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清朝時期有哪些值得分享的老照片?

梁寶明


王侯將相太多,讓我們看看普通人的生活吧。


一百年前的笑容——吃米飯的男人,1901-1904年

打屁股板子,晚清

被八國聯軍控制的中國女性,北京,1901年(攝於北京被佔領時期,女子被迫拍照,一臉愁苦)

吸鴉片的男女,晚清(牆上供奉著孔子畫像)

展示小腳的中國女性,1865年(纏足的陋習從明代開始愈演愈烈)

展示纏足小腳的中國女性,晚清。(10%的女性會因為纏足而喪命)

扮演關雲長的戲劇演員, 晚清

街頭雜耍藝人,晚清

習武的男性,晚清

賣茶的大爺,瀋陽,1906年

掏耳朵,上海,晚清

正在畫西洋畫的男性,晚清

被抓捕的犯人,1870年

上枷的三名女子,1870年

飯館和茶館的常態,晚清

滿街的義和團員們,1898年

年輕的義和團員,晚清(即將進攻教會和使館)

防衛天主教會的中國男性,1899年(他們和義和團敵對)

使館區橋上的交戰,義和團和外國軍隊,晚清(不知這張照片是如何抓拍到的)

被抓捕的義和團員,晚清

吃住在廢墟里的義和團員及家人,天津,晚清


在眾多外國旅行者和官員留下的照片裡,我們可以看見一個更全面的清國,一個處在巨大變革期的國家,一群茫然失措的民眾。

如果覺得還不錯的話,請點個贊吧,謝謝!


文史小茶館


提到清代的有意思的照片,筆者給大家分享一張假照片——可謂中國PS的鼻祖。請看下圖,這張照片是康有為、梁啟超與光緒皇帝的合影。左面是梁啟超,右邊是康有為,中間則是光緒皇帝。

然而,折張照片卻是假的,為何這麼說呢?梁啟超從沒有見過光緒皇帝,雖然梁啟超、王照等人聲稱梁見過光緒皇帝,梁自己在《飲冰室合集》裡聲稱當年農曆五月光緒帝曾召見過自己,這事出自《保國會演說辭》一篇,此說是為了演講時給自己漲氣勢而說的。據說兩人見面時還發生了有趣的故事——即梁啟超說的粵語光緒皇帝聽不懂。有趣倒是有趣,這卻是不可能的事情,梁啟超不過是一個舉人而已,不可能得到光緒帝的召見。梁啟超的老師康有為呢?他的確得到過光緒皇帝的召見,《光緒朝東華錄》乃官方史書,載有此事,惲毓鼎的個人日記也載有此事,但是都沒有說康有為與皇帝合影了,另外,康有為作為工部主事,官職甚小,得到光緒帝的召見屬於“破格”。而且按常識,皇帝召見個人是不可能拍照的,更不可能三個人如此親密地合影。這張照片純屬康有為捏造,目的就是為了凸顯康有為帝師的身份。原來,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梁二人流亡海外,他們編造了大量謊言來包裝自己,尤其是康有為,給自己戴上了帝師的光環,成為了海外保皇派的領袖,各種資助經費源源不斷地向康梁送來,為了向世人顯示自己曾經是光緒帝的親信,人為拔高自己的地位,於是捏造了這張照片,純屬PS了一張合影。

照片雖然假,但康梁二人在晚清宣傳西學,啟發民智上還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的。


文史工作坊


老照片 | 1869年,清代女子圖鑑

這是筆者收集到的一組晚清時代女子的真實老照片,拍攝的年代為1869年,也就是清穆宗同治八年的時候,這一年最後一支太平天國的殘餘“袁大魁部”於陝北保安被左宗棠消滅。大清朝終於平定了建國以來最大的叛亂,老百姓也開始休養生息。並且有的大戶人家開始“弄潮兒”,拍一些當時最時髦的照片以供擺放或饋贈親朋。於是,很多國人到外國人開設攝影室來消費拍片。

而筆者發的這組照片的攝影師就是出自於英國的約翰·湯姆森(John Thomson),他聽聞攝影在清國的火爆程度後決定在一次來到了清國,並且準備在租借地的香港開設一件攝影室,專門給清國的老百姓提供拍攝人像服務,並且他還他深入中國內地和臺灣,行程五千多英里與清國的社會進行了廣泛的全方面的接觸。並且留下來了大量的珍貴清國的影像資料,爾後,這位約翰先生被人們稱為卓越的“街頭攝影家”。

