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名都自古幷州——太原故國

名都自古幷州——太原故國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將天下分為三十六郡,在昔日趙國的都城置晉陽郡,不久又改名太原郡,西漢初年曾經在此設置太原國,晉陽為太原國都。不久兼置幷州,東漢時期,撤掉了幷州,歸屬冀州,分置恆山、西河二郡。秦漢時期的太原城,也是舉世矚目的雄藩巨鎮。

名都自古并州——太原故国

秦朝地圖

秦將白起在長平之戰中,有大功於秦。但是遭到了奸人的陷害。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漸漸明白過來自己製造了一樁冤案,於是為了彌補自己的過失,將白起的兒子白仲封於太原。白仲,對許多人來說,並不熟悉,但他有個後人卻是天下皆知,這就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白居易生前,作文、寫詩署名時常常自稱為太原白居易。就是在朋友之間,也都稱之為太原白公。白居易,曾經為太原白氏寫過傳記《太原白氏家狀二道》,其中提到了自己家族和名城太原的關係:白氏遠祖是秦朝名將白起,歷史上秦趙長平之戰中,他利用反間計,打敗趙國,坑殺四十萬趙卒。因為有大功於秦,被封為武安君。後來受人誣陷,賜死於杜郵。秦始皇醒悟過來,非常後悔,念其大功封其子白仲於太原,其子孫遂為太原人。天下白氏出太原,由此而來。

漢初年,高祖劉邦在此建韓國,都太原,最早將韓王信封於此處,主要為了抵禦匈奴。據《漢書.韓王信傳》記載:“高帝五年春,與信剖王符王穎川。六年春,乃更以太原郡為韓國。徙信以備胡,都晉陽。”此外,《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六年正月壬子,以雲中、雁門、代郡五十三縣立兄宜信侯喜為代王,以太原郡三十一縣為韓國,徙韓王信都晉陽。九月,匈奴圍韓王信於馬邑,信降匈奴……”

漢代的太原,是防禦匈奴的主戰場,劉邦原來派韓王信駐守在此。萬萬沒想到,匈奴一來,韓王信就樹起了降旗,這無異於北方的邊牆倒塌了。威加海內的劉邦,親自率兵遠征降將韓王信,銅醍一戰,韓王信潰不成軍,最後逃走塞外,徹底投入了匈奴人的懷抱。劉邦乘勝追擊,從太原出發,向關外挺進。這時,正值寒冬臘月,漢軍沒有經歷過如此艱難惡劣的天氣,十有一二從馬上摔了下來。等部隊到了平城的白登,結果被大隊的匈奴人團團包圍起來,眼看就要覆滅了,這時陳平獻計,匈奴王室特別貪財,不如我們送給他們一批珍寶,說不定他們會給我們一條生路。劉邦依計行事,終於死裡逃生。雄才大略的劉邦,自從平定天下以後,從未遇到過對手,可是這次卻栽了個大跟頭,差點把命都丟掉。從平城逃出來,一路上膽戰心驚,快要趕到太原的時候,懸著的一顆心放下來。於是,劉邦把當時屬於太原的一塊地方,命名為忻州,以此來表達自己死裡逃生後欣欣然的愉悅之情。

名都自古并州——太原故国

忻州

此後,太原北邊的代國,連年遭受匈奴人的侵擾,再加上內亂不斷,劉邦無奈把代國整體遷移到了太原,並規定只有王侯、相國、或者是俸祿在兩千石以上的大吏方可立為代王。當時的燕王涫、相國蕭何等三十三人聯合推薦皇子劉恆,認為劉恆忠厚賢良可立為代王。劉恆就是後來的漢文帝。高祖經過仔細思考,採納了大家的建議。劉恆就任代王以後,把晉陽定為中都,不久又將中都遷到了當時太原轄區內的平陶,勵精圖治,發展生產,恢復了昔日雄藩巨鎮的面貌。太原任職的經歷,對劉恆來說極為重要,他從飽經戰亂、動盪不安的太原局勢中,感覺出來新興的王朝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休養生息、積聚實力,如果繼續採取高祖連年征戰的策略,勢必導致國破家亡。後來,就任皇帝以後,他一改劉邦的做法,對外暫時採取忍讓和親的政策,對內除肉刑、開荒田、佈德偃兵、削謗除弊,經過兩代人的艱苦努力,漢王朝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鼎盛局面,歷史上稱之為“文景之治”。

