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 淡定!淡定!淡定!這才是你養育中最好的模樣

在年幼的孩子眼中,爸爸媽媽怎樣都是對的。別再咋咋呼呼、大驚小怪了,那隻會讓孩子過度緊張,小題大做。淡定一些,孩子自然會知道正確的方向在哪裡。



幼兒園組織遊園活動,孩子們興奮地東跑西竄,大人們跟在後面一路直追。不絕於耳的是家長們的呼喊聲、囑託聲、恐嚇聲。

“不許去那邊!你給我回來!”一片嘈雜中,一個爸爸一聲高過一聲地喊起來。

循著聲音望去,原來是他的女兒跟幾個小朋友正往園子的一角跑去,爸爸在後面奮起直追,一邊跑,一邊喊著“站住~~!”這陣勢,跟警匪片裡警察抓小偷頗有幾分相像。不同的是孩子們沒有像小偷一樣繼續跑路,而是瞬間被嚇住,紛紛回頭看著這位爸爸,面面相覷,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媽媽,我也想去看看。”兒子的好奇心被勾了起來。

我和兒子手牽手向那處拐角走去,走過拐角,穿過長廊,是一處養花的大棚。大門緊閉,從鐵絲網往裡看,能看到層層疊疊的花盆,僅此而已。

淡定!淡定!淡定!這才是你養育中最好的模樣

“為什麼他們不能過來?”兒子仰著頭問我。

“嗯……媽媽也不知道。”我確實不知道為什麼那位家長禁止孩子們過來,那位爸爸在瞎緊張些什麼。

估計是不想孩子亂跑,擔心會出危險吧。

大驚小怪的父母其實不在少數。

商場裡,一個男孩在吹喇叭,聲音有點大。媽媽從後面追上來,“幹什麼呢你!沒數了是不是?!你給我收起來!吹什麼吹!多影響別人啊!”

這位媽媽真的是聲如洪鐘,逛街的人紛紛看向她們,店裡的店員也探出頭來。

這訓斥聲,聲聲嚴厲,這陣勢,不像是對孩子,倒像是對著恐怖分子。我真想告訴她:“親,你知不知道,孩子製造的噪音遠不如你的大嗓門分貝高。”

我理解這位媽媽是擔心孩子影響到別人,也看得出她其實過分緊張。但是,自己遇到問題都上躥下跳、大吼大叫,又怎麼去要求孩子不這樣呢?

而且,到底是有多大的事,值得家長這樣大呼小叫呢?不僅嚇到了孩子,打擾了別人,還削弱了孩子的自尊心。

我也是媽媽,我也曾大驚小怪、大呼小叫。我知道這種時候,很多家長心裡其實是脆弱、緊張的。我們總是喜歡孩子乖乖聽話,不亂跑亂鬧。我們常見不得孩子過分活躍,那些在我們眼裡就是瞎折騰。

關心則亂,我們真的太容易慌亂了。

於是“別跑 !”“坐好!”“別動!”“聽話!”就成了我們的口頭禪。通常這些恐嚇在孩子年幼時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能立馬管住孩子,省卻很多麻煩。然而,這帶給孩子的卻是束縛、沮喪、不被理解,或導致出現撒謊、隱瞞等行為。而且隨著孩子的漸漸長大,這些手段會越來越不管用,而且會將孩子漸漸推遠。

淡定!淡定!淡定!這才是你養育中最好的模樣

當媽數載,走到今天,真心覺得一個家長的心胸容量真的是太重要了!我們就是孩子成長的標杆,多給孩子一些正向的力量,鼓勵他去探索、冒險,給孩子一個淡定的承託,才是我們應該去追求的。

戒掉大驚小怪和吼叫,學習淡定,可以從身邊的小事慢慢做起,一點點改變自己。

1、急性子的家長看這裡。

喜歡大驚小怪的家長多是急性子,“著急”可是養育路上的一大障礙。愛著急的人常常看重結果而忽視過程。

而養育是個典型的慢活,孩子成長路上的每一個點滴都是教育的契機。這些契機只有慢慢生活的人才看得到。

所以如果你是個急脾氣,請經常提醒自己“慢慢來,不著急”,讓這句話成為自己的口頭禪,說給自己聽,也說給孩子聽。慢一點,你會發現生活原來可以這樣美好。

2、容易緊張的家長看這裡。

容易緊張,不允許自己逾距,更不準孩子逾距。這樣的家長生活很規矩,足夠安全,但卻不夠精彩。

放下心裡的擔憂和怕麻煩的心態,試著從小事上開始允許孩子嘗試,也允許自己嘗試一下。

比如,下雨天,孩子執意要出門,往常你一定會阻止。但換個角度去試試雨中漫步,打著傘帶著孩子在院子裡走一走,也許會有一點冷,也許孩子會踩水弄溼鞋子。還能怎樣呢?最多隻是換雙鞋子,換條褲子而已,你的這份允許卻讓孩子享受到一份珍貴的體驗,多好。

所以,別那麼緊張,活著,體驗最重要,試著在安全範圍內小小放手一下吧。

淡定!淡定!淡定!這才是你養育中最好的模樣

3、話多的家長看這裡。

現在體罰孩子的家長少了,但是語言暴力的現象卻很多。如果你習慣嘮叨、埋怨、呵斥,那麼可能你應該學著收斂一下了。要知道,說得太多會削弱你在孩子心中的權威,導致你的話越來越不管用。

謹言慎行,當吼叫馬上奪口而出時,讓它在嘴裡慢跑一圈再去表達。一個念頭的覺察也許會讓你發現自己剛才緊張得有多麼不切實際,多麼誇張。

改變自己的語氣,溫和表達,不過度重複,不威脅強迫。減少生活中的語言暴力吧。

淡定!淡定!淡定!重要的話說三遍!

在年幼的孩子眼中,爸爸媽媽怎樣都是對的,別再咋咋呼呼、大驚小怪了,那隻會讓孩子也過度緊張,小題大做。不過度緊張,淡定一些,孩子自然會知道正確的方向在哪裡。


作者:一木釘,兩個男孩的媽媽,專注心理、教育寫作,在文字中療愈自己,惠及他人。親子專欄簽約作者

本頭條號擁有30餘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親子溝通如何說)一起,致力於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你問我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