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7 甩掉抱怨,改寫你的人生

甩掉抱怨,改寫你的人生

如果我們折斷自己的手指就能夠改變自我,那麼我們將聽到很多手指折斷的聲音。但是,改變自己並非像折斷手指那麼簡單。培養積極的品質、減少消極的品性,將有助於我們生活得更美好。

我們是自己生活和命運的創造者

一個詞就能夠破壞你的生活,這是不是有點危言聳聽?如果你覺得自己已經沒有價值了,那麼“毫無價值”這個詞給你帶來的想象是否讓你覺得未來一片黯淡?假如你因為別人的無能而抱怨他,那麼“無能”這個詞是否會影響你對那個人的看法?這種抱怨型的假設會影響我們的想法和做法。語言學家本傑明·沃夫曾宣稱,我們的語言就像一面歪曲的透鏡,我們通過它來了解這個世界。他說,我們將終生受其欺騙。

你的話或許可以代表現實,但現實的東西並非是真實的事情。如果你想給自己下定義,那麼你就要觀察自己。比如,如果你認為“有力的”這個詞適合你,那麼你很可能信心十足地面對生活;但是,如果你認為“毫無價值”或“無能”這些具有抱怨性的詞適合你,那麼你就很容易掉進抱怨的陷阱中。幸運的是,如果你不喜歡這種“標籤”,你可以試著改變它。

莎士比亞曾說過:“無論玫瑰叫什麼名字,它都一樣芳香宜人。”名字和其所指的實體並沒有直接的聯繫。青蛙並不知道自己叫青蛙,我們可以給它起別的名字,但它還是不會知道自己叫什麼。我們能夠認出青蛙,是因為它有綠色的皮膚和有蹼的腳掌還有可以攻擊飛蟲的舌頭。我們使用名字進行溝通。因此,“青蛙”這個詞就顯得很重要了。然而,如果你認為你的名字就代表了你的為人,那麼你是在自欺欺人。認為自己“很棒”或“很失敗”都是在給自己傳達錯誤的信息。和不知道自己名字的青蛙不同,我們對自己的名字都很重視。這就是詞語的力量,然而,我們卻經常用它來製造錯覺。

對抱怨的命名進行分類能夠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重大的影響。在對抱怨命名進行分析的過程中,你可以學到很多設計自己未來的方法。通過遠離過分的抱怨,你可以自信、積極地面對未來。豐富在這個領域的知識,積極開發處理過分抱怨的方法,將有助於我們過上一種振奮人心、令人滿意而且充滿成就感的生活。

在這一章中,我們來看看為什麼抱怨的標籤能影響我們的未來和我們生活的道路。

慎用概括性語詞

大多數人都會意識到,一個特徵並不能完全代表一個人,因此,僅僅用一個簡單的詞或短語來描述一個人的做法是錯誤的。不過,當被描述過一些積極的詞彙,如“有禮貌”、“很友好”或“心靈手巧”時,很少有人會為之抱怨;但是當被描述為一些消極的詞語,如“白痴”時,多數人都會為之憤怒。當然,沒有人喜歡別人用一個簡單的詞或短語給自己定性,因為這實在是太狹隘了。

人們喜歡分類思考,我們無法否認這個現實。實際上,對人或事物進行分類將有利於我們進行溝通。我們每天都會用一些抽象的詞來描述別人,如男人、女人、老人、兒童等等。大多數的分類對我們的工作和學習是有利的,但也不盡然。因此,我們要儘量避免誤用那些代表過分抱怨思想的類別,如“白痴”等。

給別人冠以某個名字或稱號能夠產生一種錯覺,即我們可以通過這個分類瞭解這個人。更何況,我們在某些時候會誤用這些分類,如在描述別人時帶有某種過分抱怨的思想,或者不管是否正確就對某人的動機或意圖進行分類等等。

我們通常用“大無畏”、“優秀”或“無恥”、“壞蛋”等概括性的詞語來描述一個人的好壞。比如,湯米在關廚房窗戶時不小心弄碎了玻璃,媽媽聽到後跑到廚房,對兒子大喊道:“壞小子,瞧瞧你都幹了些什麼!趕快打掃打掃,先不要吃飯了!”

在這個例子裡,湯米的媽媽用“壞”這個詞對湯米的動機或意圖進行了分類。湯米打碎了玻璃是因為他是壞孩子嗎?按照這種推理方法,如果湯米不壞,玻璃就不會碎了;因為玻璃碎了,所以湯米是壞孩子。多麼荒謬啊!這種循環論證的方法生動地展示了過分抱怨的思想是如何導致懲罰的過程。在這個例子中,湯米因弄碎了玻璃而遭到了懲罰—沒吃晚飯。但這只是表面現象,更嚴重的是,湯米可能會因此而貶低了對自己的評價。

人們在描述一個人總體的“本質”對經常會使用抱怨分類的這種方法,但是,這個過程絕對是不合理的。用一個簡單的詞就可以解釋一個人的“本質”嗎?那個人能接受別人用這個詞表示對他“本質”的分類嗎?