這組清代女子照片的歷史意義不言而喻,在這些照片中,歷史學家可以清晰的看到當時的服飾穿著文化,晚清傢俱造型以及陳列方式,甚至作為背景的字畫,瓷器都是可供研究的對象,老照片正是在不經意中承載了歷史,記錄了史海中的細枝末節,讓數百年後今天的人們直觀的瞭解活生生古人的生活。


老豬的碎碎念


反映大清社會的老照片——大清莫須有通訊社歲末刊發:

我們大清國的當今聖母皇太后萬歲萬歲萬萬歲,她不僅懂得政治,還懂得生活。

我們的隆裕皇后鞠you躬dian盡luo瘁guo,瑾妃娘娘儀jiu態zhi端dao莊chi,緊密團結在太后老佛爺的周圍。

官員一心為國,尊卑有序,意氣風發,鬥志昂揚,克己奉公,廉潔自律。

我們的王爺出使歐洲,與世界各大強國的政界、軍界建立了平等互利友好的交往。

我們的李中堂大人出使日本,不卑不亢,面對重重困難,為我國積極挽回了至少一億兩白銀的財政損失,捍衛了大國尊嚴。

聽,軍歌嘹亮,這是我們大清新式陸軍軍樂隊正在大踏步走來,他們步履雄壯,精神煥發。

看,大國重器,我們定製的“海琛”號穹甲巡洋艦,海軍指戰員軍服規範,陣容齊整,英姿颯爽。

贊,我們的“海圻號”巡洋艦進行了中國歷史上首次環球航行,在中途赴美國、古巴等美洲各地訪問、大秀肌肉,受到了各國人民的歡迎,增進了國際友誼,顯示了我們保護大清僑民的堅強決心和鋼鐵意志。


少年強則中國強,我們矢志不渝的打開國門看世界,讓中國少年留學歐美,接受先進的教育理念。

我們創建了京師大學堂、清華學堂、北洋學堂、南洋公學、復旦公學、自強學堂、陝西大學堂、甘肅法政學堂等官辦高等教育機構,民間興辦的基礎教育機構也得以蓬勃發展。

我們的洋務運動進行的如火如荼,江南機器製造總局、金陵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等大型軍事工業相繼建成,我們深刻的意識到,強大的國防工業才是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

洋務運動帶動了民族工業的勃興,讓民族資產階級得利,增強政府財政收入,提高城市化進程,降低失業率,國家經濟蒸蒸日上。

鐵路建設方面,自唐胥鐵路始,短短三十年時間內,我們興建了近萬公里鐵路,其中,引進外國資金和技術建設的有40%,自建鐵路近60%。自建鐵路中,我們探索出了引入社會閒餘資金,採取官民合辦的方式,大力推進鐵路建設進度。

尤為令大清人民驕傲的是,在我國自主設計並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的建設過程中,湧現了詹天佑總工這樣的時代先進人物,他創造性的採用了國產新技術“豎井開鑿法”和“人”字形線路,向世界各國證明了大清人民的無窮智慧。

在改善人民生活方面,我們致力於降低農村賦稅,鼓勵耕作。

數字更能說明問題,根據有關部門預測,1910年-1911年大清經濟增長率將達到18%——20%快速穩定的黃金增長區間,人民富裕、國家強盛。

看我們採集自民間的一些照片即可證明,老百姓的笑容是發自肺腑,絕系偽裝不出來的:


歷來現實


中國最早有影像記載是在清末民初的時候,鴉片戰爭爆發前後,在北京的西方人帶來了攝影器材從那時起才有了照片。洋人們拿著這些洋玩意記錄下了當時北京的街景,人物等民俗景象,這些照片也成了那時候的記憶,被流傳了下來,成了珍貴的歷史見證。

今天我就整理了一組具有代表性的清朝時期的歷史照片,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夠穿越到那個久遠的大清朝,感受一下中華五千年曆史的民俗風情。

一,“老佛爺 ” 慈禧太后照片,這是一張清朝最具代表性的照片,滿清重量級人物慈禧太后。一臉的威嚴,有沒有雷到你。

二,大清最美格格照片,出水芙蓉,美若天仙,這照片太美了,是不是感覺有點小激動。

三,官府大臣子女結婚照,一看這張照片就是達官貴人的子女,大家猜猜照片上這一對到底是誰?猜對了評論區留言吧。

四,富貴人家子女結婚照,這小兩口你倆有啥不好意思的,瞧男的這眼神很不自然,是不是就想著如洞房呢?


