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事業為上,激勵幹部擔當作為

事業為上,激勵幹部擔當作為

新時代開啟新徵程,新時代期待新氣象。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激勵廣大幹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立足新時代新目標新要求,聚焦乾部隊伍建設中的“堵點”和“痛點”,從思想教育、選賢任能、考核評價、容錯糾錯等7個方面,提出一系列系統配套、務實管用的新思路、硬舉措,樹立了奮勇擔當、開拓進取的導向,釋放以事業為上激勵幹部擔當作為的強烈信號。

精準識人,樹立重實幹重實績的用人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選什麼人就是風向標,就有什麼樣的幹部作風,乃至就有什麼樣的黨風。”因此,要鮮明樹立用人導向,讓敢擔當善作為的幹部有舞臺、受褒獎。

《意見》指出,“鮮明樹立重實幹重實績的用人導向”“大力選拔敢於負責、勇於擔當、善於作為、實績突出的幹部”。對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馬學軍認為,大膽使用擔當作為者,就要始終堅持“事業為上”“有為才能有位”,打破“隱性”臺階障礙,重在把擔當作為的優秀幹部直接安排到重要崗位上,大膽提拔關鍵時刻能夠站出來、衝得上、頂得住、打得贏的幹部;同時,為想幹事、敢幹事的幹部撐腰鼓勁、主持公道,讓“辛苦”的幹部不“心苦”。此外,還要改進考察方式方法,全面推行先談話調研後會議推薦的方式,對幹部的業績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如何科學考核、評價幹部?《意見》強調,“制定出臺黨政領導幹部考核工作條例,改進年度考核,推進平時考核,構建完整的幹部考核工作制度體系”。中國社科院研究員辛向陽認為,“要堅持從對黨忠誠的高度看待幹部是否擔當作為,既看日常工作中的擔當,又看大事要事難事中的表現;既要看平時,也要看特殊時期、特別事件的行為。”這就要求各地各部門繼續改進知事識人方式,捨得花時間、下笨功夫,經常性、近距離、有原則地接觸幹部,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考察干部,把改革攻堅的促進派、實幹家用起來。浙江台州市委常委、黃巖區委書記徐淼表示,為落實好《意見》要求,台州將搭建擔當作為“大舞臺”,完善幹部考核精細化評價機制,突出貢獻度導向,聚焦一線開展動態跟蹤考察,精準研判幹部的狀態和業績。

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對不擔當不作為的幹部,《意見》明確指出,“根據具體情節該免職的免職、該調整的調整、該降職的降職,使能上能下成為常態。”對此,浙江省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張學偉認為,要注重以“下”促“幹”,動真碰硬調整不擔當不作為幹部,倒逼幹部幹事創業動力。堅持優者上、庸者下、劣者汰,既要堅決摘掉“太平官”“逍遙官”“玲瓏官”帽子,又要大力提拔重用政治過硬、本領高強、實幹擔當的優秀幹部,鮮明樹立重實幹重實績的用人導向,營造擔當作為的良好氛圍。

容錯糾錯,為幹事幹部撐腰鼓勁

當前,一些幹部工作中存在怕出錯怕擔責的思想顧慮,甚至有“為了不出事、寧願不幹事”的錯誤認識。出現這種現象,既有主觀認識上的問題,也有容錯糾錯機制不健全的因素。對此,《意見》鮮明提出,“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寬容幹部在改革創新中的失誤錯誤,這是黨中央首次從制度層面作出規定,為廣大幹部擔當幹事吃了“定心丸”。

《意見》規定的“三個區分開來”,正是為了消除幹部擔當作為的後顧之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旗幟鮮明為那些敢於擔當、踏實做事、不謀私利的幹部撐腰鼓勁。《意見》正是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敢探索、勇創新’的幹部減壓力、兜底子,引導廣大幹部爭做新時代的奮鬥者、搏擊者。”陝西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廣智表示,“三個區分開來”把改革創新中的失誤錯誤與違紀違法作了切分,防止改革“領頭羊”變成失誤“替罪羊”,使改革者不必再“一手持劍衝鋒”“一手拿盾自衛”,全身心地投入到創新偉業中去。

另一方面,寬容不是縱容,保護不是庇護。專家表示,《意見》是對擔當負責幹部的“護身符”,不是違紀違法幹部的“擋箭牌”;這既是為幹部大膽探索、勇於創新劃出的“安全區”,也是為幹部依法辦事、規範用權戴上的“緊箍”。在陝西寶雞市委常委、扶風縣委書記周宇松看來,容錯不是搞紀律“鬆綁”“法外施恩”,不能拿容錯當“保護傘”。湖北秭歸縣委書記盧輝說,“三個區分開來”要求更加精準把握政策界限,合理界定容錯情形和條件,該容的大膽容,不該容的堅決不容,激勵幹部在遵規守紀前提下敢闖敢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加快發展。

如何對待幹部在擔當作為時犯的失誤錯誤?《意見》指出,堅持有錯必糾、有過必改,對失誤錯誤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幫助幹部汲取教訓、改進提高,讓他們放下包袱、輕裝上陣。也就是說,容錯不是最終目的,重點在於及時補救,並注意總結教訓,吃一塹、長一智,防止一容了之。

專家指出,在規範容錯糾錯的同時,還要在科學制定政策、關心關愛幹部等方面下功夫,健全待遇激勵保障體系,推行公務員職務與職級並行制度,關注幹部心理健康等,不斷增強廣大幹部的榮譽感、歸屬感、獲得感。

補齊短板,克服能力不足“不會為”

《意見》指出,“著力增強幹部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本領能力”“幫助幹部彌補知識弱項、能力短板、經驗盲區,全面提高適應新時代、實現新目標、落實新部署的能力”……應當看到,長期以來,一些幹部之所以不作為慢作為,有的是動力不足“不想為”,還有一些是能力不足“不會為”。適應新時代、新目標、新部署對專業化提出的新要求,需要加強幹部的能力培訓和實踐鍛鍊,推動幹部不斷更新知識、拓展能力,努力做到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精一行、管一行像一行。

《意見》對於加強幹部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培訓提出了明確要求和具體舉措,特別是在為全面提高幹部的學習本領、政治領導本領、改革創新本領、科學發展本領、依法執政本領、群眾工作本領、狠抓落實本領、駕馭風險本領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謝春濤認為,所有這些要求與舉措都著眼於進一步提高領導幹部的專業化水平,“對領導幹部來說,本領的提升最基礎的還是專業業務本領的提升,沒有過硬的本領,就難以啃下‘硬骨頭’,最終會貽誤發展良機。”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黨面臨著“能力不足危險”。實踐證明,領導幹部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沒有“兩把刷子”是不行的。為此,《意見》提出加強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培訓,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意見》提出的舉措環環相扣,首先強調培養幹部的專業素養,培養其專業作風、專業精神;其次,突出精準化和實效性,圍繞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堅戰等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幫助幹部彌補知識弱項、能力短板、經驗盲區。”辛向陽說。

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辛鳴看來,有了優良的專業作風與精神,幹部就會幹一行愛一行,幹得有滋有味,幹出好成績;就能鑽一行精一行,真正成為本領域、本部門的行家裡手;就能管一行像一行,不說外行話、不幹外行事。

制度的生命在於執行。《意見》制定出臺後,如何貫徹落實、發揮好制度的最大效力是關鍵。專家指出,接下來,各地應因地制宜,制定實施細則和配套辦法,確保《意見》不折不扣地落實,激勵廣大幹部奮勇爭先、擔當作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磅礴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