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 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有了我們……

後來的我們,為什麼贏過了漂泊,卻輸給了孤獨?

後來的我們,有多少跑贏了時光,有多少弄丟了對方?

後來的我們,為什麼在擁擠的人群裡,還覺得自己孤身一人?

你在的時候,我的世界都是你;

錯過你以後,我的世界只剩黑與白。

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有了我們……

這一切都因為同一部電影——《後來的我們》,一部目前豆瓣6.4分的青春愛情片。

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有了我們……

融金匯銀

很多人肯定會問,憑什麼?我想,就因為一個無比簡單的原因:劉若英,終於拍出了我們的故事,普通人的愛情故事。這枚最可怕的票房炸彈,叫共情。但這種共情並不廉價。

劉若英拍出了一對北漂男女的十年,只是兩個最底層、最普通、最卑微的年輕人,被時代碾壓又奮起掙扎的十年,甚至可以說,這部電影真正的主角,是現實本實。

十年前,兩個在北京打拼的年輕人,從北京地鐵裡練攤的無奈,到北京青苔遍佈的地下,日子是如此艱難,不是不快樂,但即使是年輕人的生活,只有快樂也總是不夠的。

每段愛情都有它的蜜月期,每段蜜月期總會過去,人總要從熱戀的戀人變成穩定的伴侶,在這個過程中,有人失敗了,何況對於在大城市裡漂泊著的年輕人來說,只談愛,太奢侈。

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有了我們……

融金匯銀

普通人的愛情殘酷物語,很少是雞飛狗跳的,可能僅僅實在某個瞬間,不愛了,或者放棄了。時代走得太快,普通人從底層往上走,每一步都血跡斑斑,不是所有人,都能一起扛到最後。

這是劉若英整個故事最妙的地方,看上去是一對戀人的曖昧、相愛、廝守、吵架、分手,背後的根源,一直是現實。現實不僅是兩人關係變化的背景,而是貫穿整段時光的鎖鏈。

愛情的殘酷在於,必須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遇到對的人,只是遇到對的人,時間和地點不對,都不行。

《後來的我們》好就好在,它拍出了時代的命門,也敲中了觀眾的心門:愛情和麵包,你永遠無法兩個都要。

作為導演的劉若英,近乎固執地拒絕將任何《後來》的元素直接融入電影裡,這種出於本心的智慧,最終成全了這部電影,當電影快結束時,見清和小曉再度相見時,《後來》沒有響起,電影,也沒有成為《後來》這首歌的IP電影。

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有了我們……

融金匯銀

劉若英自己的一段話,或許能被作為她的導演闡述,她說,她希望觀眾能看到電影裡面我想要表達的情感,如果你們有一點點感動,就是我開心的事情。

她的確做到了。這部讓萬千男女都淚流滿面的電影,值得成功。說到底,這是一部有關失敗的電影。表面上,它說的是一對男女如何在十年裡,從相愛到失去。

劉若英真的拍出了當代人的情感困境,兩個飲食男女,說出了一代人愛情的後來。

“如果當時沒有那麼倔強,現在也不那麼遺憾……”劉若英唱出了生命的永恆遺憾,她可以不把它拍成電影,可還是拍出來比較好。

是啊,如果當時——可是,生命沒有如果。

這就是為什麼劉若英的這部電影值得拿下這麼多票房,當我們唱著“後來,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可惜你,早已遠去,消失在人海”,我們需要在別人的故事裡流自己的眼淚。劉若英做到了,她配得上這部電影所有的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