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5 古道大字典ZJ004-上青古道:尋找消失的蘭若寺,再續人鬼情未了

古道大字典ZJ004-上青古道:尋找消失的蘭若寺,再續人鬼情未了

編號

ZJ004

上青古道

上青古道自紹興縣王壇鎮一直到平水上灶古船埠,是紹甘線未開通前王壇、平水居民到紹興城區的要道。上青古道盛名久已,得名似乎來於其首尾兩端地名,一曰上灶,一曰青壇也;傳聞乃古時嵊州一帶通往紹興的唯一官道,也有人稱之為會稽古道,從青壇到上灶渡口為其中一段,上灶古船埠沿若耶溪至紹興為水路,由青壇經王壇到嵊州為另一段山路。

古道大字典

地理位置

古道大字典ZJ004-上青古道:尋找消失的蘭若寺,再續人鬼情未了

人文歷史

早在唐代時,越州是海內名郡,而平水則是越州所屬會稽縣的五大名鎮之一,並開始有了竹木山貨的交易,出現了"平水草市"的名稱。當時,嵊縣北鄉、稽東、青壇、王壇的山貨都要經陶趙岙、胡家岙翻陶元嶺,經金漁岙,過平水到平水埠頭,再裝船運載到紹興,而所需生活日用品亦經此道挑運進山。

古道大字典ZJ004-上青古道:尋找消失的蘭若寺,再續人鬼情未了

當然,最繁忙的要數茶運季節,由於平水位於山水交接之處,水陸交利通極為便,加上平水四周歷來為我國茶葉的主產區,因此,大量茶葉的產銷使平水茶市很快形成,特別是自清初至民國,近三百年間更達鼎盛時期。據記載,清同治、光緒年間,僅平水珠茶的年產量就高達15萬擔至20萬擔,平水茶區茶棧數量多達10餘家。嵊縣、新昌、稽東、王壇的茶葉必經陶元嶺而到平水,挑運茶葉的挑夫日夜絡繹不絕。直至1980年後,隨著山區公路的不斷延伸,交通運輸的發展,陶元嶺才失去了過去的繁忙。

日鑄嶺

古道大字典ZJ004-上青古道:尋找消失的蘭若寺,再續人鬼情未了

日鑄嶺,又名太平岡,是平水境內上灶與王化的界嶺。日鑄嶺古道南起下祝自然村的金山寺,北至梅園村的鎖泗橋,昔日為南通嵊縣、台州、溫州,北連紹興、杭州、寧波的交通要道。

日鑄嶺名字的來歷據《康熙會稽縣誌》記載,相傳越王勾踐時歐冶子在此設上、中、下三灶鑄劍。鑄劍用的木炭從山裡去運出去的,因為每日鑄劍,故名"日鑄嶺"。而宋代學者吳處厚的《青箱雜記》中則寫到:"昔歐冶子鑄劍,他處不成,至此一日鑄成,故名此嶺名日鑄嶺。"雖然說法不同,但都能顯出日鑄嶺獨特的歷史淵源。

日鑄嶺上的日鑄茶在宋朝已是浙江名茶代表。歐陽修在《歸田錄》中稱:"草茶盛產於兩浙,兩浙之品,日注(鑄)第一。"吳處厚在《青箱雜記》中亦云:"越州日鑄茶,為江南第一。"相傳嶺上資壽亭附近有處御茶灣,那裡曾有十幾株奇特茶樹,其芽長至二三寸,絨毛纖白,時所產之茶被列為貢品。不過,上青古道的魅力還不僅僅於此。又名陶宴嶺的陶元嶺,位於平水鎮金漁村,建於明清時期。南朝齊梁年間道教思想家、醫學家陶弘景隱居於此,嶺由此得名。元初詩人林景熙《遊陶宴嶺》詩云:"笑佛青蘿問隱君,千巖秋色此平分,當時宴坐無人識,惟有清風共白雲。"而陸游祖父左丞相陸佃亦在此結廬讀書,墓就在陶元嶺支峰下

蘭若寺

古道大字典ZJ004-上青古道:尋找消失的蘭若寺,再續人鬼情未了

黑山老妖霸佔蘭若寺,燕赤俠力戰群妖,寧採臣聶小倩的人鬼情未了,一部倩女幽魂讓人魂牽夢縈,1956年紅色時代破四舊,蘭若寺已被拆毀,空留下一片廢墟,不知小倩如今魂安何處。

特色

水珠茶

古道大字典ZJ004-上青古道:尋找消失的蘭若寺,再續人鬼情未了

馳名中外的紹興平水珠茶,其外形渾圓緊結,色澤綠潤,香味濃郁,經久耐泡,被譽為綠色的珍珠活。嗜茶者贊為"江南第一名茶"。平水一帶早在唐代就是茶葉集散之地。歷來是貢品,是我國主要的出口名茶之一。1985年在西班牙優質食品評比中,奪得世界金質獎。

絲綢

紹興素以"絲綢之府"著稱,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作過《繚綾》一詩,盛讚紹興絲綢之精美。這裡出產的白廠絲、絹絲、打線絲和各式綢緞被面、絲綢服裝,琳琅滿目,巧奪天工。隋唐紹興成為全國絲綢的主要產地。那時的"越羅"已聞名中外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