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黑膠的聲音會比CD好嗎?

成雪濤


音響發燒界是玄學的重災區,對黑膠唱片的推崇就是一種迷信。

黑膠唱片的歷史很悠久了,而CD出現的較晚,上世紀八十年代才開始流行,當時的黑膠唱片一張10多塊錢,而CD唱片要100多塊。

為什麼現在黑膠和CD的價格顛倒了?這是因為工業化使得CD的成本大減,而黑膠卻逐漸演變成少數人的信仰。

好比是電燈泡剛出現時比馬燈貴多了,而現在電燈泡便宜到1塊錢一隻,遠不如馬燈貴,但依然是電燈泡更亮。

為什麼我篤定CD的音質比黑膠好?這是因為CD使用的是比黑膠唱片更先進的數字存儲方式,其採樣速率44.1KHz,可以無失真地復現22KHz以下的聲音,而22KHz是人類聽覺的極限。

這種數字存儲的方式可以消除噪聲積累,能做到聲音的完美復現。

為什麼很多音響愛好者迷戀黑膠?其明顯的辯識性是重要原因,“黑膠有種特殊的溫暖味道,入耳就能聽出來”,這是他們最常用的說法。

溫暖味道就是音色渲染,而渲染其實就是汙染,是因為頻率響應差、動態範圍低而導致的一種非線性失真。

簡單說,黑膠這種聲音存儲方式具有先天性的缺陷,音響發燒友們把這種缺陷誤解成了真實。

這篇一定會引起反彈,因為打擊信仰是會令人憤怒抓狂的,他們一定說“你根本就沒有現場聽過,聽過的一定能感受到黑膠音質的不同。”

其實這句辯解就暴露了真相,聲音存儲介質本身居然會影響到音色,這本身就說明這種存儲介質有問題。






奧卡姆剃刀


都說LP音質好,我也只能是聽說,卻從來都沒有聽到,或者說是沒有機會聽到過。我想想也對,首先是自己銀兩不足,坊間發燒友雖有號稱10萬的轉盤,聲音也不能令我感動,想想也對,因為轉盤不單單憑一枚好的唱針就一定能出好的聲音,由於唱針的放大信號是非常微弱的,稍不注意,各種干擾、噪音都會影響到音質。加上LP的播放手續也相當的繁瑣,要求異常嚴謹,所以雖然自己也收藏了數量相當的發燒級的LP,也只能進行封存,束之高閣。

也有很多人說CD的音質不好,我也只能說是他們說的,確實市面上很多CD機播出來的音樂比較乾澀,久聽會生厭。但我也聽過令我感動得淚流滿面的CD設備,所以應該說聲音不好不是CD的問題,而是CD機的問題。極品天價的CD播放器對一般發燒友來說,就如天上的月亮一樣,可望不可及,在這裡沒有必要去探討,這些是那些所謂的大**們的閒聊或炫耀的事情。具有一定動手能力的發燒友們是否能夠通過摩機提升CD機的音質,產生令人感動的聲音呢,答案是肯定的,下面就自己摩改飛利浦CD951的經驗分享給大家,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私聊。

951在價格上其實並不貴,上世紀90年代全新的也就2500元左右,據說是北京出的,但從機身、說明書、包裝上都無從考究,其實也無所謂的。其DAC是大名鼎鼎的DAC7,也就是SAA7350+TDA1547,飛利浦出1547芯片是1541的升級版,目的是替代TDA1541,也是飛利浦最終的DAC芯片(沒有後續芯片),市面上用到DAC7的機種不在少數,出來的聲音,很多隻能用中規中矩來說,能用得好的,據飛利浦自己說的,只有他自己和一家英國的deltec公司,但那家英國公司的產品在10萬元人民幣以上。即使CD951,也同樣是中規中矩,高音不刺耳,低音不渾濁,人聲也比較自然,但給人的感覺總是不到喉不到肺,總缺點什麼,看到飛利浦的提示,再對比其高級機型的聲音,豁然開朗,原來不是說1547不好,而是用不好。喜歡DIY的朋友相信在摩改CD機的時候,應該是有經驗的,首先都先把模擬輸出的電源改了,這是正確的第一步(建議把左右聲道的電源獨立供電,有源伺服電源比較理想),但這還遠遠不夠,仔細瞭解1547的電路結構,就會發現芯片的供電異常的複雜,既左右聲道獨立,還數字和模擬相互獨立,多數平價機種都用同一套電源,可以想象,這能出來什麼聲音,在這裡同樣建議將將電源獨立出來,至少是數字和模擬分開,若能左右分開,那更是完美,同樣推薦有源伺服電源,其他電路不需改動,這個時候開機播放,還是原來的951嗎,相信出來的聲音會令你感動得熱淚盈眶,纖細的高音,可以用絲絲入扣來形容,入喉入肺而磁性的人聲,深沉有力的低音,讓你連續的聽都不會覺得累和刺耳,滿滿的都是親切感。

