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農產品滯銷,價格不穩定,農民該何去何從?

基層worker農民


農產品滯銷,價格不穩定,農民該何去何從?

純屬個人觀點首先我們要了解農產品特性,週期長,投資大,回報不穩定,地區區域限制比較大。農產品也分為果木,蔬菜,畜牧,水產品等幾種行業。我們發現一種現象很少出現豬,漁滯銷大多數都是蔬菜,水果之類,因為特性後者種植都是規模化,門檻,投資相對較低。


屬於剛需品所以種植,跟風的人相對較多。這幾天相信大家已經看到中美貿易戰,美國對中國出口大多數都是農業產品,市場蛋糕只有那麼大。外國一分,加上最近幾年出現返鄉潮,鄉村振興,鄉村創業等。行業競爭也相對變大一些人為,環境,市場需求原因造成滯銷成常態。


價格也不穩定,真心希望農業產品像汽車製造業那樣有國家保護機制提高自己國內內需😭。同時也反應了我國跟外國農業現在化的差距。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現在國內農產品的質量體系,食品安全體系相對國外還比較薄弱。

沒有統一的標準這還需農民自身加強生產質量安全意識,全國這麼大相信還是有比較好的農業品但是我們知道的有幾個,這也說明了農業還處於散兵遊勇,單打獨鬥階段。同時也向著集體化,規模化,休閒農業化發展從歷史來說解決了從無到有,在到現在注重品質注重體驗。注重個人身心健康等方向變化。



所以現在更多的是根據當地情況選擇行業,根據市場需求選擇品種,提高自己產品質量。加強經營自己的客戶圈,朋友圈擴展自身渠道。打通客商消費觀念,提高自己運營手段。更多相關問題請關注 農民小哥兒


黃小二的生活日記


農產品包括糧油、果蔬及花卉、林產品、畜禽產品、水產品和其他農副產品六大類。


其他幾類不在一一解釋。提問者提到的"農產品"滯銷,因為不知道是何種"農產品",所以不好具體分析。

個人理解的農產品滯銷,應該不是糧油產品,應該是果蔬類與畜禽產品。因為糧食國家實行保護收購,不存在滯銷。

滯銷原因:

一,我國地域廣闊,各地區農民生產帶有極大盲目性,也就是所謂的"跟風",這與其文化水平有限關係密切。農民在生產種養殖是缺乏信息,只看見當前什麼漲價就生產什麼,什麼便宜減產什麼,這是最原始的市場經營方式,缺乏必要的生產分析。而我國大部分農民依然採用這種生產方式,也正是"漲價-擴產-滯銷-減產"怪圈產生的原因。農民盲目擴產,產生供大於求的局面,進而導致銷路不暢問題,農產品豐收而無供應商收購,最終導致滯銷現狀的出現。



二,農民並不像現代化企業那樣,擁有大量經濟發展及市場需求等方面的量化數據。不是農民不想有客觀、冷靜的市場分析,而是農民沒有這方面的調研能力和缺乏專業的數據分析人才。



解決方法建議:

1.做好市場調研,不要跟風生產。現在的網絡已經很發達了,獲取一定的供需信息,只要用心,應該不難。



2.提高產品品質。就是有市場,但誰也不願收購質量欠佳的產品不是?高質量可以贏得市場。

3.網絡銷售。同第一點,網絡不但可以獲得供求信息,還可以獲得銷售渠道,比如一些社區平臺、聊天工具、直播平臺等等,利用文章、視頻、直播等形式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的產品。



農業戰艦


請點關注,萬分感謝。

農產品滯銷問題不是一年兩年了,普遍存在的現象。

通過幾年來跟農民打交道發現一個現象,拿玉米舉例,2013年~2015年,國家實行臨時儲備玉米政策,國家統一定價(比正常價格高一點),儲存庫點每季度有補貼(當時糧庫的主要收入來源),第一年,糧庫申請的儲備量根本就用不滿,也沒有那麼多人種玉米,農民和糧庫也是本分的執行這個過程。第二年,糧庫看儲備玉米掙錢,農民覺得玉米收購價格高,扎堆種植玉米,甚至水田改旱田種玉米。糧庫當時高於國家定價收玉米,主要是為了多拿儲備補貼(國家臨時儲備一般為三年出售,這個補貼能連續拿三年),這一年,農民掙得盆滿缽滿,糧庫也樂開了花。但好景不長,第三年,糧庫儲存量基本飽和(已經存放了兩年的玉米),更多的農民種植玉米,導致2015糧食年度,也就是2015年末至2016年初這段銷售時期的玉米價格非常低,農民也因此賠了不少。



不光是玉米,其它農產品也是一樣,發現掙錢,馬上扎堆去做,其實只有第一批人能掙到錢,夠進入的就不一定那麼好運了。




今年為拜託這種農產品滯銷,農民收入沒有保障的現象,我們地區存在試點村莊,農戶成立合作社,一合作社為依託統一簽訂企業收購合同,統一購買種子,這樣農民的收入有了保證,賣糧難問題解決了。

