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見證」李谷一:改革開放40年《難忘今宵》唱了32年

編者按:1978年,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征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

在這場深刻改變中國、深刻影響世界的偉大變革中,有多少波瀾壯闊的征程,有多少值得銘記的時刻?在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踏著改革開放40週年的歷史軌跡,尋訪到很多重大歷史事件的親歷者,記錄他們的回憶、他們的思考、他們的展望。

回望歷史,是為了汲取繼續前行的力量。中國之聲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特別報道《見證》,今天推出《李谷一:我只是長了個抒情的樣子》。

央廣網北京6月1日消息(記者沈靜文)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李谷一,1944年11月出生,祖籍湖南長沙,國家一級演員。1961年她進入湖南省花鼓戲劇院,開始舞臺生涯。她於1979年年底錄製的歌曲《鄉戀》被稱為“新時期中國大陸的第一首流行歌曲”。由於歌曲中“半聲”唱法的運用,她在長達兩年的時間裡被批為“靡靡之音”“黃色歌女”。1983年首屆央視春晚上,迫於大量觀眾來電要求,《鄉戀》成為李谷一當晚演唱的第9首歌曲,一個時代的禁忌從此打破。

74歲的李谷一,穿著寬鬆的格子襯衫,瘦瘦小小、腳步輕而密。她的皮膚、眼神、聲音,她應答病床上丈夫呼叫時的敏捷,都絕不是古稀之態。《鄉戀》,這首在過去39年裡給她的人生留下特殊印記的歌曲,被她鄭重銘記。

她說,《鄉戀》實際是1979年12月21日錄的。那是改革開放的第2年,李谷一35歲,演唱事業如日中天。李谷一表示,《鄉戀》這一版音域不是很寬,唱的時候娓娓道來,比較抒情。“你的身影,你的歌聲,永遠印在我的心中”,跟過去唱的抒情歌曲不一樣,聲音用得很甜美,再加上作曲家的配器,用了很多現代的手法,“咚咚咚”這種鼓點子有探戈節奏,文革以前不可能用這種節奏。

《鄉戀》的“不一樣”正是此後一場風暴的伏筆。李谷一表示,可以很多種唱法。比如唱《絨花》,“世上有朵美麗的花”,可以溫柔地唱,也可以雄壯地唱。

《鄉戀》之前,“高強響硬”是文藝界唯一的聲音。李谷一說:“高強響硬是那個時代要求的一種革命豪情、激情,革命的浪漫主義比較欠缺。還有幾個樣板戲,但是聽了10年,就像給你吃最好的東西,每頓除了魚就是肉,你說膩不膩?”

1980年初,《鄉戀》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首先播放。批判與溢美之詞,幾乎同時噴湧。李谷一介紹:“《鄉戀》是1980年元旦播的,剛播出來文章就寫出來了,說我是‘李麗君’(指模仿鄧麗君),甚至反黨、反人民、反社會主義,黃色歌女、靡靡之音,甚至說這些歌曲是廁所歌曲,不能公開唱。幸虧是改革開放,否則一錘子打死了。”

李谷一表示,如果不是改革開放可能不會用這樣的方式去唱這樣一首歌,詞曲作家也不可能這麼去創作,不可能這麼去配器。改革開放使他們有新的思維、思想,首先解放自己的創作思路,由此指明瞭創作的方向。

反覆被批判,反覆據理力爭——這是接下來兩年李谷一工作、生活的主要內容之一。“甚至在音協開全國會議時,他們好心地說能不能重新把這歌錄一下。如果說一個演員哪些地方還不夠、可以唱得更完美,我可以重錄,但如果是為了開批判會,否定我全部前段的唱法,我不錄。我長了一個很抒情的樣子,但我性格很剛強,寧可死也不認輸。”

但是聽眾是與李谷一併肩站立的。在執著反抗權威的兩年多里,她不但沒有被雪藏,還接下“50多天演70多場”的高強度表演任務。也正因為聽眾喜愛,1983年首屆央視春晚上,《鄉戀》的旋律響起。

記者:那天從家出發時,您知道自己要唱《鄉戀》嗎?