我們在描述別人的時候通常會給他們分類。但在分類的過程中,我們通常會漏掉一些重要的步驟。為了更客觀地對他人進行分類,我們首先應該銘記稱號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然後才對其進行分類,最後,我們需要在一些具體的情況下證明這個稱號的合理性,並留意一些特殊情況。另外,我們還需要從整體上評價這個稱號的重要性。這種有條件的分析形式能夠有效地防止把別人劃入某種有限的類別。

亞里士多德把人性劃分為兩個極端。他認為,人是可以劃分為兩種類型:“好”或“壞”、“健康”或“多病”、“主動”或“被動”、“強壯”或“虛弱”、“有罪”或“清白”。根據這個觀點,如果你是健康的,那麼你就不是多病的;如果你是主動的,那麼你就不是被動的;如果你是有罪的,那麼你就不是清白的。

我們可以自信地把生物劃分為動物和植物,或根據性別、年齡或種族把人進行分類。另外,我們也可以根據人們不同的特徵,如愛交友的、抑鬱的或機智的等等對人進行分類。但這些特徵是一個統一的聯合體。因此,這種“或者……或者……”式的觀點並不適合於以上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不但……而且……”式的觀點或許更合適。

在對人的性格和行為進行分類的問題上,我們通常擁有選擇權。比如,你的鄰居借了你的刈草機,但是當他向你歸還時,你卻沒有在家,因此,他把刈草機放在了自己家的車庫裡。湊巧的是,由於要趕飛機—他要去度假3周,而在趕飛機之前卻忘記了歸還。看著你家草坪的雜草越長越高,你有點憤怒了。此時,你認為你的鄰居是個謹慎的人,還是個健忘的人?你會因為你的鄰居沒有及時歸還刈草機而將其定義為不可靠的人,還是會因為他幫你保管了東西而把其定義為考慮周到的朋友?無論你做出什麼評價,你都在進行選擇。

持極端觀點的人認為,我們應該徹底地消除掉特徵稱號,因為它們在誤導人們的思想。然而,一些性格的稱號在某些時候是很有用的。比如,通常我們會說吉爾是個勤奮、熱情、敢於面對挑戰的人,由於有大量證據的存在,所以這種描述就比較客觀地說明了吉爾的部分特徵。實際上,我們不能消除帶有特徵的稱號,但我們可以對描述的方式進行選擇。

名詞、動詞和責備

因為我們的語言本身就包含著大量用於描述分類的詞語,所以分類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經常誤用這些描述性的詞語。比如,說某人懶惰,特別是當他(她)的情況比較複雜時,我們就將其描述為“懶惰”的人,那麼此時,我們就誤用了“懶惰”這個詞。在這本書中,我使用了諸如“抱怨陷阱”、“安慰吸毒者”等描述性的詞語。這些分類將有利於我們更好地瞭解別人。出於過分抱怨的動機對人進行分類是絕對錯誤的。

當我們說“萊恩是個詐騙犯”時,我們已對其進行了分類。但是,當我們說“萊恩是個卑鄙的詐騙犯”時,我們是帶著某種過分抱怨的思想對其進行分類的。為了增加有效性,我們還舉了一個例子—“萊恩在買報紙時沒有付錢”,很顯然,這個證據是站不住腳的。

給他人起一個抱怨型的稱號會毀壞他們的名聲。如果萊恩因挪用公款而坐牢,那麼“詐騙犯”這個稱號很明顯適用於那些挪用公款的人。然而,墮落的詐騙犯很容易導致我們產生過分抱怨的思想。當我們把這種思想應用於自己本身時,其危險性就更加明顯了。如果你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那麼此時,你僅僅用了這一句話就把自己進行了分類—抱怨性的分類。這顯然是荒謬的。但事實上,每天都會有很多人陷入這種抱怨的陷阱中,他們幾乎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也不知道怎麼做。

如果我們在為自己分類時使用了一些消極的名詞、形容詞以及把它們聯繫在一起的動詞,那麼很明顯我們已經掉進了抱怨的陷阱中。美國哲學家喬治·桑特亞納曾經指出,“簡單的一個詞‘是’(is)能夠把不同的事特連接起來,並對它們進行區分,但遺憾的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兩個事物。”普通語音學的創立者艾爾弗萊德·科爾祖博斯基曾經辯論說,“是”(to be)容易歪曲人們的身份。(如果你對如何避免使用to be感興趣,那麼請參閱第二十章,留意一下我是如何避免使用“to be”的。)