到了漢武帝時代,隨著國家實力的增強,名將衛青、霍去病北出太原,遠征匈奴,把他們徹底趕到了沙漠深處,終於洗刷了當年的白登之辱。太原,對於漢王朝來說,錘鍊了漢文帝這樣一位出色的皇帝,因而千古流芳。兩漢之際,是太原人才輩出的時候,著名的有西漢時期的大丞相衛涫、著名的外交家、軍事家常惠。

名都自古并州——太原故国

衛 青

(?—前106年),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西漢時期名將,漢武帝第二任皇后衛子夫的弟弟,漢武帝在位時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

衛涫,在漢文帝時為中郎將。景帝時拜河間王太傅。吳王叛亂,衛涫帶兵痛擊,立下了大功,於是封為中尉。後以軍功至建陵候,遷御史大夫,大丞相,為一代能臣賢吏。

常惠,漢武帝時,隨蘇武出使匈奴,結果被扣在了異域。漢昭帝時,他和蘇武終於擺脫了囚徒的生活,返回了長安,受到皇家的隆重迎接。昭帝嘉其節,拜為光祿大夫。後來,常惠又受命出使西域的烏孫、昆彌等國,聯合他們共同打敗了強大的匈奴。

俗話說“天下王氏出太原”。在今天晉祠風景區的西南,是一處晉溪書院。在書院之內,有王氏宗祠一座。改革開放以來,天下王氏名人前來尋根祭祖的越來越多。太原之所以成為天下王氏的宗祖之地,一方面是由於上古時期,始祖周太子子喬避禍於太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兩漢時期太原出了不少王氏名人。

子喬,是周靈王的太子,名晉,字子喬,本姓姬,他只活了十七歲。周靈王駕崩以後,其弟貴繼位,是為景王。晉公長子宗敬仕周為司徒。其時諸侯爭霸,王室日衰,宗敬自知國事沒落,於是舉家避禍於晉陽。世人以之為王者之後,故而呼之為“王家”,遂以王為姓。秦漢交替之際,王氏出了祖孫三代名將:王翦、王賁、王離。王翦是秦國的大將軍,他率師北征燕國,東平楚地,南下百越,攻無不克,戰功顯赫。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論功行賞,王翦與蒙恬功勞最大,王姓與蒙姓同居天下之先。王翦封地在長安和太原。秦末,劉邦、項羽起義,王離率兵與項羽決戰鉅鹿,王離兵敗自殺。王離長子王元為避戰亂,遷往山東琅邪,是為“琅邪王氏始祖。”而王離的次子王威仍居晉陽,西漢時曾出任揚州刺史,其子孫於是散居各地。九世孫王霸又從外地重返故里太原,他一生隱居讀書,從未出仕。王霸生有兩子:王殷和王鹹。王殷擔任過東漢的中山太守,食邑在祁縣,其後裔稱祁縣分支;王鹹隨父一直生活在太原,其後裔稱為“晉陽分支”。

名都自古并州——太原故国

王 翦

關中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主要戰績有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與其子王賁一併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使其與白起、李牧、廉頗並列為戰國四大名將。

兩漢年間,王氏家族最有名的人物就是王允。王允,字子師,太原郡祁縣人,漢獻帝時曾官至司徒。王允少時就有大志,通文習武。十九歲時,王允擔任太原府的小吏,時有宦官趙津在晉陽城為非作歹,成為當地的一大惡霸,王允將他捕殺。趙津的兄弟買通朝中的宦官進讒言於皇帝,漢桓帝震怒,不問青紅皂白就將太原郡守處死。王允送喪去了平原,歸家三年後復出。這時,太原郡又出了一個無賴叫路佛素,太守還準備把他召為官吏。王允冒死進諫,結果得罪了太守,太守立刻把他抓起來,準備處死。正直的刺史鄧盛聽說以後,趕緊向太守說情,王允這才僥倖逃過一劫。黃巾起義爆發後,王允因平叛有功,升為尚書令。初平元年,軍閥董卓立劉協為漢獻帝,自任相國,操縱國政,為所欲為,引起天下大亂。身為大司徒的王允,想方設法做通了中郎將呂布的工作,乘漢獻帝大病初癒,群臣會於未央宮之際,在宮門之內埋伏了幾十個勇士,等董卓一到,大家立刻動手,一舉鋤掉了這個殘暴不堪的傢伙。長安百姓聞之,紛紛買酒慶賀……後來,董卓殘部殺進長安城來,王允死於亂軍之中。王允是東漢末年的名臣,後人羅貫中根據他的事蹟,在《三國演義》中寫下著名的“連環計”和“美人計”,直到今日還在民間廣為流傳。

