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名都自古并州——太原故国

名都自古并州——太原故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在昔日赵国的都城置晋阳郡,不久又改名太原郡,西汉初年曾经在此设置太原国,晋阳为太原国都。不久兼置并州,东汉时期,撤掉了并州,归属冀州,分置恒山、西河二郡。秦汉时期的太原城,也是举世瞩目的雄藩巨镇。

名都自古并州——太原故国

秦朝地图

秦将白起在长平之战中,有大功于秦。但是遭到了奸人的陷害。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渐渐明白过来自己制造了一桩冤案,于是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将白起的儿子白仲封于太原。白仲,对许多人来说,并不熟悉,但他有个后人却是天下皆知,这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生前,作文、写诗署名时常常自称为太原白居易。就是在朋友之间,也都称之为太原白公。白居易,曾经为太原白氏写过传记《太原白氏家状二道》,其中提到了自己家族和名城太原的关系:白氏远祖是秦朝名将白起,历史上秦赵长平之战中,他利用反间计,打败赵国,坑杀四十万赵卒。因为有大功于秦,被封为武安君。后来受人诬陷,赐死于杜邮。秦始皇醒悟过来,非常后悔,念其大功封其子白仲于太原,其子孙遂为太原人。天下白氏出太原,由此而来。

汉初年,高祖刘邦在此建韩国,都太原,最早将韩王信封于此处,主要为了抵御匈奴。据《汉书.韩王信传》记载:“高帝五年春,与信剖王符王颖川。六年春,乃更以太原郡为韩国。徙信以备胡,都晋阳。”此外,《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六年正月壬子,以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立兄宜信侯喜为代王,以太原郡三十一县为韩国,徙韩王信都晋阳。九月,匈奴围韩王信于马邑,信降匈奴……”

汉代的太原,是防御匈奴的主战场,刘邦原来派韩王信驻守在此。万万没想到,匈奴一来,韩王信就树起了降旗,这无异于北方的边墙倒塌了。威加海内的刘邦,亲自率兵远征降将韩王信,铜醍一战,韩王信溃不成军,最后逃走塞外,彻底投入了匈奴人的怀抱。刘邦乘胜追击,从太原出发,向关外挺进。这时,正值寒冬腊月,汉军没有经历过如此艰难恶劣的天气,十有一二从马上摔了下来。等部队到了平城的白登,结果被大队的匈奴人团团包围起来,眼看就要覆灭了,这时陈平献计,匈奴王室特别贪财,不如我们送给他们一批珍宝,说不定他们会给我们一条生路。刘邦依计行事,终于死里逃生。雄才大略的刘邦,自从平定天下以后,从未遇到过对手,可是这次却栽了个大跟头,差点把命都丢掉。从平城逃出来,一路上胆战心惊,快要赶到太原的时候,悬着的一颗心放下来。于是,刘邦把当时属于太原的一块地方,命名为忻州,以此来表达自己死里逃生后欣欣然的愉悦之情。

名都自古并州——太原故国

忻州

此后,太原北边的代国,连年遭受匈奴人的侵扰,再加上内乱不断,刘邦无奈把代国整体迁移到了太原,并规定只有王侯、相国、或者是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大吏方可立为代王。当时的燕王涫、相国萧何等三十三人联合推荐皇子刘恒,认为刘恒忠厚贤良可立为代王。刘恒就是后来的汉文帝。高祖经过仔细思考,采纳了大家的建议。刘恒就任代王以后,把晋阳定为中都,不久又将中都迁到了当时太原辖区内的平陶,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恢复了昔日雄藩巨镇的面貌。太原任职的经历,对刘恒来说极为重要,他从饱经战乱、动荡不安的太原局势中,感觉出来新兴的王朝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休养生息、积聚实力,如果继续采取高祖连年征战的策略,势必导致国破家亡。后来,就任皇帝以后,他一改刘邦的做法,对外暂时采取忍让和亲的政策,对内除肉刑、开荒田、布德偃兵、削谤除弊,经过两代人的艰苦努力,汉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

到了汉武帝时代,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名将卫青、霍去病北出太原,远征匈奴,把他们彻底赶到了沙漠深处,终于洗刷了当年的白登之辱。太原,对于汉王朝来说,锤炼了汉文帝这样一位出色的皇帝,因而千古流芳。两汉之际,是太原人才辈出的时候,著名的有西汉时期的大丞相卫涫、著名的外交家、军事家常惠。

名都自古并州——太原故国

卫 青

(?—前106年),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时期名将,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

卫涫,在汉文帝时为中郎将。景帝时拜河间王太傅。吴王叛乱,卫涫带兵痛击,立下了大功,于是封为中尉。后以军功至建陵候,迁御史大夫,大丞相,为一代能臣贤吏。

常惠,汉武帝时,随苏武出使匈奴,结果被扣在了异域。汉昭帝时,他和苏武终于摆脱了囚徒的生活,返回了长安,受到皇家的隆重迎接。昭帝嘉其节,拜为光禄大夫。后来,常惠又受命出使西域的乌孙、昆弥等国,联合他们共同打败了强大的匈奴。