這兩年國家為解決農民賣糧難問題,推出了玉米保證基金相關政策,意在解決前幾年許多農民將水田改為旱田,再轉型的這段時期。

三農問題一直是國家關注的重點問題,即便是賣不出去,國家會干涉的,戒驕戒躁,決不允許出現賣糧難問題,請大家放心。


農發行閆崢



生命如歌167736088趙


農產品滯銷、價格走低,表象是供求失衡,深層次原因是農民生產出的農產品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渴望優質、綠色的農產品,而大多數農民不能及時適應這個變化,仍按傳統方式從事農業生產,導致了二元一斤的大米無人問津、七八元甚至十餘元一斤的大米受熱捧,籽粒玉米價低滯銷而鮮食玉米搶手,中筋小麥市場疲弱而高低筋小麥需大量進口,有的瓜菜爛地而有的瓜果則論個賣等等冰火兩重天的現象。我國許多的農產品生產以及價格已由過去的政府幹預轉由市場決定,農民要根據市場的需求變化,結合政府的指導意見及時調整生產,可以以鎮、村為單位成立合作社,選擇優質、特色項目,進行規模生產、訂單銷售,是提高有效供給、增加農民收益的有效途徑。另外,結合正在興起的鄉村旅遊,因地制宜開展鄉村遊或農耕文化體驗,也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只有及時適應市場變化,積極進行供給側改革,才能在市場經濟的海洋裡,暢意地遨遊。


選對人走對路1


農產品滯銷,價格不穩定,這是整個社會多重因素導致的結果,依靠個人誰也沒辦法解決得了。

引起農產品滯銷的主要原因是無序種植,每個種植體都在種著去年賺錢的品種,假如這個品種今年還賺,明年還要種,而且更多的人都跟著種,直到這個品種滯銷了,虧本了才消停。

引起農產品滯銷的第二個原因是農產品的種植與三高農業、脫貧等行為混在一起,有很多地方為政績幾百畝甚至幾千畝種植同一品種作物,後果可想而知。

面對當前農業種植的局面,農民所能做的只能冷靜思考,拾遺補缺,絕不跟風;有銷售渠道的在這一兩年內謹慎擴大規模,無銷售渠道的還是種植主糧如水稻、小麥、玉米等為上策?


zhang


農民其實能有什麼選擇?能有多少選擇?

繼續種:麥稻有最低收購價託底,玉米以及大豆雜糧油菜花生隨行就市。其他經濟作物熱銷後,很容易陷入三年週期。繼續種原有作物,可能是最經濟最不傷神的選擇,雖然這種選擇充滿無奈。

改種:改種優質、有機作物,或者改種其他作物或者果蔬,或者搞養殖,但轉型不易,需加大投資,風險也蠻大。



撂荒:一些地方休耕是有補貼的,但是否能一分不少的落到農民口袋。

打工:這是農村掙錢的出路,也是無奈的選擇。但對於年過花甲的老農來說,外出務工的崗位實在少之又少,閒不住只能重操老本行。

公司+農戶:這是一個農民增收較為安全省心的選擇。

休閒農業:做休閒農業是個選項,但只能對於極少部分具區位優勢和旅遊資源的而言。且投資不菲,收益慢。




祈願穀賤傷農不再發生,種植戶也要擺正心態,畢竟機械化規模化高質化是化解種植成本高企、解決需求矛盾變化的必然選擇。


陶陶然觀察


宏觀面看,無解。中國人全國需要100個蘋果,現在生產了120個,多出來的20個白給別人也不會有人要的,除非賣到國外或挖掘蘋果的其他用途比如釀酒。

微觀看,種地如賭博。小戶沒有對沖機制只能多擴展下消息渠道。國家補貼是好事,但好心往往辦壞事。


平行思考


這兩年,農產品滯銷時有發生。究其原因,不僅僅是產能過剩。


一方面是傳統的流通銷售渠道滯後。產地農產品低價賣不出去,消費者價高買不起。

另一方面是農產品質量有待提高。

其實也有國家調控因素在裡邊。我個人認為政府目前正在朝農業集中化發展。不久的將來,將會出現大量農場主和職業農民。把原本分散的小塊土地集中起來,進行農業耕種。利用現代化技術來降低種植成本。以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而農民在沒有利潤時,會以土地入股,自己可以外出打工,也可以在農場打工。感覺我說的有道理,可以關注惠民農產品調配。


惠民農產品調配


這個只是暫時的吧,農產品畢竟是綠色,健康,營養豐富的食品,國家都在倡導綠色,健康的農產品,所有要進一步的研究農產品的質量,大眾的化的放心安心的食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