宋能持續一百多年,而南明卻僅數年就被滅?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桃花石雜談覺得可以從下面這個角度去看,即北宋被滅亡發生在公元1127年,而明朝被滅亡卻發生在公元1644年,中間隔了527年,那麼這527年之間世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北宋滅亡時的世界

北宋滅亡時的北方遊牧狩獵民族還是真正的遊牧狩獵民族,也就是說當時的女真人真正擅長的就是騎馬打仗。注意這裡的騎馬打仗是強調的詞,因為女真人真的只是擅長騎馬打仗,草原和平原地區才是他們的天下,而一旦進入長江流域,遇到遍佈的河流湖泊,基本上在北方橫行的女真人就會一籌莫展了。

女真騎兵雖然驍勇,但一見水就沒轍了

所以金朝在滅亡北宋之後竟然曾經帶著北宋皇室回到北國,而把包括北宋首都汴梁在內的華北地區廣大領土又讓給了趙構建立的南宋。而後來雖然金國通過幾次南侵,再次佔領了華北地區,但每次基本上都是到了長江就打住,根本沒有跨越長江的意圖。

當然這也絕不是金國人良心發現,不想再入侵南宋,而是其水軍實力根本不允許其強渡長江。比如公元1129年,金軍第一次渡過淮河,進入水系眾多的兩淮及沿江地區,但其騎兵戰鬥力立即就受到了影響。次年宋將趙立就在一次水上襲擊中一次繳獲了金軍“舟船金帛以千計”。雖然金軍也組建了水軍,但金朝在早期也不會造船,所以其舟船也主要是在南侵途中繳獲的宋軍船隻和一些民船,絕大多數都非常小,主要還是輔助騎兵人華北和華中作戰。

長江流域這一線,南宋對金國始終擁有明顯的軍事優勢,這是南宋能夠穩定存在的根本

所以一到水系眾多的地區,金軍和宋軍在陸地,特別是在華北平原表現出來的實力對比就出現了逆轉。到公元1130年,歷史上有名的黃天蕩之戰其實也是金軍在水軍實力不足的情況下貿然渡江,結果雖然攻破建康(南京)和明州(寧波),但卻在海上追擊宋高宗的時候受挫,之後又在各地遭到南宋軍民所設立的各處水寨的嚴重威脅,最後被迫北撤。結果到了長江被韓世忠利用宋軍大船封鎖在長江以南,金軍的小船沒法衝破封鎖,被困在黃天蕩40多天,險些因為糧草耗盡而被困死,最後如果不是採納了鎮江鄉民的建議,臨時挖出一個水渠來,金軍可能就會遭受滅頂之災了。

所以在當時的金朝軍隊,其實也是沒法超越那個時代,他們的強悍只是在遠離河湖的北方平原能夠施展,到了長江之後就沒有任何優勢了。而雖然渡江他們還能做到,但渡江之後其戰鬥力就非常有限了。所以在那個時代,南宋憑藉其成熟的內河水軍,在長江一線對金軍始終有著非常明顯的優勢,因此其江山能夠得到保持也就是自然的事了。

明朝滅亡時的世界

但明朝滅亡時的世界已經完全是另一番天地了。首先是在南宋末期,長江這道天塹第一次被北方遊牧民族建立的王朝突破,元朝的水戰能力已經和南宋差距不大,甚至可以最後在崖山海戰中擊敗南宋。那麼反過來長江的天塹作用已經趨於消亡。

清朝時代的水戰技術,長江已經沒法再形成阻礙

而在南宋和元朝時期,中國與中東和歐洲的海上貿易發展迅速,航海技術迅速提高,遠洋航海已經不是難題。甚至到了明朝時,出現了鄭和船隊這樣能夠同時幾萬人出海,遠洋幾萬裡的大型航海行動,之後東來的歐洲人也帶來了一些歐洲的航海技術,所以在當時內河航行以及作戰的難度和宋朝時代已經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而清朝在軍事技術方面學習的很快,比如火炮技術,清朝完全沒有能力製作火炮,但後來利用俘虜的明朝工匠很快就彌補了這個短板。水軍方面也一樣,而且在當時跨越長江,乃至在南方的內河作戰幾乎已經沒什麼難度了,所以清軍在長江一線幾乎沒有遇到什麼麻煩,到了南方也仍然保持了自己軍事優勢。所以南明無法穩固領土也就很好理解了,這和南宋時期金軍一過長江就寸步難行,處處捱打的情況是完全兩樣的。