摩機切忌走火入魔,不要言必**極品大補,唯**不用、唯**不看、唯**不聽,其實音響系統講就搭配,非必天價才能出好聲音,搭配中的音源最為重要,這是玩音響的根本,並且也是最容易受到誤導的環節,其次是音箱,因為耳朵是最終收貨的。好了,扯遠了,希望每一個發燒友都有美好的一天。


衛丹音樂


從磁帶時代起,經歷CD輝煌時代,期間也聽過廉價唱機用壓電唱頭播放流行的港臺黑膠唱片;也玩過PCHⅰFⅰ,無所收穫,因此一直認為CD已經是音響的終極載體。直到近幾年入手君子Rp3,配備高端唱頭,才對黑膠有了全新感受。從此不可收拾,收集了幾百張唱片,每天均沉浸在音樂的快樂之中。

用LP聽音樂,我覺得器材要有適當投入,同時要有點動手能力,將黑膠的潛力發揮出來,再來評價LP與CD才會有客觀的觀點。

黑膠,特別是舊黑膠,既是音樂載體,也是歷史載體。數字音樂則缺乏實體感,不能為音樂"增值″。黑膠聲音有自己特色,直接溫暖,帶給你感動(我聽數字音樂很少出現被感動的感覺)。黑膠播放古典音樂,在設備同價位下遠超CD,特別是大場面交響樂。播放黑膠手續多,但也帶給你手磨咖啡般感覺。如果你是真心熱愛音樂,你絕不會拒絕這種煩瑣。它會使音樂顯得珍貴。

當然,CD有它的優勢,這方面不用討論了。CD是方便麵,餓時隨時充飢,也挺好。我是與LP輪流聽的,聽黑膠多了,換回CD,有種寧靜的享受感覺。但很快覺得沒味道,這時換回LP,又是另一種享受。挺好的!







海濱一城


失真並不一定是壞事啊、現在的CD製作都有聲音的美化處理,為的是聽起來梗舒服。就像女人化妝一樣。至於什麼樣的聲音最好聽,我覺得沒有標準。你聽起萊舒服就是最好的。所以討論這個沒意義。你喜歡的姑娘非要所有人都喜歡嗎?


小溪180405782


除非是耳朵有隱疾的,活生感與細節還原等等,都要穩贏CD。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52, "thumb_url": "89d20005604d4a7fb9f2\

ManinNV


黑膠是模擬信號發出聲音,CD是數字時代產品。多數CD是從黑膠或母盤轉過來的。所以黑膠更接近原始,而CD都是經過了一定的處理。所以大多數黑膠愛好者都是出於追求原汁原味和情懷。那麼從音質來講,就要看手裡的設備如何了。


旮旯音樂


剛剛在剃刀的回答裡扯了半天,我現在也單獨說說吧。

很多人說黑膠音質好,CD音質好,這就是一個本質認知上的錯誤。黑膠和CD都只是一個圓盤,一種儲存介質。lp儲存的是模擬信號,CD儲存的是數字信號。都要搭配系統才能播放出聲音。黑膠的優勢是儲存的模擬信號,盤面上刻畫的是一條連續的軌道。通過唱頭將物理信號轉換為電信號。而唱機的信號輸出也分為模擬信號輸出和數字信號輸出,這個取決於唱機的類型,模擬信號的唱機輸出的是連續的模擬信號。CD是光盤,本質是激光燒蝕的一個一個坑,記錄的是0和1的二進制數字信號。CD唱機也只能輸出數字信號,不管採樣率多高,它也是不連續的數字信號。

