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大數據分析:新能源汽車讓中國品牌越來越不會造車了!

大數據分析:新能源汽車讓中國品牌越來越不會造車了!或降低一二線用戶對中國品牌的好感

周麗君 慧數汽車研究院 副院長

目前中國品牌有幾大迫在眉睫要攻克的核心課題,諸如儘快贏得一二線大城市廣大購車用戶的認同,加速提升產品的舒適性……2015-2017年哈弗、吉利、傳祺、榮威等少數中國品牌之所以能取得優異成績,與贏得一二線大城市用戶越來越高的認同與產品品質的不斷提升等密切關係。

新物種的新能源汽車原本是中國品牌繼續提升一二線城市認同感與自身產品品質等的重要砝碼,但目前的表現有些“適得其反”。

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依舊是“高歌猛進”,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統計,2017年新能源汽車銷售了77.7萬輛(含商用車),同比增長53.3%。其中的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絕大多數集中於北京、上海、深圳、天津、杭州、合肥、廣州、重慶、青島、長沙等一二線大城市,僅上述十大城市就佔了當年新能源乘用車總銷量的七八成。

大數據分析:新能源汽車讓中國品牌越來越不會造車了!

大數據分析:新能源汽車讓中國品牌越來越不會造車了!

雖然新能源乘用車的消費集中於一二線大城市,但其給用戶的感受並沒有想象中的完美。慧數汽車大數據顯示,2017年用戶對新能源汽車的抱怨集中於舒適性、內飾、操控性等。其中對舒適性尤其不滿意,具體集中於隔音效果差、懸架偏硬、整體感受不好、胎噪大、車門異響、減震差、座椅偏硬等。用戶對配置的抱怨,集中於沒有備胎、沒有LED大燈、沒有後排中央頭枕、沒有座椅電動調節、沒有霧燈等。

近幾年中國品牌傳統燃油車在隔音、懸架、減震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進步,另外中國品牌傳統燃油車毫無疑問都有備胎,不少都是全尺寸的,LED大燈、座椅電動調節等的標配率也越來越高,不少都超過了60%……

大數據分析:新能源汽車讓中國品牌越來越不會造車了!

大數據分析:新能源汽車讓中國品牌越來越不會造車了!

比比傳統燃油車,感覺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一下子退回瞭解放前,成了“地攤貨”。也難怪“城管大叔”會不高興,2018年準備取締續航僅有150公里的電動車補助。個人是高度支持“城管大叔”的正義之舉,也希望力度更大點,把門檻提升至300公里,直接取消“搖號”等綁架消費的政策,絕不能讓中國品牌辛辛苦苦提升的一小點品牌形象、好不容易贏得的用戶初步認同等,被部分低端低質、騙補專用型的新能源汽車給糟蹋了。

“地攤貨”賣得再多,哪怕年銷量超過100萬輛、500萬輛,對中國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也沒有實質性價值。目前大眾、戴姆勒等都在集中優勢資源,聚焦I.D、EQ等新品牌,準備2020年左右大規模發力中國新能源市場,對中國品牌的衝擊在所難免。屆時那些讓新能源汽車搞得越來越不會造車的中國品牌,除了退出市場,還能有什麼選擇?!新能源汽車絕非另起爐灶,其能走多遠,除了受制於自身掌握或整合電池、車聯網、自動駕駛等先進技術的能力外,也取決於自身的傳統造車實力。

高度建議2018-2020年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抓緊實現由“淘寶”向“天貓”的轉型升級。更拜託那些新能源汽車造得比自身燃油車還差的中國品牌,就別出來丟人現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