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你覺得愚公移山有可行性嗎?為什麼?

鵬友程


愚公移山這個典故是教育人要有一種鍥而不捨、不畏艱難險阻、克服前進道路上困難的頑強精神。我覺得是可行的,因為,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過去,科學不發達,沒有發明出機器、機械,靠人力去改造自然,現在,雖然科學發達了,但這些機器、機械,依然還是要人們去操縱、使用,在工作過程中,還會出現困難,如果怕苦怕累,原所定下的工作任務就不會如期完成。因此,任何時候,都要發揚不怕苦、不怕累精神。

由此回想起過去的革命戰爭年代,為了擺脫敵人的前後夾攻,紅軍迫不得已進行二萬五千里長徵,在毛主席的領導下,克服路上的重重困難,終於爬過了雪山,走出了草地,保存了軍事力量,完成了軍事戰略任務。如果當時怕苦怕累,甚至怕死,能有後來的“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和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雄偉壯觀場面和令人振奮人心的結果嗎?!

所以,愚公移山精神永遠都要發揚,永遠都不會過時。




毛主席用愚公移山是種比喻,要求共產黨人用愚公移山這種精神,來感動中國人民,一起來搬掉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這兩座大山。


粒子596


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愚公移山改造中國。新中國成立後,在毛主席的號召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勞動人民,把一個一窮二白的封建殖民地的農業國,建設成一個現代化的強國。在國力微弱的條件下,隨著原子彈的成功研製,打消了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確立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中國在國際的影響力,靠的就是愚公移山的這種精神。


乘午


看到這種提問又可氣,又好笑,誰的思微這麼機械?毛主席不就是用愚公移山寓言故事教育人們,辦任何事情都不要怕困難,遇到困難要向愚公學習,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嗎。誰叫你向愚公鑿石搬山?噢,你別說如果國家修建重要工程,需要某山搬遷,客觀條件限制,機械化用不上,非人工鑿石搬遷不可,說不定亦向愚公一樣每天挖山不止,直至把山移走。難道這種搬山精神不值得學習、鼓勵、和讚揚嗎?


潔森


《愚公移山》、《紀念白求思》、《為人民服務》,皆是毛澤東主席在延安寫的,人曰:“老三篇”。

“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子孫無窮匱”,“挖山不止”,何患不平?(《移公移山》)“對技術精益求精,對工作極端負責任,對同志極端熱情。”“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紀念白求恩》)“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利益工作的。”“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為人民服務》)……這些語錄鼓舞著無數中國人為新中國前赴後繼。

愚公移山,意在精神。

一個遠古神話人物,在人民領袖的心裡、筆下,就是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在一代一代中國百姓眼裡,愚公就是鄰家那個勤懇樂天的老漢,他言動或許在自家骨子裡就有。



塗之人995


毛主席說的《愚公移山》是一種:人心齊、泰山移的一種精神!“從前有太行、王屋二山擋住了他家的出路…”是用愚公移山的精神、發動了人民群眾還有來幫助的鄰居們…把這兩座山給移走了…

這就是說明一個道理:集體主義好,人心齊、泰山移…!人心散,有再多的人也是一盤散沙是沒有力量的…!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打倒美帝國主義!!





了了昨天


本人是農村人,想當年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為了發展農業,整個大陝北地區都修梯田、大壩、修路,我們全村人有勞動力的全部參與其中,除了發展農業,閒暇時候都在削山造田,全部採用原始辦法,僅僅幾年全縣都舊貌換新顏。愚公移山是大號版農業社時代,誇張了一些,但是這在舊社會生產力底下的時候都是可行的,不是我吹牛,就新中國成立時勞動人民團結那股子勁兒,珠穆朗瑪峰整平我都相信。


陝北Vlog


人心齊,泰山移,宣揚的是一種革命的大無畏精神,《愚公移山》既是個神話傳說,也有可能成為現實。試想一下,新中國建立至今僅僅70年,發生了多少人間奇蹟,人們夢想的“高峽出平湖”“南水北調”,尤其河南林縣的“紅旗渠”不是也一個個變成了現實。港珠澳大橋也雄立南海之濱。中國高鐵,穿越了多少難以想象的高山峻嶺,飛躍了多少大河峽谷。深圳原來的一個臨香港小村莊,幾年時間變成大都市,而且將超越香港。

這些活生生事例,說明什麼,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人做不到。在偉大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什麼人間奇蹟,都可能變成現實。現在聽說山東半島與遼東半鳥,跨渤海灣的海底隧道,不久將來,也有貫通的可能。《愚公移山》大概也只有智叟老先,認為是不可能。


老兵4200


可行性,不可行性,六七十年代國家困難時,毛澤東主席,號召人民,學習愚公移山,挖山不止克服困難,建設祖國;


馬金駒


大寨人在陳永貴與郭鳳蓮的帶領下與窮山惡水鬥了大半個世紀,在這“愚公移山”式改天換地的過程中,絕大部分村民未舉家搬遷嘛!如今,大寨村早已舊貌換新顏,大寨的村民安居樂業,生活安康。

智叟笑愚公,外國月亮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