李谷一:沒有,絕對沒有。我提供給他們的作品是另外6首歌,場上對唱兩首歌都是臨時安排的。沒有任何準備,劇組沒有,我自己更沒有。沒想到觀眾不停地從電話點歌,全是點《鄉戀》的。後來採訪黃一鶴導演時他就是一句話,我們節目就是為觀眾服務的。導演後來講,部長(指時任廣電部部長吳冷西)考慮了半天,最後拍板通知導演組,就讓李谷一唱《鄉戀》。

記者:您聽到《鄉戀》的前奏在春晚舞臺上響起的時候是什麼感覺?

李谷一:心裡想總算是名正言順解放了,感慨萬千。但那時候我因為唱了別的歌,已經很累了。找我的伴奏帶子,結果都沒有。後來一個燈光師傅找到了。

記者:那是他自己的磁帶?

李谷一:他自己的磁帶,他自己喜歡我的歌。

這場春晚,無論對於中國文藝界還是李谷一都意義非凡。在個人層面,她的身份由“體無完膚”的被批判者轉為文藝改革的先鋒。

李谷一介紹:“中央電視臺1983年肯定了以後,知道了我們創作的方向,不再完全延用過去那種僵硬的、保守的、一成不變的創作手段。只要是真善美的,不管是抒情的還是高強響硬的,都可以表現出來。”

7首獨唱加2首對唱,李谷一在春晚演唱的記錄,彷彿不可逾越的至高榮譽。第二年春晚,她唱了6首歌,其中之一是保留至今的“最後一曲”,《難忘今宵》。她說,《難忘今宵》是1984年以後寫的歌曲,34屆春晚用了32屆,想改革變下別的歌沒變成,直到去年唱的還是《難忘今宵》。改革開放40年,《難忘今宵》唱了32年。

對於李谷一,如果《鄉戀》是勇氣和堅持的註解,《難忘今宵》則事關傳承和轉身。雖然唱了32次春晚,但沒有唱膩。“每年的變化不同,想到國家的不同變化,‘共祝願祖國好’。改革開放40年,高樓林立,高速公路、高鐵發展快,會把這些東西融到歌曲裡。唱可以換很多人,形式可以換,但我們共同的願望在這裡,誰不愛自己的國家?”

這位“吃得苦、耐得煩、不怕死、霸得蠻”的湖南女性,直到今年還活躍在歌唱一線。這40年裡,李谷一以一貫的熾烈回應外界的敵意和脆弱。

以“流行”為標籤達到世俗意義的成功後,李谷一更在意的,是傳統文化的延續。“我是戲曲演員出身,‘戲歌’是我90年代初提出來的一個概念。我國有300多種戲曲品種,很多作家用戲曲的元素創作了很多藝術歌曲,還有一種是原來戲曲裡比較好的唱段。《瀏陽河》裡‘瀏陽河彎過了幾道彎’,包括黃梅戲,‘樹上的鳥兒成雙對’,這是原來戲曲裡好的唱段。我教學生時,讓學生一定要老老實實地學自己家鄉的一段戲。”

李谷一說,自己從從1974年開始就做傳統文化保護工作了,在中央樂團唱民歌時,去國外去訪問,在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法國、日本這些地方都唱自己的花鼓戲。這兩年比較可喜,尤其是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後,已經很重視這個問題。包括詩詞朗誦、過去的詩詞譜成新的創作作品,還是比較滿意。

見證者說

李谷一:習總書記說的很對,我們要文化自信,改革開放40年感觸特別深。我們不能因為學國外的時髦、時尚,把自己的根本忘掉,你知道你要唱什麼、要表現什麼,要突出什麼、希望什麼。現在創作天地很輕鬆、很自由,是國家給了我們好的政策,讓藝術家們充分去調動自己的積極性,創作思維,解放思想,沒有阻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