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永不磨滅的記憶

永不磨滅的記憶

引子

歲月的滄瀾讓人淡忘了世間諸多往事,然,大凡有過軍旅經歷的人,每每回眸在軍營裡的點點滴滴,心中便會驟然泛起陣陣漣漪,勾起一紙情愫……。

第一章

教書育人 開啟人生之旅

六.七十年代,人們的思潮受到"文革"的衝擊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恰逢七十年代在高考中又殺出個程咬金張鐵生"白卷先生,一時間,冷風濁雨遍及社會,從此,“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亦不再被受崇,讀書無用論在世人的思維裡已固然形成。此時,隨波逐流的我在七五年高中畢業後便放棄了再深造的機會,玩世不恭的回到了農村。

三、四十年代,有識之士報效國家選項有三。一、從醫。為國民祛除病患,強其體魄。二、教書育人,提升國人素質,以乞國之鼎盛。三、戎馬生涯,捨身取義,抵抗倭寇之侵。

年輕人總要有點精神寄託。先輩之豪情的啟迪讓我不敢造次,於是乎,我效先輩之功德,首當其衝選擇了教書育人,做了村學校代課老師。

70年代,農村的教學條件非常簡陋。教室是土坯房,窗子是木稜格子,光線黑暗,房子四處透風。雨季,屋外不漏屋內漏。冬天,學校無取暖設備。孩子們為了取暖,只好在村邊拾些柴禾燃起增加一下教室的溫度。孩子們的課桌是用楊樹破成二公分的木板,然後用磚砌個墩子再把木板搭上去就可學習了。

教書育人是一個神聖的職業,雖然條件艱苦,但我從無抱怨,而且非常珍惜這次機會,因為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我不能誤人子弟。

為了讓孩子更多的掌握文化知識,我除耐心地施教外,還虛心向同仁討教,探索新的教學法,嘗試把課本上的東西改編成通俗易懂的歌謠,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知識。

同事們對我新的教學法做出首肯與欣賞。

“書新,關於你的材料我已上報公社革命委員主管教育領導,上級已把你列為重點培養對象,這是你選擇了從軍路,倘若你選擇別的職業,我們絕不會放掉你"。校長張希花惋惜的道白自是後話,那是我79年回家探親時張校長的推腹之言。

未完待續

下節 棄教從戎 圓我兒時夢想

我:

永不磨滅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