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那個曾經大家削尖腦袋都想進的銀行已經被應屆生忘得一乾二淨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一個現象?銀行這個曾經為高校畢業生所爭相搶進的行當如今成了很多人退而求此次的無奈選擇。而我的幾個非常優秀的學弟學妹,當年畢業斬獲外資銀行管培生的offer,為全級同學之豔羨,風光猶在昨天,短短几年後,卻紛紛決定跳槽,尋覓從銀行到券商的華麗轉身。這一切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前幾天,在知乎上回答了一個問題《從銀行辭職你還能幹什麼》,收到大量的銀行業朋友的回覆,或倒苦水,或求出路,或分享觀點。而在這個問題下,共計3963人關注,累計瀏覽量超過220萬次,看來屬於很多人的困惑。

步入六月,又到一年入職季,對很多朋友來講,也到了入職一年、兩年或三年的紀念日了。在這個時點,想和銀行業的朋友討論下,入職三兩年的你到底該不該離職,其他行業的朋友也不妨一看,畢竟,職場發展的事情,隔行不隔山。

那個曾經大家削尖腦袋都想進的銀行已經被應屆生忘得一乾二淨了

那個曾經大家削尖腦袋都想進的銀行已經被應屆生忘得一乾二淨了

同樣是金融領域,銀行業受到體制的影響,跟過去相比在擇業上的優勢(穩定、收入高、福利多)在慢慢衰退,甚至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排斥,大多數剛剛畢業的學生會選擇證券公司工作。儘管現在的股市很低迷,整個行業不景氣,但是通過一些數據調查,新畢業的應屆大學生中選擇去銀行工作的僅僅佔到35%,而去證券公司的比例提升到了65%

與銀行相比,證券公司同屬金融領域,但是體制更加靈活,提升空間更大,同時可以學到更多紮實的技術

那個曾經大家削尖腦袋都想進的銀行已經被應屆生忘得一乾二淨了

那個曾經大家削尖腦袋都想進的銀行已經被應屆生忘得一乾二淨了

銀行離職的三大壓力源和一個導火索

壓力一:基層鍛鍊及轉崗挑戰

在2012年前後,包括國有大行總行在內,新入職員工都要去基層鍛鍊兩到三年,自此,銀行業新入職兩年以內的員工,基本都是在基層機構度過的。當然,也有區別,總行招聘的員工基層鍛鍊結束後還能迴歸總行,而分支行招聘的員工基層鍛鍊結束後能否回去則要看競聘結果,這是目前的區別。

在這種機制下,在基層工作的非總行新晉員工,在工作之初就會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感:能否順利通過選拔競聘?在櫃員崗位要幹多少年?木有關係怎麼辦?……

壓力二:業務出口,事多而繁

如果說轉崗是初始的壓力源,基層機構工作崗位本身的重重壓力便是第二道壓力源。

銀行業普遍實施典型的層級制組織架構——總行-省分行-市分行-支行-儲蓄所,除了部分重點對公客戶外,客戶運營上多實行“上下聯動、屬地化管理”的原則,基本上,大多數工作都會經過層層渠道,傳導至基層機構。原來在總行工作時,我們最喜歡問一句話就是“貴部(團隊)在下面有沒有腿兒”,意思是在分支行層級上有沒有直接對應的組織設置。如果有的話,就諸事好辦,事情既可以派下去,也可以借調下面的人上來。如果沒有的話,雖然麻煩點,但總也能在分支機構找到對口的組織,也能把活分下去。

具體到基層機構,便成了總分行所有制度、文件、產品、業務、客戶等的落地執行人,所以才會那麼忙。千頭萬緒,哪個也不能怠慢,因為都在KPI指標考核中。

前幾年,一個基層網點對應一百多項KPI是常見的事情,當然,後面多數銀行都在精簡指標,但也有幾十個。每一個指標基本都會對應總分行的一個團隊或部門,有專人進行檢查督導,真正的事多而繁。

壓力三:平臺侷限,成長困難

受到平臺的侷限,即便辛苦工作,自身的閱歷和能力成長也會存在明顯的天花板,這可能是第三道壓力源。如上所述,基層機構以具體執行為主,操作性工作強調熟練度,不強調創造性,大多數工作半年時間就掌握了,之後以簡單的重複為主,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個人的成長,而能力得不到提升又會反過來影響個人在職場中的競爭力,成為重要的焦慮來源。