五,老北京街景照片,街景顯示了一個民族的風土人情,也反應出了一個時代的繁榮景象。


六,清朝末年的人力車伕照片,為了生計車伕更是不容易,光著膀子幹。這個必須點個贊。

七,清朝犯人照片,嘿!哥們都帶上夾板啦還這麼自在,是不是不怕死啊,感覺你就是一臉楊坤的歌“無所謂”的樣子。


八,勞苦大眾照片(修鞋匠),這位修鞋老師傅比較嚴肅,一針一線很認真,給五星好評。


九,打稻穀的農民照片,勞動的農婦一臉呆萌的表現,大姐你是不是累了,累了就歇會。

十,清末新兵訓練照片,大清新兵站位有點哩哩啦啦,不過裝備還是不錯,大蓋帽長頭髮這造型挺酷。

最後一張,紈絝子弟喝酒划拳照片,看這氣場不次於想在的豪華酒店吧,哥幾個嗨的挺到位啊!瞧邊上這位這眼神,太萌啦!

好了,今天就發這麼些吧,勿忘歷史,永遠銘記,就讓這些生動的照片,伴隨我們留下美好的回憶吧!


任馳贏天下


【文藏來答】大家好,我是文藏的藝術小編Kiki~如果各位喜歡我的回答,就請給我一個贊或者是一個關注吧!

今天小編為大家分享皇室舊影——醇親王家族和他們的故事。後海是北京最美的地方之一,從銀錠橋沿著後海北沿向西,幽靜閒適,特別是秋日午後,湖面泛著粼粼波光,直教人想永遠留在那光裡。過了甘露衚衕,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宅院,門口的牌子上寫著「北京市聾啞學校」,如果再仔細看門口的文保牌,上面還寫著這裡原是醇親王的馬廄。

一所馬廄的佔地就夠一所學校使用!實際上,聾啞學校西邊的「國家宗教事務局」、「宋慶齡故居」都曾是醇親王府的一部分,再往北的關帝廟作為家廟也曾是醇親王府的一部分。不僅如此,這只是醇親王的「北府」,如今的中央音樂學院還是曾經的醇親王的「南府」。醇親王何以顯赫至此而在京城有如此規模的宅院?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奕譞,在一八五〇年二月咸豐皇帝登基時獲封醇郡王,同治三年「加親王銜」。醇親王奕譞的府邸原在西便門內的太平湖畔。

同治十年,醇親王的次子載湉在這裡降生,四年後,這個年幼的孩子繼承大統,成為光緒皇帝。由於載湉繼位前生活在太平湖畔的這座醇親王府,因此在他登基後這裡被改為「潛龍邸」,光緒十四年,醇親王府北遷至後海北沿的北府。

在道光帝的兒子中,除四子奕詝繼承皇位,最常聽到的名字就是皇六子恭親王奕訢,他的政治生涯也起起落落,皇七子奕譞則少有議論,甚至民間對他有「駑馬」和「柴胡」的比喻。實際上,奕譞的性格只是沒有恭親王那麼張揚罷了,在一八六一年的「祺祥政變」中,正是他帶隊抓捕了顧命八大臣中的肅順和端華,能在政變時衝鋒在前可見其膽識。

垂簾聽政之後,他和恭親王分掌內外大權,奕訢負責外交,他負責軍事。醇親王思想開明,主張洋務。負責衛戍京城的神機營,在他治下裝備了當時先進的克虜伯鋼炮、哈乞開思步槍和毛瑟後膛槍;而且,他還很愛照相,從現存的資料看,他的照片中幾乎沒有那種呆板的肖像模式,而都是一些兒孫繞膝、喂鹿、騎馬扛槍、騎馬挎刀的照片。如此看待攝影術,這在清末的諸位親王中非常少見。

光緒十年四月八日,慈禧太后突然發佈懿旨解散了恭親王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命世鐸組建並主持新的軍機處,由慶親王奕劻接替奕訢主持總理衙門,並強調「軍機處遇有緊要事件,著會同醇親王奕譞商辦」,借恭親王失勢,奕譞迅速上位。他繼續堅持推行洋務,光緒十四年,亞洲最強大的艦隊——北洋水師成立,這都和奕譞的努力分不開。

儘管奕譞推動了清末中國的現代化,但仍為一些史學者對其「挪用」海軍專款為慈禧修建頤和園而詬病。在雪珥先生的研究中,他認為「海軍軍費」是各省督撫的私人「報效」,並非來自清政府的國庫;將這筆款項以「海軍軍費」的名義存入天津的外資銀行生息,是為了避免輿論;眾目睽睽之下從「海軍軍費」中「挪用」二六〇萬兩白銀幾乎是不可能的。此外,以當時中國的政治環境和官場文化,如果慈禧要求「挪用」款項,奕譞又怎敢不從?

