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什麼是內心自洽?

易安小童


內心自洽【self-consistent】,字譯自我一致性。簡單來說,就是整合內心的衝突和混亂,構建、形成自己穩固的人格。

內心自洽是人生觀的執行力

內心自洽對一個人一生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如果把一個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比作人一生的戰略,那麼內心知洽就是執行力。

有些人年紀輕輕就已經具有明確的價值觀,甚至是人生觀和世界觀,他們對事物有著明確和一致的看法。

同時,他們對自己有較為穩定的評價,不會隨著外界的波動而輕易改變,也很少出現內心的矛盾、衝突和混亂。這些人能夠按照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去“執行”生活,直到感受到“自我圓滿”。

而有些人到而立之年還在糾結於內心的衝突,而有些人卻早已在穩定的人格基礎上開始追求愛情、事業——這些真正有意義的人生?

人格發展與內心自洽

我們先來感受一下一個人格發展的過程:

1-2歲,父母就像我們的鏡子,從他們的眼中、懷抱中、愛或不愛中,我們有了對自己的第一印象。我們對著父母哭、要吃飯、要父母抱……這些都是在尋求驗證,驗證自己是否是好的還是壞的,從而建立自我肯定的基礎。

3歲到6歲,父母成為我們的家庭教師,教會我們判斷所有人和事: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這些是父母給我們“啟蒙教育”,從而逐漸形成了我們最初的價值觀。

7歲以後,我們開始上學接受教育,老師成為第二個啟蒙者,我們的每一個思想、行為都渴望獲得老師的評價,好或者壞,其它同學是好還是壞,什麼是重要不重要的。這時,我們進一步形成了對事物和自我的看法。

在1-7歲的獲得反饋的過程中,我們得到最原始的價值觀輸入,形成了最原始的自我認知。

孩提時代過後,我們逐漸獨立,父母和老師在身邊的時間越來越少,我們也越來越不滿足於他們能夠給我們的反饋,於是走上了獨立探索的自我認知的少年之路。

從少年到青年,我們通過閱讀、思考、行動,和在大千世界的種種經歷,試圖發現自己想要什麼,想成為誰,自己究竟是誰,最終要去哪裡。

在這個時候,童年的原始認知可能會持續也可能會被顛覆,從而獲得一生的自我認知和人格建立。

追溯我們成長的過程,我們所有的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思想和行為,都是為了能夠認識自己,找到自己在世界上的存在。

而存在從來不是孤立的,它需要外界的反饋來構建。能否構建完整的、穩固的人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成長過程中的反饋是否充分、及時、恰到好處。

如果一個人在人格發展的過程中,沒有建立對事物和自我的客觀認識,那麼即使他努力在建立主流的世界觀、人生觀,也很難達成內心自洽。

如何進行內心自洽訓練

內心不自洽有何體現?主要體現在長時間的內心衝突和混亂,它可能是你內心不認可的社會文化衝突或者價值觀衝突造成的。

  • 比如說:父母擔心你獨自在外遊學有危險,於是會對你說:壞人很多,別人給你一個蘋果都要先想想有沒有毒?這句話可能會把你的三觀震碎。

  • 比如說,一直認為“唯有真心才能打動人”,於是傾其所有去追一個姑娘,結果還是最懂得“泡妞”的富二代抱得美人歸。

  • 比如說,自己內心不直秉持不能欺騙別人,但在職場上,不玩政治,就很難生存,必須說假話,辦假事,但又真的不想改變自己的本質。

出現這樣矛盾的時候,有些脆弱的人,就沒有走過去,改變了自己的本質和人格,開始附和自己原本價值觀裡不認同的東西。

有的人,始終活在陰影裡,變成了玻璃心,或對社會、對世界有排斥心理的人。

還有的人,吃一塹長一智,以實踐經驗為基礎,反覆分析、提煉、總結,藉助書籍或借高人指點,形成了適合自己的一套完備、自洽的思維體系。他們為人處世均有自己的一套思考和行為準則,人格較為完善。

他們是這個社會里,真正能夠控制自己的人。也是在生活中真正能讓自己愉悅的人。

內心自洽,能夠幫助一個人真正成為強者。


美人豐盛


內心自洽通俗講就是自己安慰自己,自己幫自己走出陰影。

其實在每個人的內心最深處,都藏著一個需要回答一輩子的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這牽扯到我們每個人活著的意義,這也是西方哲學的終極問題。精神自洽卻是我們活著意義的基礎。

怎樣才能做到精神自洽呢?調整自己的心態以及討好他人的思維模式,建立自己的情感舒適區;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妄自大,客觀評價自己的真實情況;把真實的自己表現出來,釋放自我,有些人和事真的無關緊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而不是大多數人認為對的事,當然,這需要勇氣。

內心的強大,不是一天練就的,堅持做下去。也許我們內心曾經不自洽,留下了傷!可以從新來過,相信自己,可以堅定的活在這個世界,一一定可以實現自己心中那傻傻的願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