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三月,我们踏青去,看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说到踏青,大家一定会想起北宋词人秦观创作的一首词《行香子·树绕村庄》: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三月,我们踏青去,看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三月,我们踏青去,看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三月,我们踏青去,看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这首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画,色彩缤纷、莺歌燕舞。


三月,我们踏青去,看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三月,我们踏青去,看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春暖花开的三月,大地复苏,花红柳绿,正是人们相携相伴、相约踏青的好日子。


三月,我们踏青去,看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三月,我们踏青去,看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三月,我们踏青去,看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三月,我们踏青去,看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


三月,我们踏青去,看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踏青的起源,也与上巳节的出现有关。上巳节,日期为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而得名。其源头可追溯到远古,即夏代之前的仍处于母系氏族的男女择偶制度,当时未有婚娶,实行的是一个氏族和另一个氏族的季节性的群婚制度。


三月,我们踏青去,看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隋朝时期,踏青也是一项十分普及的民俗活动。尤其是每当春暖花开的时节,士女游春活动最盛。隋朝时,著名画家展子虔绘《游春图》,对明媚的春光及人们成群结队游春的情景有形象的描绘。


三月,我们踏青去,看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唐代的踏青更为盛行。如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孟浩然有“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


三月,我们踏青去,看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元代,踏青是一种常见的民间体育活动。喜欢歌咏而且强健有力的生命状态的杨维桢在《崔小燕嫁辞》一诗中写道:“崔家姊妹双燕子,踏青小靴红鹤嘴。”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崔家姐妹体态矫健,充满活力,一改过去诗中的“美女”纤弱、慵懒、哀怨、娇贵之类的感觉。


三月,我们踏青去,看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经过多年的发展,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辅以春游踏青的传统节日。宋代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


三月,我们踏青去,看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明清以来,踏青风俗亦然。《温州府志》记载:“清明扫墓而祭多有邀亲朋,拏舟击鼓铿金类游湖者。”《杭州府志》说:“二月花朝以往,士女急先出郊,谓之探春。特别是从清乾隆年间起,所修的许多地方志和地方文献中都记载了清明时节踏青、放风筝的情景。

三月,我们踏青去,看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朋友,让我们走进春天,在明媚的阳光下,看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和着春的旋律,尽情歌唱吧!


三月,我们踏青去,看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三月,我们踏青去,看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三月,我们踏青去,看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三月,我们踏青去,看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三月,我们踏青去,看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