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燕山大學為什麼會搬遷至秦皇島?

記憶斑駁舊時光-


燕大前身東北重型機械學院,位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富區,每年春秋風沙大,女人出門要罩紗巾遮擋,自然環境艱苦。學校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交通不便。學校招不來好老師,好老師也不願意在富拉爾基生活,學校只能另擇地方發展。

東重搬遷沒有得到國家批准,建設分校也不是國家批准的,而是自籌資金建設。當時秦皇島領導想建設一所大學,東重缺錢買地,雙方一拍即合。建設分校初期,本校經費被挪用,分校缺錢該校舍,學生租民房。

您認為我回答得到有道理,請給我點個贊,歡迎互動評論。我是律師,願意回答法律及其它社會問題,請關注我的頭條號!


429方寸世界


搬遷是歷史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地理位置導致生源不好並留不住教師和人才。至於為何搬遷到秦皇島,就複雜了。當時東重也就是現在的燕山大學,新校址考慮了很多地方,我記得有青島等沿海城市。但是拿青島來說,當時並不願意接收燕山大學,因為青島本身就有一些相對高水平的大學。還有一些城市,同意接收燕山大學,但是當地政府的照顧程度不足,比如說校址選取難,地價高等,這對於一個老牌工科院校來說,顯得無力接受,因為各種重型的機械設備,在搬遷過程中就耗費了巨資。最後,秦皇島市政府給出了重大的支持,因為秦皇島同省內兄弟城市相比,實在缺少這樣一所優秀院校。當時秦皇島市政府以低廉的價格批給了燕山大學近萬畝土地,部分土地上的桃樹,都是以一元一棵的價格賣給了燕大,扶植力度很大。燕大在這一場搬遷過程中也幾近被掏空,在新校址建設過程中,很多宿舍樓和教學館都是師生白天上課,晚上加班趕工才得以迅速落成。燕大這樣一所大學,有著優良的傳統和德行,有著雄厚的科研和教學實力,只可惜由於種種原因,一直與國家各種重點大學建設項目(985 211 雙一流)擦肩而過,實屬可惜


0525我們在這裡


提起燕山大學的搬遷歷史,不得不先說說富拉爾基。富拉爾基的幾十年的發展歷程,是如何從一個小漁村演變成如今的富拉爾基,我也逐漸明白了富拉爾基人身上的驕傲和優越感從何而來——“一五時期全國156個重點項目富拉爾基獨佔3個、富拉爾基當年的知識分子所佔比例與北京上海等地持平、城市格局由蘇聯人設計、外地人不知道齊齊哈爾但都知道富拉爾基、現在的燕山大學是在富拉爾基搬走的”等。

搬遷的原因有如下四點:

一個是地理條件不好。因為本來這個地方叫富拉爾基,很多學生和老師都叫“風沙爾基”。風沙爾基就是颳風沙,一年刮兩次風,一次六個月,實際就是常年颳風。在我們建校初期,剛一到那兒的時候,冬天的溫度達到零下四十度,很冷。第二點,就是交通不方便。就一條鐵路,從哈爾濱通滿洲里的,叫濱州線。這個富拉爾基車站,還沒有始發車,只有過路車,交通很不方便。第三個,就是生源的問題。本來咱們這個學校原來是第一機械工業部屬的,是為它培養人才的。所以學生畢業以後,都要分到一機部所屬的大的廠礦,像一重、二重、沈重、太重等等。可是咱們要從各大城市招生很困難,因為學生不願去富拉爾基。學生一聽說這個學校,就覺得不好,因為地方太偏僻。寧肯在老家讀專科也不報東北重型機械學院這個全國重點大學。第四個呢,就是國家不願意投資了。就用原來機械工業部的教育局程光局長的話,“往東重投資沒效益,效益不好,光有投入沒有產出”。在這種情況下,好多老師要求調走,就是“人心思動”。當時東重有500多教師,有300多人提出要調走的,由於上述種種原因,學校就很難維持再在富拉爾基辦下去了。

搬遷到秦皇島的原因,,為什麼搬到秦皇島?秦皇島灰機場沒幾條航線,我讀書時全靠火車往過拉人。so。。。秦皇島當時剛剛評上沿海開放城市。燕大搬遷保住了學校的獨立性,基本保住了源於哈工大的師資力量和科研成果。

目前燕山大學的機械專業在全國排位非常靠前。


愛秦皇島生活


這個我知道,這個學校原來在齊齊哈爾富拉爾基區,在中國一重附近,最早是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系分出來的,在富拉爾基區原意便於在一重學生實習和生產服務,後來發展成東北重機學院簡稱“東重”。再後來由於招生擴編東重在富拉爾基區遠離齊齊哈爾中心城區太遠大約30多公里,做啥都是不太方便的,學校向市政府要地想搬遷到市鐵峰區嫩江附近,後來市長沒同意,那個年代是計劃經濟,誰也沒眼光看那麼遠,也沒有大學帶動地方經濟的意識,就沒有遷成。學校後來到秦皇島和市政府商量建設了分校,起名“燕山大學”在後來逐步壯大分校變成主校,原來主校就賣掉了!這裡還有很多細節就不便於說了!但是給人們的啟示是政府要轉變思想,要多體現服務,不能太多的干預。


Wp9988


但是,可但是,燕大的發展並不盡如人意。作為河北省的表兒子,燕大並沒有得到重視,皇城根的親兒子太多也不會受教育部的重視,因此,燕大隨懷才不遇可至今仍既不是211也不是985,地盤挺大,硬件總體落後,發展較慢,師資待遇不高,人才引進較難!這麼有底蘊早該是211 985的學校,似乎早被教育部工信部所遺忘!因此,如今的燕大是姥姥不親舅舅不愛,地處尷尬呀!