不管怎樣,史學者們都公認奕譞不貪,他有家訓兩句如下:財也大,產也大,後來子孫禍也大,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財也小,產也小,後來子孫禍也小,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少膽也小,些微產業知自保,儉使儉用也過了。光緒十七年,奕譞在監造完頤和園後不久病逝。

醇親王奕譞共有七個兒子,長子載瀚(兩歲時病卒)、次子載湉、三子出生僅一日便病卒、四子載洸、五子載灃、六子載洵、七子載濤。民間有說法:道光皇帝的子嗣中風水都流向了第七子,因為奕譞家出了兩個皇帝,一個攝政王和兩個郡王。

載湉四歲登基,被「垂簾聽政」至十八歲。甲午戰爭失敗後,光緒皇帝啟用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實施「戊戌變法」,可惜僅百日便告夭折,被軟禁在南海瀛臺,大權繼續掌握在慈禧手中。光緒三十四年載湉暴斃,終年三十八歲,第二天慈禧也駕鶴西去。

載灃光緒十六年承襲醇親王銜,按說這樣的爵位可以輕鬆地享受生活,但他年紀輕輕便不得不擔起重任。按現在的標準(十八歲),他還未成人就趕上庚子事變,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殺,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城。次年,在德皇的要求下,他代表當朝皇帝的哥哥,出使德國為克林德被殺一事道歉;光緒三十四年,光緒帝暴斃,載灃年幼的長子溥儀被推上皇位,二十五歲的他被推到「 監國攝政王」的位置;又三年後,辛亥革命爆發,民國成立,載灃辭去監國攝政王的職位,這時他才二十八歲,還未到而立之年,也難怪有學者稱他「大清國最後的守門人」。實際上載灃並不像一些書中所寫的那樣碌碌無為,儘管他攝政監國僅三年,但是他在這期間不管是被動還是主動,總之響應民意積極籌建議會,組建宗社黨,意欲政改。只是大清朝積重難返,很多問題無法在短期內解決,且袁世凱手握兵權,最終他和平交出政權,避免了更多的流血犧牲。

載洵,幼年過繼給敏郡王奕志為嗣,光緒十三年封不入八分輔國公,後不斷晉封,至光緒二十八年襲多羅貝勒,俗稱洵貝勒,光緒三十四年又加封多羅郡王銜。載灃攝政期間被任命為籌辦海軍大臣,赴歐美日考察各國海軍,未及有政治上的建樹清政府即倒臺,後閒居天津,一九四九年病故。

載濤,幼年過繼給鍾郡王奕詥為嗣,光緒十六年封二等鎮國將軍,後封貝勒銜,俗稱濤貝勒。宣統元年任軍諮大臣,負責組建禁衛軍,並赴歐美日等國考察,張勳復辟後曾繼續擔任禁衛軍司令。一九四九年後曾任人大代表,因其愛馬,主動要求擔任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部馬政局顧問。值得一說的是,載濤是功底深厚的京劇票友,擅長猴戲,一九七〇年載濤在北京病逝。

三代人中出兩個皇帝、一個攝政王和兩個貝勒,這在中國歷史上非常少有,也難怪醇親王的家產如此之多了。

原文來源:《紫禁城》雜誌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使用【文藏APP】,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

文藏


看慣了現代的高樓大廈和美顏的人像,我們不妨把目光投向清朝晚期,看看那時候的一些黑白照片,品味不一樣的人生。你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慈禧晚年在太監的攙扶下,在紫禁城後花園賞雪,她這樣子看起來很虛弱啊!


二,溥儀高難度坐在一根文明仗上,那時候他已經被趕出紫禁城,頗為落寞。也不知道他疼不疼!

三,這張是末代皇后住在宮裡時用的浴缸。婉容果然前衛呀!

四,這張是溥儀離開皇宮後,紫禁城內長滿野草,國民政府派人清除雜草。

五,1901年,八國聯軍在紫禁城開追悼會,悼念剛剛去世的英國維多利亞女王。

六,清朝晚期行走江湖的大俠,這樣子可真逗,看不出是個高手。

七,清朝末年的士兵,已經配槍了。不過此人看起來像是個混混,很是猥瑣。

八,慈禧老佛爺的親媽,膽小的勿看。




九清朝有錢人家的妻妾合影,老婆雖然多,可是質量不高啊!

十,做生意的小販。生存下來就很不容易,有門手藝才能闖蕩江湖啊!

