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身邊很多人不學習,但依舊過得很好?時候未到

為什麼身邊很多人不學習,但依舊過得很好?時候未到

是的,時候未到。


我有一個很早的同事,曾經我們都在傳統行業。

六年前他開始投資餐飲,由於選擇正確了品牌(成都最火的串串品牌-鋼管廠五區),每月收入至少超10W。

上個月一起喝茶,他聊起現在的生活節奏:

每週一三五在咖啡館讀一整天書,週二&週四去店鋪上轉悠,週末在家帶娃。這真是讓人羨慕啊。


喝了一下午茶,我們都無限感慨:

以前在傳統行業,大家都不怎麼學習,更不可能在一起談論學習。而現在見面,主要探討的,竟然是學習。

為什麼有的人學習,有的人不怎麼學習?

為什麼以前不學習,而現在開始學習?

仔細一想,不是因為我們多優秀,而是一種必然趨勢。只是以前,時候未到。

為什麼這樣說?

因為學習和不學,其背後隱藏著深刻的原因——人類「生存法則」所導致。


為什麼有的人學習,有的人不怎麼學習?

實際上,熱愛學習的人,無非是想通過更多「信息」,從而掌握更大的生存優勢(生活品質更好,更大存在感和控制感)。

· 比如你學習Python,就能多一門生存技能;而你去創業,就需要掌握大量「信息」。

但是「信息」(Information),只是能夠擴大生存優勢的一個條件;


更多人想過得更好,卻能通過另一個條件,那就是「資源」(Resource)


「資源策略」VS「目標策略」

其實,我們在社會的生存策略恰好就這兩種:

1、資源策略

也就是看我現在手中有什麼資源,然後去組合利用起來。

· 最典型就是我們剛開始找工作時,父母會極大利用他們的人脈資源,有些還付出金錢資源,去幫我們謀得一份穩定工作。

資源策略,核心是依賴「資源」,學習意願低。

2、目標策略

也就是給自己設定一個宏大目標(或想法),即便現在沒有相關條件,也會逐一去實現每個條件,最終達成目標。

· 比如埃隆·馬斯克創立SpaceX,會先提出一個目標:“把100萬人送上火星”。然後再去解決降低火箭成本,如何在火星建立基地等問題。

這個過程,需要破解很多未解難題,也就需要大量信息,所以很需要學習。

目標策略,核心是依賴「信息」,學習意願高。

為什麼身邊很多人不學習,但依舊過得很好?時候未到

習慣「資源策略」的人,和習慣「目標策略」的人,往往有不同的價值觀:

·比如找對象,前者更注重評估對方的“房車”等資源;後者則注重“雙方將成就什麼樣的關係”。

· 同樣是拿100萬開咖啡店,前者更看自己能找到什麼地段、供應鏈等;瑞幸咖啡則用互聯網思維建立了一個新的價值網絡。

· 為什麼傳統企業強調“態度決定一切”,因為只要少數人搞定了資源,企業基本就無大礙,其它人只需要聽話就可以;而互聯網公司為了實現更大目標,則強調“創新和創造”。


但人生在不同階段有可能會更換策略:

很多人平時雖然不學習,但一有孩子後就非常熱衷學習(養育、教育知識)。

因為自己雖然平時使用「資源策略」,但對待孩子則採用「目標策略」(希望孩子成為理想的樣子),所以就熱衷學習了。

「資源策略」「目標策略」,是一組相對的人生狀態。


而還有一組相對狀態,也有「不學習-學習」的差別。那就是:


「穩態」VS「不穩態」

那什麼是「穩態」和「不穩態」


· 剛結婚時兩個人關係很好(穩態);過了幾年,時不時就會吵架(不穩態)

· 年輕時身體很好(穩態);年齡大後身體時不時出問題(不穩態)

· 在公司當CEO事事順手(穩態);出去創業遭遇重重危機(不穩態)

為什麼身邊很多人不學習,但依舊過得很好?時候未到

任何人都喜歡「穩態」,特點是“按既定方式,就有確定收穫”

而「不穩態」則是“按既定方式,不一定有確定收穫”,這就會讓人焦慮,你會去分析背後原因,從而大量學習,尋求改變。

· 當一個人經歷感情危機,才會尋求如何去建立關係。

· 一個人得了某種癌症,就會變成這個領域的專家。

· 某個人出去創業,才能深刻理解商業的本質。


為什麼多數都不怎麼學習,只有少數人會去學習?

「資源策略」VS「目標策略」、「穩態」VS「不穩態」。我們剛好可以把這兩種維度的情況做一個相加,得出四個區間:

為什麼身邊很多人不學習,但依舊過得很好?時候未到

1、資源策略-穩態

舒適的確定狀態,體制內or穩定工作的狀態,90%人喜歡的狀態。

· 比如通常你的第一份工作就想擠進這個區間。

這是『求穩者』區間。


2、資源策略-非穩態

當我們在『求穩者』區間待一段時間,尤其是更多積累了一些資源(資金、人脈等)後,就會伸出頭往窗外看,去嘗試一下更高風險的東西。

· 比如很多人會去買風險很高的股票,投資一家店鋪等。

這是『投機者』區間。


3、目標策略-非穩態

這是典型的探索者心態,擁有遠大目標,整個路徑又充滿不確定性。

· 比如哥倫布探索新大陸,愛因斯坦顛覆整個物理世界,埃隆·馬斯克探索火星移民計劃。

這是『探索者』區間。戶外探險家、寫作者、創業者都在這個區間。


4、目標策略-穩態

生活在穩態中,但又矢志不渝去追求,這是一種什麼狀態?