南明在長江一線沒法形成抵抗,只能在西南地區憑藉山地和清朝周旋,失敗是必然的


所以整體來看,南宋和南明的不同命運,雖然有人心所向以及領導者才能等因素的影響,但如果仔細探究其根本原因,恐怕整個世界在這五百年的科技進步,使原來江南王朝在江南所擁有的軍事優勢消失才是根本原因。


桃花石雜談


相比於南宋在南渡後依然能享國150多年,存九帝代而言,而南明卻沒有這麼幸運,僅僅存在15年就被清朝消滅,存在的時間何其之短。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政出多門,缺乏統一的領導核心

南宋和南明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政權的統一性和過渡的穩定性,前者在政權過渡過程中,作為宋徽宗唯一倖存的親生兒子,且宋高宗趙構身兼河北兵馬大元帥之職有節制天下勤王兵馬之權,可謂振臂一呼,天下響應。因此受到群臣擁戴,在沒有任何威脅的情況下,實現了南宋政權過渡的穩定性,避免了同室操戈悲劇的的發生。而恰恰相反,南明的王爺門卻沒有這麼好的條件,崇禎殉國之後,諸子皆淪入敵手,皇室嫡親血脈無存。因此天下群龍無首,各王爺則躍躍欲試,無法得到統一。各利益集團為了自身利益,見死不救,內訌不斷,自戕征伐。極大地消耗了自身的力量。致使清王朝在中原迅速站穩腳跟,打過長江佔領江南,順勢而下,致使南明大好形式盡失,再無力抗衡。

2.對手能力和政策的根本轉變,以及偏安朝廷皇帝能力的根本不

宋朝的對手金國,他們是草原遊牧民族,不在於一城一地的得失,他們根本的目的是掠奪中原王朝的金銀財寶,對佔領的地區深入統治,則沒有太大的概念。反之,清朝則大大不同,從清王朝建立之初,就充分漢化,他們吸取中原發達的文明,歷代統治者以入主中原,征服大明作為自己為政的根本。他們充分信任投降的漢人官員洪承疇等,舉賢任能,不拘一格。這也是清朝能一統天下的根本原因。

其次,趙構歷史上雖然名聲並不好,但是就個人能力而言,為君理政尚能知人善任,且沒有重大失誤。雖然一味逃跑求和,但是,有能力統一各方力量,不失為明君。而反觀南明小朝廷,則相去甚遠,弘光皇帝朱由崧只知信任奸臣,玩弄女人。好一點的隆武帝,又因為血緣太遠,沒有實權,只是一個傀儡。而最後的皇帝朱由榔,則懦弱無能,不堪大任,好幾次眼睜睜的錯失翻盤的大好良機。

3.民族的轉變,國家意識淡薄

相比於明朝時期的人民,宋朝軍民則更具家國意識。面對同樣是外來少數民族的入侵,宋朝人民把國家和家庭能僅僅的聯繫在一起,有國就有家,因此,無數人民願意捨棄自己的家園跟隨政府南渡,他們不願意做亡國之下的順民。並積極的加入反抗復國的大軍之中。相反,明朝的人民面對家破人亡,選擇的是苟且偷安,誰做皇帝,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隻要能照常過日子。因此,清朝南下並沒有遇到天下所有人的反抗。


軒轅氏論經典


在中國歷史上一般把兩宋成為宋朝,而南明不作為明朝的法統延續,而為什麼北宋滅亡後,南宋還能享國100多年,而南明只有幾十年的壽命呢?我認為主要有如下幾點原因:

一,兩者當時所面臨的形勢不同:

靖康之變,微欽二帝加上很多趙宋宗室以及數不清的百姓和官員被俘,激起了宋朝很多百姓和士大夫的同情和憤慨,另外康王趙構逃脫,使得宋朝有了主心骨,加上江南還有半壁江山。所以很快人心就穩定下來了,並且當時宋只有金這一個敵人,同仇敵愾。



無論之前的北宋還是以後得南宋,從民間到皇帝到不缺錢,經濟基礎較好,加上人心思定,所以南宋享國100多年,也不足為奇。

反觀南明,內憂外患,與他同時存在的勢力有李自成的大順,張獻忠的大西,還有入關虎視眈眈的清朝,危機四伏。同時,南明政權貪汙腐敗,人心盡失,加上經濟狀況惡化,根本對付不了這幾股勢力。


二,法統問題:

南宋接班水到渠成,是因為唯一逃出來康王趙構是微欽二帝的兒子,不存在接班人爭位的問題,迅速就拉攏了人心。

宋高宗趙構

反觀南明,崇禎皇帝吊死煤山,而他的兒子也失蹤了,導致群龍無首,明朝幾位宗室為爭皇位離心離德,鬧得不可開交,幾股明朝割據勢力都不聽調遣,比如吳三桂就拒絕了南明政權的勤王命令,很快南明幾個小政權就被消滅。

三,敵對勢力的所採取的方式不同:

南宋立國,是因為金朝一味採取強硬的軍事手段滅亡北宋,這迫使得南宋軍民報團取暖,齊心抵禦外辱。

北宋靖康之變

反觀南明最大的敵人清朝,則對南明採取分化打壓的方式,勸降南明官兵,打壓不肯配合的勢力,並積極啟用明朝降將,主動漢化,以博取民心。

吳三桂

四,明末有個南宋沒有的環境問題,就是歷史上第四次小冰期爆發,中國北方變冷,導致糧食減產,環境惡化,民不聊生,大大動搖了明朝和南明的統治。

小結,我覺得南明滅亡最大的原因還是自己的問題,崇禎皇帝自殺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舉動,導致南明政權內訌不斷,最終,曇花一現,消逝在歷史的長河當中。


風信子1681598


首先,我們要知道,南明和南宋,雖然都有一個“南”字,但其政權性質是不同的。

南宋,單指北宋徽宗趙佶的九皇子康王趙構在臨安建立的政權。南宋的開國皇帝趙構,是靖康之難中唯一一個沒有北京金軍俘虜的皇子,因此,從法理上交講,宋朝皇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就是他。所以,宋朝的遺臣都來投奔他,也真心擁戴他,這樣,在內部就保證了政權的穩定性。


而南明則不同,它並不是哪一個特定政權的代稱,而是在崇禎帝殉國後,由明朝朱姓皇族在南方相繼(或者同時)建立起來的五個政權的統稱。其包括福王朱由崧的弘光政權(1644-1645),唐王朱聿鍵的隆武政權(1645~1646),魯王朱以海政權,朱聿鐭的紹武政權(1646),朱由榔的永曆政權(1646~1664)。其政權之間不存在合法交替關係,尤其是隆武政權和魯王政權,為了爭奪正統地位,居然不共同對外,反而自己進行內鬥,實在令人大跌眼境。所以,南明並不是一個成熟穩定的政權,只是明朝殘餘抵抗勢力的統稱而已。




因此,南宋在唯一一個合法領導人的帶領下,可以集中力量,對付外敵,同時使得政權內部萬眾一心,人心安定,進而發揮出一個穩定政權的戰爭能力。

但南明這種模式,帶來的問題是,明朝的抵抗力量分散,難以團結在一起,不利於一致對外。而各個政權的臣子為了自己的利益,又相互拆臺,導致了內部消耗,進一步削減了僅存的有生力量。

另一個原因,則是長江的問題。在元朝之前,長江南北之間的聯繫並不是很密切,因此渡江的手段並不是很多。所以,長江可以作為南宋政權的一道天然屏障,加上金人,蒙古人不習水戰,所以政權得以長存。

但是元明時期,統治者為了防止國家出現劃江割據的情況,認為地消滅了長江天險。比如,故意將有的行政區劃分時同時包括長江南北,如明朝的南直隸,江南江北的交通更加便利,軍事設施也緊密相連。這樣做的後果,就是長江不再具有戰略防禦作用,即使南方出現政權,也無法抵抗北方,南明恰恰就是元明“消滅”長江天險成果的檢驗者。



綜上,由於南明政權本身的不穩定性,加上長江天險作用的消失,導致了南明無法向南宋一樣,在南方割據一百餘年。

【歡迎大家交流討論!】


庭州行者


南明和南宋相比,並不缺少名將的保護,南宋時期,岳飛,韓世忠,吳玠,吳璘兄弟等,讓金人南下時遭到了頑強的抵抗。而南明的名將也不少,張煌言、閻應元、李定國、鄭成功也使清軍損失慘重。可是,南明和南宋遇到的對手卻不一樣。

作為異族統治者,滿人數量更多

滿清入關的時候,擁有至少6萬滿八旗,再加上漢八旗、蒙八旗,軍隊的數量達到了十幾萬,而金兵南下的時候距離滅亡遼國才兩年,所以金國本部人馬還以生女真為主,人數很少,所以有了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戰的說法。

