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三月,我們踏青去,看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說到踏青,大家一定會想起北宋詞人秦觀創作的一首詞《行香子·樹繞村莊》:樹繞村莊,水滿陂塘。倚東風、豪興徜徉。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遠遠圍牆,隱隱茅堂。颺青旗、流水橋旁。偶然乘興、步過東岡。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


三月,我們踏青去,看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三月,我們踏青去,看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三月,我們踏青去,看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這首詞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春光明媚、萬物競發的田園風光畫,色彩繽紛、鶯歌燕舞。


三月,我們踏青去,看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三月,我們踏青去,看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春暖花開的三月,大地復甦,花紅柳綠,正是人們相攜相伴、相約踏青的好日子。


三月,我們踏青去,看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三月,我們踏青去,看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三月,我們踏青去,看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三月,我們踏青去,看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


三月,我們踏青去,看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踏青的起源,也與上巳節的出現有關。上巳節,日期為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故而得名。其源頭可追溯到遠古,即夏代之前的仍處於母系氏族的男女擇偶制度,當時未有婚娶,實行的是一個氏族和另一個氏族的季節性的群婚制度。


三月,我們踏青去,看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隋朝時期,踏青也是一項十分普及的民俗活動。尤其是每當春暖花開的時節,士女遊春活動最盛。隋朝時,著名畫家展子虔繪《遊春圖》,對明媚的春光及人們成群結隊遊春的情景有形象的描繪。


三月,我們踏青去,看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唐代的踏青更為盛行。如杜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孟浩然有“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


三月,我們踏青去,看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元代,踏青是一種常見的民間體育活動。喜歡歌詠而且強健有力的生命狀態的楊維楨在《崔小燕嫁辭》一詩中寫道:“崔家姊妹雙燕子,踏青小靴紅鶴嘴。”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到,崔家姐妹體態矯健,充滿活力,一改過去詩中的“美女”纖弱、慵懶、哀怨、嬌貴之類的感覺。


三月,我們踏青去,看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經過多年的發展,融匯了寒食與上巳兩個古老節日精華的清明節,終於在宋元時期形成了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輔以春遊踏青的傳統節日。宋代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出以汴京外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的熱鬧情景。


三月,我們踏青去,看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明清以來,踏青風俗亦然。《溫州府志》記載:“清明掃墓而祭多有邀親朋,拏舟擊鼓鏗金類遊湖者。”《杭州府志》說:“二月花朝以往,士女急先出郊,謂之探春。特別是從清乾隆年間起,所修的許多地方誌和地方文獻中都記載了清明時節踏青、放風箏的情景。

三月,我們踏青去,看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朋友,讓我們走進春天,在明媚的陽光下,看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和著春的旋律,盡情歌唱吧!


三月,我們踏青去,看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三月,我們踏青去,看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三月,我們踏青去,看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三月,我們踏青去,看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三月,我們踏青去,看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