· 比如巴菲特,找到了價值投資的這個穩定規律,就一直踐行。

· 一個日本木工匠人,以心如止水的心態,不斷追求自我完善。

· 一個圍棋研究者,找出了一些深刻規律,從而不斷精進。

這種狀態的人,內心已經十分堅定,追求的是不斷自我完善。

這是『精進者』區間。修行者、看透本質的人都在這個區間。


這個世界大多數人都在『求穩者』和『投機者』區間,少部分人在『探索者』區間,而極少數的人才能進入『精進者』區間。

不過,前兩者並非不學習,而是四個區間的學習方向不同而已:

為什麼身邊很多人不學習,但依舊過得很好?時候未到

『求穩者』區間

該區間的核心是“獲取或維護資源”,所以學習都是圍繞這個主題而展開。

· 比如“如何維護領導關係”、“如何維護自己地位”等內容。

由於這類知識更多在社交場上習得,所以『求穩者』看上去不怎麼學習。


『投機者』區間

該區間的核心是“降低不確定性”,所以這個區間更多以實用的學習為主。

· 比如“如何更好選擇股票”、“如何開一家店鋪”等等。


『探索者』區間

探索者的區間充滿了不確定和陌生,所以該區間的核心是“建立一個體系”

,或“探索一個終極規律”,學習就顯得非常多元。

· 比如馬斯克為了實現“讓100萬人登錄火星”的夢想,就會建立一整套龐大系統。

· 你生了小孩後,就急於建立孩子養育教育的整套體系,也會去思考他行為背後的核心規律。

· 學習一門技能,也需要建立整個知識體系,搞清楚背後的真相。

在『探索者』階段,太需要學習了。國內最熱衷學習的青年,就集中在這個區間。

為什麼身邊很多人不學習,但依舊過得很好?時候未到

『精進者』區間

該區間的核心是“不斷精進”

他們已經掌握了一個規律,反而不像『探索者』那樣什麼都學,而是沉靜下來,只專注一個領域。


為什麼不學習的人,最終都會學習?

回到開頭我們提出的問題:

為什麼身邊很多人不學習,但依舊過得很好?只因為時候未到。

主要有兩個原因:

1、部分『求穩者』會自主演化

文章開頭提到的我的朋友,就是自主演化者。


一開始,我倆都在傳統行業,是在『求穩者』區間。

六年前,他開始投資餐飲。這更多是基於“資金”和“地段”等資源,且風險很高,所以來到了『投機者』區間。當時,他天天在店鋪上守候,看到吃客進店,才消除內心的不確定性。這就是典型的『投機者』心態。

但是後來,餐飲業產生了很多新模式,比如用網紅來建立網絡效應,用品牌矩陣來建立資產影響力等,他的店鋪也因此受到了很大沖擊,一家店直接倒閉。所以他開始花大量時間去學習,不斷思考其中規律並嘗試構建體系,這就是完全朝『探索者』轉變了。

我相信終有一天,當他找到規律,就能像前輩海底撈,麥當勞那樣,進入『精進者』區間。

為什麼身邊很多人不學習,但依舊過得很好?時候未到

『求穩者』→『投機者』→『探索者』→『精進者』的過程,是很多精彩人生的必經之路。

從不怎麼學習,到非常熱愛學習,再到成為一名「終生學習者」。人生不過是修行。


2、很多『求穩者』會被迫演化

『求穩者』核心依賴的是「資源」,但這個資源經常發生改變。


·小時候我們都喝過非常可樂。由於無法正面對抗可口可樂,所以非常可樂把渠道下層到四五線城市,佔領了渠道資源。但後來可口可樂也做同樣的事,非常可樂就沒有資源空間了。

·同樣是對抗可口可樂,王老吉的做法,則是用“想法”,想出了“怕上火喝王老吉”這個經典文案,後來出貨量完勝可口可樂。

為什麼身邊很多人不學習,但依舊過得很好?時候未到

· 2012年前,出租車司機壟斷了城市的出行資源。但Uber、滴滴並且一個商業模式(想法),就徹底顛覆了這個行業。

· 在我們這個年代,石油是一個巨大的資源。但埃隆·馬斯克篤定發展新能源和電動車,儘快困難重重,但他就是要顛覆整個能源行業。

為什麼身邊很多人不學習,但依舊過得很好?時候未到

常常我們以為,「資源」才是最能依靠的,穩如泰山的東西,而「想法」是不切實際的。

但越來越多經驗告訴我們,當『探索者』和『精進者』逆襲而來,「想法」卻總能做到降維打擊。

為什麼『探索者』往往會經歷痛苦的思索?

就是因為創業的本質,是要找到商業更深刻的規律,從而去顛覆原有價值網絡。

我們的父母,95%都曾生活在『求穩者』區間,但當年的下崗潮就不得不讓他們走上學習之路。


啟示

不知道你現在身處什麼區間,這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試圖去哪一個區間?

也不知道你更擅長把控「資源」,亦或是更擅長利用「信息」?這其實都是生存法則。

但最怕的是,明明那些並沒有什麼資源,也不知道把控「資源」的人,卻死守在『求穩者』區間,拒絕學習。


當然,更多人在嘗試投機後,最後還是回到第一區間,因為即便他們所在的網絡和資源已經崩塌,也會選擇自我封閉,就像“老炮兒”一樣,永久生活在自尊構建的虛幻之中。

我完全無法想象,在這樣一個多變的年代,竟然還有人敢藐視「學習者」,還在談讀書無用,還在為不勞而獲的資源而滿懷優越。

為什麼身邊很多人不學習,但依舊過得很好?時候未到

人,生而不平等,那是資源不等。

人,生而平等,因為人人都可以拿起知識去Fighting,從而改變自己命運。

共勉!


為什麼身邊很多人不學習,但依舊過得很好?時候未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