阿丹3721


說到燕山大學的搬遷,本人感覺有點發言權,補充一些。本人是83年被分配到東重從事教學外語的,在那裡工作了四年。說句實話,富拉爾基真是不適合辦大學,具體原因不重複了。年輕教師很少願意留下的,我們那年一共分去三個人,調走兩個,想想到什麼程度了。後來,學院領導意識到了問題,就和機械工業部,黑龍江省裡協調,打算搬回哈爾濱,部裡基本同意,黑龍江省死活不同意,當時的省長是侯婕(哪個傑忘記了)無奈,只好另找地方最後選在了秦皇島。這得感謝林修安院長,給老東重人做了一件大好事,遺憾的是,沒有回到哈爾濱,這麼座好學校,黑龍江白白地送給了河北,因為東重的老老師們大多都是南方人,真是不習慣富拉爾基的氣候,他們無怨無悔,默默地貢獻。如果搬回哈爾濱本人不會離開這座學校的。還有,不知什麼原因,燕山大學為什麼不是211,我一直不明白,希望知情人告知,謝謝!不到之處,請補充。


紅楓林1


燕山大學,母校是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的東北重型機械學院。

東北重型機械學院,是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分校,1958年成立,是哈爾濱工業大學的重型機械系,包括全部軋鋼專業,部分液壓、鑄造等專業,分離出來而建成。

很多哈工大的資深教授,包括一些蘇聯專家,都從哈工大轉到了東北重型機械學院。

東北重型機械學院之所以設在離齊齊哈爾市幾十公里的富拉爾基區,是因為第一重型機械廠在1954年,建於富拉爾基。

第一重型機械廠,是全亞洲最大的重型機械廠,80年代的時候,連職工帶家屬逾十萬人。

在那個計劃經濟的年代,第一重型機械廠碩果累累,出了很多重型設備,包括某大型國企的萬噸水壓機。

東重的很多學生,都是在一重實習,畢業時就留在一重。

一重有幾個科研處,一處就有一千多工程師。

一重曾經的輝煌,包括薪資、福利、成果,都是很多工廠無法企及的,只是有些原因不方便細說。

東重作為一重以及全國重工業的心臟,輸出了很多新鮮血液。

在80年代中,部分放開了辦學機制,東重的領導人獨具慧眼,想找個地理位置更好的地方來吸納更多生源,經過多方考量,選擇了秦皇島。

1986年,燕大作為東重的分校在秦皇島成立。

看一下燕大校區,你就會知道什麼叫“跑馬圈地”了。

那時候,秦皇島給的政策非常優惠,所以燕大圈佔了很大一片作為校區,現分為東西校區。

作為回饋,燕大利用自身優勢,帶動了當年一片荒野的那片校區旁的所有周邊,從餐飲到服裝到其他學校一個一個持續興建,到現在的成熟大氣頗具規模。

如今的燕大,還是秉承哈工大的辦學傳統和精神,只是比較低調,但在師資力量和教學質量上,都是可以津津樂道的,比一些所謂的名牌學校,要好的多。


放飛九月


我所知道的燕山大學的發展歷史。燕大的前身是東北重型機械學院,是一機部隸屬的重點院校之一。l965年時,一機部副部長楊殿魁兼院長,常務副院長馬西林,他來院之前是哈工大教育長(八十年代是中科院研究生院第一任院長)。我65年秋季入校時,聽說水輪機械等二個專業當年遷到甘肅蘭州,與其他院校遷去的專業組建甘肅工業大學。當時聽學校介紹校史時說,58年為了廠校結合,哈工大把重型機械系及相關專業,整體搬遷到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命名為哈工大重型機械學院。隨著學院規模的擴大,6O年前後更名為哈工大富拉爾基分校。62年院校調整時,哈工大隸屬三機部後,一些專業從哈工大分離出去。如建築專業從哈工大分離出來後,成立哈爾濱建築工程學院,隸屬建設部。這時哈工大富拉爾基分校更名為東北重型機械學院,劃規國家第一機械工業部管理。從哈工大分離出前三年時間裡,我聽說為了保證學苗質量,招生時與哈工大一起錄取學生。由於東北重型機械學院.源於哈工大,繼承哈工大衣缽,其教學模式基本沿用前蘇聯教學法,圖書館裡存有大量蘇聯教材。學阮師資力量雄厚,副院長裡有留學日本專家,教師裡有留蘇博士,軋鋼機械專業有全國知名教授等等。那時學生畢業後(69,7O屆因珍寶島事件全留黑龍江省除外)絕大部分配到部屬國有大型機械企業,學生回本省省城是不成問題的,而且都是這些企業的技術骨幹和頂層管理人才,任職董事長.總徑理的人大有人在。前年我買股票時,看到管理高層東重畢業生大有人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去過一些一機部所屬的大型機械企業,東重畢業生當廠長的不在少數。說到學校自然環鏡,當地人說:風沙爾基,一年刮兩次,一次刮六個月。當時確有這個說法,但沒那麼嚴重,誇張了。自然環境乾旱少雨是真的。誰不想去環境好一點地方,這是人知常情。


本色3119


燕山大學原所在地,處在天氣極其惡劣的“富拉爾基”,全校師生叫它“風沙爾基”,長年括風沙,冬天溫度低至零下40度。

交通極其不便,只有一條鐵路經過,沒有始發的列車在該地方,是在半封閉的條件下,導致嚴重的生源不足,加上相關的資源等等缺乏。只好搬遷。


春華秋實170805024


當年搬遷的原因,就是因為地理位置和環境的差,教職員工都不願意留下,84年,秦皇島列為14個開放城市,秦市渴望更多的高校過來,於是這所高校就從東北搬遷到這裡。事實證明,這個搬遷讓這個學校更上了一層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