人沒有多少,這樣的軍隊雖然戰鬥力強,但是想要完全控制長江以北就很難了。相對來說,滿清入關以後,由於軍隊的數量較多,有能力在全國各地建立滿城,鞏固當地的統治,還能分兵南下。


滿清的統治階級腐化更慢一些

雖然在康熙平定吳三桂叛亂之前,滿清八旗的戰鬥力就已經不行了,但是相對來說,比金朝統治階級腐化的速度要慢一些。

滿清的八旗子弟直到乾隆時期才變成了一群只會提籠駕鳥,上不得馬拉不開弓的弱雞,而金朝在進入中原十幾年後的海陵王時期就已經這樣了。

試想,八旗腐化程度要和金國貴族一樣,相當於順治末年八旗就廢了。歷史上這個時候,正是南明與清軍激戰正酣的時刻,關鍵時刻八旗沒掉鏈子!

清朝的皇帝素質更高一些

順治的繼任者康熙,康熙的繼任者雍正,在中國歷史上都是排得上名號的皇帝。

(雍正)

最重要的是,兩人統治中國的時間達到了七五年,相當於漢初到漢武帝時期。在他們兩人努力下,滿清鞏固了統治。尤其是雍正攤丁入畝讓老百姓得到了實惠,對滿清的向心力就更強了。

再看金國,剛建立沒多久就出了一個no zuo no die的海陵王。如果順治的繼任者是這位老兄,估計南明還能續命不少年!

最重要的是北方百姓的支持

岳飛北伐的時候,北方百姓群起響應,在太行山就聚集了上百萬人。有這些人在金軍大後方的騷擾,讓本來就沒幾個人的金軍勇士左支右絀,給岳飛的北伐以極大幫助。

明朝就是被北方起義軍所滅掉的,再加上北方的饑荒,誰還有精力造反呢?


即便有以上不利條件,南明對清朝的抵抗也達到了40年之多,一直到1683年,最後一支抵抗力量才被消滅。

所以,假如南明遇到的是金國這樣的敵人,堅持100年在技術上也沒有困難!


歷史風暴


南宋和南明,表面上看似有諸多相同之處,其實兩個政權大相徑庭,兩者的差別直接導致南宋成功立國、南明節節敗亡的不同結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南宋的唯一性、合法性強於南明。靖康之變後,宋太宗一脈隨著開封城破盡被金人擄劫北上,唯有趙構一人因在外領兵得以倖免,是登基即位延續宋朝皇統的唯一人選,合法性不容置疑,宋朝軍民紛紛彙集到他旗下重建國家抵禦金兵。反觀南明,崇禎自縊身亡、太子下落不明,由此導致的正統缺位使得散佈在全國各地的藩王蠢蠢欲動,各派系軍閥、士人集團以維護自身利益為出發點擁立不同的朱姓後裔,弘光、隆武、魯監國、紹武、永曆各政權你方唱罷我登場,難以凝聚起江南的綜合實力,呈現一盤散沙的碎片化狀態。

二、南宋、南明所處歷史形勢大不相同。南宋之前,黃河流域中原地區雖有五胡亂華的淪陷,到晉人衣冠南渡至隋唐重新歸於一統,漢族政權從未斷絕,因此面對金人南侵,宋朝軍民在民族情感和國家尊嚴上十分牴觸,反抗意識也尤為強烈。但到了南明時期,漢族經歷了蒙元政權將近百年的“亡天下”統治,江南軍民、士族精英面對滿清八旗鐵騎,在武裝抵抗被殘酷鎮壓後也就退而被動接受滿清異族統治的既成事實,剃髮易服成為大清子民。
三、相較於金朝,滿清更是一個成熟的“漢族模式”政權。金朝做為一個起自於東北白山黑水的部落聯盟國家,強悍的軍事實力之外缺乏統治廣大漢人地區的經驗,野蠻的奴隸制遺風時常導致統治區域內漢人、契丹人的強烈反抗,直到第五代皇帝金世宗時才進行了系統的漢族式政權化改造,民族矛盾得以緩和。而滿清政權入關前已經立國多年,又能吸納漢族知識分子充實政權隊伍,多有借鑑金、蒙政權統治漢地的經驗教訓,早已蛻變升格成為比李自成大順政權還完善、正規的漢族式政權,再加之八旗勁旅的驍勇善戰,因此得以在與李自成、張獻忠的爭戰中勢如破竹,並順勢席捲江南逐一擊破南明各個政權。在得到滿清開科取士、江南文脈不斷的承諾後,以錢謙益為首的東林黨人隨即跪倒在清軍馬前,開城投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