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黃岩嶼頭鄉沙灘村一間傳承三代的饅頭坊,日銷饅頭2000多個


黃巖區嶼頭鄉沙灘村有一條獨具特色的老街,隨著鄉村旅遊的興起,老街重新煥發勃勃生機。老街兩邊商鋪林立,有民宿、書吧、茶吧、酒吧、民間手工藝品店等等。在老街靠近溪邊公路的一頭,“雪芳饅頭”總是格外熱鬧,店鋪飄出來陣陣麥香時時牽引遊客的腳步。

伴著遊客回家的腳步,這家傳承三代的饅頭店名氣也逐漸走出山村,訂單滾滾而來,小饅頭也漸漸做成大生意,每天都有超過2000個饅頭從這裡走向市民的餐桌。


黃岩嶼頭鄉沙灘村一間傳承三代的饅頭坊,日銷饅頭2000多個

雪芳饅頭

傳承三代的饅頭手藝,山村一家人一起奮鬥的小饅頭大生意。


傳承三代的手藝,靠口感和實在留住客人

4月1日是週日,來嶼頭周邊山村休閒旅遊的遊客會很多,周雪芳一家人就沒有接饅頭外送的單子,全心全意做遊客生意。

天矇矇亮,周雪芳和兒子、兒媳三人就開始忙碌,揉麵、搓條、醒面、蒸饅頭、打包……早上第一撥遊客還沒上門,店裡已經蒸出了好些籠饅頭,白饅頭、南瓜玉米麵饅頭、紅糖開花饅頭,散發著誘人的香味。

隨著一撥撥遊客的到來,饅頭店裡也湧進了不少顧客,有人剛進門就已經開口稱讚了,“這個開花饅頭不是刀切的,是自己開花的哎。”


黃岩嶼頭鄉沙灘村一間傳承三代的饅頭坊,日銷饅頭2000多個

周雪芳介紹,自己的手藝源於上一代的傳承。“我公公以前是糕點師傅,他把手藝傳給我們,現在我們又把手藝傳給下一代。”儘管現在全家人都會做饅頭,但周雪芳笑稱這是傳給兒媳的手藝。

在店鋪裡,饅頭的原材料和製作環節對於顧客來說都不是秘密,現場都可以看到,麵粉、水、白糖、紅糖、南瓜、芝麻和桂花以及老面“饅頭娘”。

周雪芳的小兒媳曹晴晴說:自家的饅頭用料和做法就是要讓客人吃得放心,顧客要是有疑慮,可以看著饅頭做出來。甚至稱得上神秘的“饅頭娘”,有顧客討要帶回家做饅頭用,他們也都大方地送上一團。

黃岩嶼頭鄉沙灘村一間傳承三代的饅頭坊,日銷饅頭2000多個
黃岩嶼頭鄉沙灘村一間傳承三代的饅頭坊,日銷饅頭2000多個黃岩嶼頭鄉沙灘村一間傳承三代的饅頭坊,日銷饅頭2000多個
黃岩嶼頭鄉沙灘村一間傳承三代的饅頭坊,日銷饅頭2000多個


周雪芳說,饅頭做得有名氣,關鍵是自家在做的過程中,慢慢摸索出來的——對於分量、時間、火候的把控。“比如用‘饅頭娘’做饅頭時,要配鹼,鹼多了饅頭髮苦,鹼少了饅頭會酸。”

不用刀切,讓饅頭在蒸的過程中自己開花,紅糖開花饅頭的工藝在店裡的幾種饅頭當中,是最講究、最花功夫的,這也是周雪芳家的“獨門技法”。

首先麵糰發酵的時間就比其他饅頭長,需要8-9個小時,之後要馬上搓條並掰成一個個小糰子放上蒸籠直接上火蒸。

“摘團之後不能等,要立即去蒸,這時候火也大,水要沸蒸汽大,等的時間長了或者火小了,饅頭都開不了花。”曹晴晴說,因為工藝繁瑣,紅糖開花饅頭每天是限量供應的,一般只做500-600個。

新蒸出來的紅糖開花饅頭,吃的時候用手掰開,鬆軟像棉花,紅糖濃香十足。


黃岩嶼頭鄉沙灘村一間傳承三代的饅頭坊,日銷饅頭2000多個

鄉村發展,創造了家門口致富的機會

周雪芳今年63歲,她19歲學得饅頭手藝,靠著這門手藝,早年和老公走南闖北,開飯店、做饅頭,養大了兒女。

“40歲的時候,回臺州,在路橋、寧溪都開過饅頭店。後來,沙灘村家裡房子蓋起來了,就在家裡做饅頭,做好了騎著三輪車送出去賣。”周雪芳說過去的很多年,做饅頭和賣饅頭還是老夫妻兩個的事情。

隨著黃岩西部山區鄉村旅遊的開發,嶼頭“雪芳饅頭”名聲越來越響亮,很多人聞名而來。


僅靠著老夫妻兩個人,已經忙不過來。於是,前幾年,在外打工的兒子、兒媳們都被“念”回了嶼頭老家,全家6個人團聚在一起,各有分工將饅頭的小生意做大。

如今,“雪芳饅頭”的關鍵人物還是周雪芳,她是饅頭店的招牌。兒媳曹晴晴除了幫著做饅頭,兼顧利用微信等接單銷售,小兒子黃波則負責饅頭的送貨,黃岩、椒江、路橋等,以市區為主。

黃岩嶼頭鄉沙灘村一間傳承三代的饅頭坊,日銷饅頭2000多個

“除了飯店、食堂的大訂單,還有很多是學校、銀行等單位的微信團購拼單,大家每人十個、二十個就有幾百個了。很多單位都把我拉進了他們的單位群。”曹晴晴說,工作日店裡做訂單生意,送貨上門;週末節假日時,就不接單了,全家都在店裡忙。

微信、支付寶等社交和支付方式的興起,在外的客戶下單買饅頭更加容易,而82省道延伸線、內環路等交通道路項目的開通,山村的饅頭走出去也更加快捷。

有時候,周雪芳也會跟媳婦“抱怨”下,移動支付興起後,只見饅頭送出去,都看不到現金了,變成手機裡的一串串數字。


周雪芳一家人也坦言,做饅頭靠的是勤懇,賺的是辛苦錢。“我們每天凌晨兩三點就要起來和麵,一直忙碌到下午4點,訂單多的時候,可能半夜12點就要起床了。”曹晴晴說,回鄉創業要比在外打工的感覺好,額外的生活支出減少,一家人踏實奮鬥,美好明天更有盼頭。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