太原,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在兩漢期間特別受朝廷的青睞,許多著名的將軍都曾率兵節制太原,甚至像漢文帝、漢武帝等雄才大略的皇帝曾經多次巡邊太原。此外,太原也為國家貢獻了許多賢才名士,以至於後世的詩人,一來到太原就能感覺到一種英雄報國的氣息。如明代的陳子龍有詩讚美太原“高接天關險,恆山入晉難。黃雲知塞近,白草入春寒。龍首何三折,羊腸路幾盤。長垣欣不落,寶劍為誰彈!”

名都自古并州——太原故国

白居易

(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

白居易是唐代繼李白、杜甫之後又一位偉大的詩人,其祖籍為太原,其祖上系唐朝檢校都官郎中白溫的一支,白居易為白溫之重孫。那麼,白居易的祖籍到底在太原的什麼地方呢?這要從戰國時期秦國名將白起說起。

白起為秦都咸陽人,善於用兵,屢立戰功,為秦國奪取了韓、趙、魏、楚等國的大量屬地。昭王二十九年(277)獲武安君封號。昭王四十九年(257)因受秦相應侯的誣陷,被免去了武安君封號,次年又遭賜劍自裁而亡。

秦王政二十六年(221),秦國統一了六國。秦始皇念及武安君白起的功勞和被殺的冤屈,特賜其裔孫白仲以山西太原之封邑,白氏子孫遂世為太原人,至魏晉時漸成太原大族。其封邑的地點就在當時的太原郡梗陽縣境內,同過水(今瀟河)南岸處。由於白氏家族對封邑的世代經營,使住宅規整,祠堂偉立,林木繁茂,花樹掩映,歷來被稱之為白樹村,即今清徐王答鄉的南綠樹村。經歷了滄桑歲月,該村雖已地是景異人非,但現有的2300多村民中仍多為白姓後裔,清徐一帶鄉親仍習慣地呼之為白樹村。至於白樹村因何被改名為綠樹村,相傳是在清朝曾有過一任糊塗的縣太爺,認為樹哪有白的,不問青紅皂白,就硬給改成了綠樹村。

白居易的詩

題材集中是白居易諷喻詩的藝術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選擇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個主題,“一吟悲一事”,主題非常明確。為使主題更明確傳達給讀者,或詩題下加小序點明主題,或“卒章顯其志”突出主題。其次,白詩的藝術特色還表現在刻畫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徵,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但白詩的詩意並不淺顯,他常以淺白之句寄託諷喻之意,取得怵目驚心的藝術效果。《輕肥》一詩描寫了內臣、大夫、將軍們赴會的氣概和席上酒食的豐盛,結句卻寫道:“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這是一幅多麼慘烈的情景。

閒適詩和諷喻詩是白居易特別看重的兩類詩作,二者都具有尚實、尚俗、務盡的特點,但在內容和情調上卻很不相同。諷喻詩志在“兼濟”,與社會政治緊相關聯,多寫得意激氣烈;閒適詩則意在“獨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與元九書》),從而表現出淡泊平和、閒逸悠然的情調。

白居易的閒適詩在後代有很大影響,其淺切平易的語言風格、淡泊悠閒的意緒情調,都曾屢屢為人稱道,但相比之下,這些詩中所表現的那種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閒適”思想,以及歸趨佛老、效法陶淵明的生活態度,因與後世文人的心理較為吻合,所以影響更為深遠。如白居易有“相爭兩蝸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來飲酒七首》其七)、“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對酒五首》其二)的詩句,而“後之使蝸角事悉稽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號論,“醉翁、迂叟、東坡之名,皆出於白樂天詩云”(龔頤正《芥隱筆記》)。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蘇文忠公不輕許可,獨敬愛樂天,屢形詩篇。蓋其文章皆主辭達,而忠厚好施,剛直盡言,與人有情,於物無著,大略相似。謫居黃州,始號東坡,其原必起於樂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詩話》)凡此種種,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詩的影響軌跡。

名都自古并州——太原故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