比如知乎用戶“慢半拍小姐fighting”在答案下面的回覆:

如果在銀行從事一線工作,的確是並沒有獲得什麼工作技能的。所以想要跳槽就比較擔心無處可去。相比應屆畢業生,缺的是他們的學習能力,而又並沒有在工作技能上有勝算,所以比較悲觀。我覺得自己就是這樣,好好一個研究生,被放在國有銀行櫃員崗位上不能動彈。

一個導火索:收入下降

銀行基層機構工作面臨的上述問題其實一直存在,前幾年大家雖然也抱怨,但並未出現目前的集體性焦慮問題,主要原因在於收入還不錯,普遍高於一般行業,有壓力也願意擔著。

而近兩年,受實體經濟影響,銀行基層機構遭遇到不良資產的快速爆發,普遍產生了慎貸情緒,如一位支行副行長所講:

“民營企業除了上市公司和個別大企業還能保持相對穩定的發展,其他中小企業因為貸款和擔保圈等問題已經死了很多了,剩下很多也是在苦苦支撐。並且經過了這一波,銀行基層已經開始變的謹慎,怕擔責任,惜貸,寧可不做業務也不能出不良。”

不敢放貸自然沒有業績,收入也開始大幅下降。收入下降後,同樣的壓力變得不可承受,離職潮或離職焦慮就開始出現了。正如知乎用戶“Darren”在回答下留言稱:

“我是一名銀行HR主管,從我的角度來看,一線人員,包括支行長、支行副行長、客戶經理、櫃員都是高流動率的,這兩年尤為嚴重,原因其實非常簡單,收入、壓力、上升空間不匹配,其實說白了,支行長、副行長看上去很風光,但其實就是一個大的sales,業績指標非常嚇人,每年任務較上年都是成倍的增長,業績完不成,收入低,還天天挨批,壓力不要太大。”

那個曾經大家削尖腦袋都想進的銀行已經被應屆生忘得一乾二淨了

工作兩年的你:該走還是該留?

記得當年剛剛入職銀行時,直屬的領導講過一句話,叫做“工作頭三年,埋頭工作,莫問前程”。在總行這個平臺上,這句話是沒有問題的。

銀行是社會資金的中樞,而總行又是銀行的中樞,總行既可以全面瞭解條線內的業務、流程和制度,通過內部資料共享平臺也有機會去了解其他部門的業務和流程,通過系統化地積累和整理,可以真切地體會到銀行資金流向作為經濟晴雨表的效果。

即便是專注條線內業務本身,存、貸、匯作為基礎的金融業務,對整個業務流程的瞭解和熟悉,對以後的職業生涯也大有裨益。在分行的平臺上,雖然不如總行平臺,但可學習的東西也很多。

最有爭議的還是基層支行,既有人認為年輕人應該沉下心來,多呆幾年;更多的人則拋出比較偏激的觀點,認為這裡是坑,年輕人不要在坑裡久待。很多前銀行基層員工就持這種觀點,比如那個支行行長朋友就和我講“好多辭職的同事都說過一句話讓我很哭笑不得,他們說辭職之後這輩子都不會再做銀行”。

關於基層網點的工作現狀,上面講了“三大壓力和一個導火索”,壓力大、收入下降,離職似乎有了合理的理由。筆者如果要灌雞湯,這裡就可以鼓吹大家勇敢地離開吧,趁著還年輕,出去闖一闖。但實事求是地說,壓力大從來不應該是離職的主要理由,對年輕人尤其如此。

如果你嘗試找過工作,但很可惜,沒有找到,那不用講,離職並非一個選擇。如果你手裡有一個潛在的機會,那建議你從平臺、業務類型、收入、穩定性等四個方面進行綜合權衡。

經過慎重的考慮,如果最終決定離開,那就勇敢的離開吧。畢竟總有付出和收穫更加對等的地方,更值得我們為之付出汗水和青春!比如通過我們的證券投資分析訓練營步入證券行業,擁抱這個波瀾壯闊的資本大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