十一,窮苦人家吃飯得場景,可能連張桌子都沒有,但是他們看起來很開心,能活下去就好。

十二,晚清的美女,別看穿著奇怪,我覺得這面容放到現在也算好的了。

十三,孩子們開心地在玩遊戲,看起來氣氛安詳。

十四,晚清的集市。


十五,吞雲吐霧。難怪被人說成東亞病夫,連女人都墮落了,更何況男人。






十六,晚清地嬰兒車,肯定是個有錢人家。

十七,清朝的貝勒。

十八,吃的人少,看的人多。

十九,結婚啦結婚啦,他們結婚啦。

二十,小姐和丫鬟,主次分明。

二十一,官員在審案。沒想到條件這麼艱苦,不過看起來很威嚴。

二十二,行刑的場面,刀砍下後的照片就不發了,太殘忍。

二十三,上圖,清朝窮苦人家,每個人竇面黃肌瘦。下圖,清朝大戶人家。怎麼看著吃的東西差不多,都是三個碗。


二十四,清朝的女人,注意看腳和最右邊那個。

二十五,清朝人見面時的禮儀,我們該學習著點。

二十六,清朝的交通工具,外國人也入鄉隨俗啊。

二十七,大官來了,迎接的隊伍。

二十八,請關注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

二十九,電視劇中的妃子和原型對比圖。

三十,最後來一張留個懸念,大家猜猜這是啥?

清朝晚期是一個內外交困的時代,也是個中外急劇融合的時代。作為現代人地我們,真的應該感謝國家,感謝那些讓我們過上幸福生活的英雄人物。

看了這些照片,大家是否對清朝有了一些新的認識,歡迎大家一起討論。歡迎關注點贊評論!


圍爐煮酒話春秋


1900年廣州


自從攝影技術發明之後,人類的紀錄方式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藉助這個技術我們可以跨越時空的和人進行一種對話。使得我們對歷史不會只停留在文字和概念裡,而是能夠在影像中真實觸摸。


清朝末年,國門被列強打開之後,大量的外國人湧入,這當中也帶來攝影技術、設備和一大群熱愛攝影的人。他們對古老的中國充滿好奇,於是遊走在中華大地,用相機記錄下一個時代鉅變中的民族的表情。


其實清朝留下來的照片還真是不少,許多都是外國的學者啊,記者啊,傳教士啊留下來的,各類照片題材也很不同,根據拍攝者的興趣的,有的是普通老百姓,販夫走卒的生活照,有的是大臣官員的私照,也有重大歷史事件的照片,還有不少的風景照,建築照,獵奇照。這些照片都非常珍貴的為我們留下了一個時代的背影。


各類照片很多,展現了一個時代的豐富和生動,充滿了動人的細節,也讓我們看到一個動盪和變換的時代之中“人”的表情、神態和行為,使得一切變得有血有肉,不再冰冷和無法觸摸。我們要感謝這些人留下了這些照片,為我們回顧歷史提供重要的史料。


當然,現代技術這麼發達,我們每個人都有手機,隨時都能錄視頻和拍照,也可以記錄自己的周邊的歷史,比如自己的村莊,社區,一棟老建築,一群手藝人,幾十年數百年後這些照片也會成為寶貴的歷史資料、


我能展示的僅僅是其中極少極少極少的一部分,大家有興趣可以去搜索一下,然後建立一個正版清朝老照片庫,那一定會是一件非常非常酷的事情,有興趣的可以試試,也可以一起交流交流我們一起玩都行。


其中最值得分享的,我覺得應該是普通老百姓日常,還有市井生活的。


一個鄉村小土豪坐在獨輪車一邊,另一邊是一頭豬。推車的應該是小土豪的幫工

賣炒栗子

坐人力車的女人

挑尿人

1911年成都青羊宮盛況

1911年成都花會

(勸業會頒獎儀式 成都二仙庵外 1911年春)

紫禁城樂隊老照片

有錢人家在吃飯

有錢人家的全家福

清代富家女

清朝有錢人家照片

清朝拉洋車的人

哈達門(崇文門)城樓



我是文藝的,也是犀利的“李藝泓非虛構寫作”,歡迎大家關注我


李藝泓


▲《倫敦新聞畫報》記錄下的北京城牆

▲懸吊:犯人被捆綁住雙肩與腳踝,懸掛在半空中。在場的兩個衙役隔一段時間就會把一根竹子架在犯人胸前,這樣會稍微減輕他的痛苦。他們準備好了筆墨紙硯,時刻準備記錄下犯人的口供。懸吊和前面的擰耳朵,懲罰對象主要是那些從事商業欺詐、偷稅漏稅以及其他非法貿易的商人。

▲慈禧扮觀音

晚清市井百姓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