俗话说“天下王氏出太原”。在今天晋祠风景区的西南,是一处晋溪书院。在书院之内,有王氏宗祠一座。改革开放以来,天下王氏名人前来寻根祭祖的越来越多。太原之所以成为天下王氏的宗祖之地,一方面是由于上古时期,始祖周太子子乔避祸于太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两汉时期太原出了不少王氏名人。

子乔,是周灵王的太子,名晋,字子乔,本姓姬,他只活了十七岁。周灵王驾崩以后,其弟贵继位,是为景王。晋公长子宗敬仕周为司徒。其时诸侯争霸,王室日衰,宗敬自知国事没落,于是举家避祸于晋阳。世人以之为王者之后,故而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秦汉交替之际,王氏出了祖孙三代名将:王翦、王贲、王离。王翦是秦国的大将军,他率师北征燕国,东平楚地,南下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论功行赏,王翦与蒙恬功劳最大,王姓与蒙姓同居天下之先。王翦封地在长安和太原。秦末,刘邦、项羽起义,王离率兵与项羽决战巨鹿,王离兵败自杀。王离长子王元为避战乱,迁往山东琅邪,是为“琅邪王氏始祖。”而王离的次子王威仍居晋阳,西汉时曾出任扬州刺史,其子孙于是散居各地。九世孙王霸又从外地重返故里太原,他一生隐居读书,从未出仕。王霸生有两子:王殷和王咸。王殷担任过东汉的中山太守,食邑在祁县,其后裔称祁县分支;王咸随父一直生活在太原,其后裔称为“晋阳分支”。

名都自古并州——太原故国

王 翦

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

两汉年间,王氏家族最有名的人物就是王允。王允,字子师,太原郡祁县人,汉献帝时曾官至司徒。王允少时就有大志,通文习武。十九岁时,王允担任太原府的小吏,时有宦官赵津在晋阳城为非作歹,成为当地的一大恶霸,王允将他捕杀。赵津的兄弟买通朝中的宦官进谗言于皇帝,汉桓帝震怒,不问青红皂白就将太原郡守处死。王允送丧去了平原,归家三年后复出。这时,太原郡又出了一个无赖叫路佛素,太守还准备把他召为官吏。王允冒死进谏,结果得罪了太守,太守立刻把他抓起来,准备处死。正直的刺史邓盛听说以后,赶紧向太守说情,王允这才侥幸逃过一劫。黄巾起义爆发后,王允因平叛有功,升为尚书令。初平元年,军阀董卓立刘协为汉献帝,自任相国,操纵国政,为所欲为,引起天下大乱。身为大司徒的王允,想方设法做通了中郎将吕布的工作,乘汉献帝大病初愈,群臣会于未央宫之际,在宫门之内埋伏了几十个勇士,等董卓一到,大家立刻动手,一举锄掉了这个残暴不堪的家伙。长安百姓闻之,纷纷买酒庆贺……后来,董卓残部杀进长安城来,王允死于乱军之中。王允是东汉末年的名臣,后人罗贯中根据他的事迹,在《三国演义》中写下著名的“连环计”和“美人计”,直到今日还在民间广为流传。

太原,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在两汉期间特别受朝廷的青睐,许多著名的将军都曾率兵节制太原,甚至像汉文帝、汉武帝等雄才大略的皇帝曾经多次巡边太原。此外,太原也为国家贡献了许多贤才名士,以至于后世的诗人,一来到太原就能感觉到一种英雄报国的气息。如明代的陈子龙有诗赞美太原“高接天关险,恒山入晋难。黄云知塞近,白草入春寒。龙首何三折,羊肠路几盘。长垣欣不落,宝剑为谁弹!”

名都自古并州——太原故国

白居易

(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白居易是唐代继李白、杜甫之后又一位伟大的诗人,其祖籍为太原,其祖上系唐朝检校都官郎中白温的一支,白居易为白温之重孙。那么,白居易的祖籍到底在太原的什么地方呢?这要从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说起。

白起为秦都咸阳人,善于用兵,屡立战功,为秦国夺取了韩、赵、魏、楚等国的大量属地。昭王二十九年(277)获武安君封号。昭王四十九年(257)因受秦相应侯的诬陷,被免去了武安君封号,次年又遭赐剑自裁而亡。

秦王政二十六年(221),秦国统一了六国。秦始皇念及武安君白起的功劳和被杀的冤屈,特赐其裔孙白仲以山西太原之封邑,白氏子孙遂世为太原人,至魏晋时渐成太原大族。其封邑的地点就在当时的太原郡梗阳县境内,同过水(今潇河)南岸处。由于白氏家族对封邑的世代经营,使住宅规整,祠堂伟立,林木繁茂,花树掩映,历来被称之为白树村,即今清徐王答乡的南绿树村。经历了沧桑岁月,该村虽已地是景异人非,但现有的2300多村民中仍多为白姓后裔,清徐一带乡亲仍习惯地呼之为白树村。至于白树村因何被改名为绿树村,相传是在清朝曾有过一任糊涂的县太爷,认为树哪有白的,不问青红皂白,就硬给改成了绿树村。

白居易的诗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诗话》)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名都自古并州——太原故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