所以,單純的就這樣論那個強一點意義都沒有。我才會去反駁剃刀那CD比lp強的理論。這兩種介質各有優勢。CD設備體積小,抗干擾能力強,價格低廉,用很少的錢就能獲得非常不錯的信號源。而lp呢,灰塵,靜電,每次播放的盤片、唱頭損耗,設備體積大,盤片容量低這都是劣勢,但是lp的優勢是連續的模擬信號為什麼就不提呢。把lp唱機放在真空機內做信號源,然後在外面同時接上同型號的模擬膽機和無源2.0試試。

我寫這一段的意義就是說看事物要客觀,而一個通信大v自信滿滿的憑個人偏見武斷的像公眾宣導知識。更何況,你的專業是通信,你不玩黑膠,更不是中醫。別把自己當全才


包子包湯圓


黑膠,磁帶代表的模似存儲。CD,MP3,MP4代表的是數碼存儲。光和聲的傳播本身是模似傳播,原始採集也是模似採集。拋開設備存儲和重放過程中的失真而言。當然是未經數字化採樣加工的模似信號要比經過數字化的數碼信號係真度高。不論多少比特的採樣數字化,總會對原始信號有所丟失。只是這種丟失是否能被人感覺出來,感覺到什麼樣的成度。這就是有不斷髮展的數字化新算法。目的就是使得失真度最小和信息存儲空間更小。所以拋開製造工藝,黑膠和錄音帶的保真度當然比CD更高。但是為什麼傳統的黑膠或錄音帶不再發展了,由數字代替了。數字信號成本更低,更宜保存


凡友69735871


和很多人說“膽機”比“石機”好聽一樣,一部分是懷舊的情懷,一部分是喜歡那種特殊的失真而已。



聲音從錄製起就會有失真,而且經過錄音過程中的調音環節,就不可能有“還原”這回事了,最多還原到調音後的聲音信號,而這其實也基本是無法達到的極限。



聲音信號數字化或者轉變成黑膠唱片的紋路時,又會出現一些變化。數字化過程中會損失超過人耳感受範圍之外的一些信號,而黑膠則不僅會有較大的損失還可能有刻制過程中的誤差,導致新的信號疊加進來(失真)。所以黑膠唱片的失真比CD要大得多這是毫無疑問的。



不過“好聽”這個詞是個主觀感受,並沒有準確定義。同一個聲音,有的人覺得好聽,有的人不這麼認為。所以有些人就喜歡黑膠唱片由於頻響不高和紋路的誤差、保管過程中的變形導致的失真的聲音,有的人喜歡聽CD播放出來的低失真的聲音,如同有的人喜歡電子管功放造成的二次諧波失真一樣,加上了一些懷舊情節,蘿蔔青菜各有所愛而已。



當然,有人說他能聽出水電火電的區別,呵呵,開心就好。


高個兒12


LP的物理缺陷其實挺明顯的,唱頭和唱片摩擦產生特有共振失真會導致音色偏暖,欺騙了聽者的感覺。另外LP在混音製作時,需要對母帶進行動態壓縮,主要是針對低頻部分的刪除,以使密紋唱片不會跳槽。另外其聲道分離度只有CD的一半,會是整個聲場變窄,而人聲或樂器獨奏聽起來比較突出。唱盤轉速內外圈的線速度不同,以及轉速本身的輕微變化,都會使播放效果打折扣。大部分錄音室根本沒有采用頻響範圍超過20Hz的麥克風,播放系統也是一樣,其實音源本身都沒有這些高頻成分,所以你即使有特異功能,聽到的可能是噪聲而不是錄音。還有唱片在播放後溝槽磨損導致音質劣化,這是無法避免的。從錄音師的角度,他們不會去選擇唱盤作為監聽設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