從以上的簡單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在給他人進行分類時使用一些諸如“詐騙犯”之類的抱怨性詞語是多麼荒唐。或許,我們的語言構造、社會形式以及經歷是我們不能完全避免過分抱怨思想的根源。然而,如果我們能夠不斷地接受教育,我們就能更好地瞭解這種抱怨的思想是如何起作用的。通過重新組織我們的語言來克服過分抱怨的思想將有利於我們遠離抱怨的陷阱。這種明顯的思想發展過程也將有利於我們獲得更多的好處,如作出更好的選擇、獲得情感自由等等。

請全面地看待每一個人

“自我”是自我觀念的複合體,它隨時都可能發生變化。隨著觀念和形式的變化,“自我”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加強或減弱。我們的“自我”感情代表著我們的自我觀念,但是自我觀念是通過不同形式組成的。在與別人相處的問題上,你可以持有高度的社會性自我觀念;當對自己的工作進行評價的時候,你可以持有“工作”性的自我觀念;當你把自己當做明星或傻瓜時,你可以持有一種“運動”性的自我觀念。由於人類的複雜性和易變性,每個人在不同的時候或許會採取不同的行動。實際上,人們有很多可以描述自己和他人的方式。

人是個複雜的統一體,他有眾多的特徵,其行為也是多種多樣的。這是一種複合型的觀點。這種觀點對那些鼓吹自己“極為完美”或因一些雞毛蒜皮的小錯誤而過分貶低自己的人極為適用。不管這種複合型的觀點對自我發展是多麼的有用,但是它在法庭上是不會起什麼作用的。因為法庭上所關注的是判定被告有罪或無罪以及決定其是否該受到懲罰。在一個業績佔重要地位的企業中,這種觀點的作用可能微不足道。然而,從“自我”理解和接受的角度來說,這種觀點卻是極為重要的。既然這本書是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所以這種複合型的標準是很有效用的。

如果你能夠全面地觀察一個人,那麼你會發現,實際上每個人身上都有很多的特徵、特性、情感以及信仰和行為方式。我們的生活由大量的思想和行為組成,其中很多還處於不停地發展變化中。我們有眾多的品行和品質,我們通常稱之為“能力”。例如,才智就是由大量不同的才能組成的,抽象論證、口頭表達和定向能力都屬於“才智”的內容。另外,人們在不同的人面前,如伴侶、家人、朋友或同事面前通常會採取不同的表達方式,這樣就可能出現一種現象—不同的人對同一個人的看法不同。因此,僅僅根據某個人的某個稱號就匆匆對其進行評論的做法是絕對錯誤的。

給某個人一個固定的稱號是缺乏理性的。然而,在具體情況下對人進行具體分析並不意味著你必須放棄自己的偏愛和興趣。你沒有必要從整體上對一個人進行評價,你只需對一個人的具體行為進行合理的評價。然而,在把人與行為分離的問題上轉變得越快,就越能拓寬反應的選擇面。

如何評價“自我”?德國著名哲學家伊曼紐爾·康德曾經說過,人是有價值的,因為人是有理性的動物,他可以辨別是非。但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卻對此辯論道,我們不能確定某一個人的綜合價值。他警告說,儘管人們能夠評估自己是否有價值,但這種綜合價值是隨意的,而且是不斷地發生變化。埃利斯表示,如果你堅持要確定自己的個人價值,那麼你可以說你是有價值的,因為你還活著。

客觀評價自身的價值

突發性的價值思想包括以下這些觀點:你如果表現出色,你就有價值。一個人的價值與其表現成正比。通常情況下,當人們達不到自己預想的價值標準時,他們就可能落入自我抱怨的陷阱中。下面,我們就從經驗主義的角度出發,對突發性的價值和超越這種抱怨思想的過程進行考察:

多克一瘸一拐地往家走,他深感絕望。他的護士生病回家了,而此時他無法再找一個。因此,他整天忙亂不堪。回到家,他感到自己像一個失敗者。然而就在這時,他變換了思維角度,想到了自己為獲得醫學的學位努力了很長時間,3個孩子目前都已經工作了,而且都有不錯的表現。更何況,他處理急診的能力已經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另外,他還經常參加志願者的義診活動。想到這些,多克重新恢復了自己往日的平靜—這對多克來說就是一個突發性的價值。

你很容易就可以把自己歸類為有用或無用的人。然而,從某種意義上講,對自己做出積極的綜合評價與對自己做出消極的綜合評價都一樣有瑕疵。比如,在股票投資方面,你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購買菲德特·威德特公司的股票,而在購買的當天,該股票就上漲了4點,此時,你會為自己的英明決定而興奮不已。但是在第二天,菲德特·威德特公司宣佈破產,此時你知道自己的投資已經化為烏有。以上兩種情況的主角都是你自己本人,其主要不同就在於當你做出有利的決定時,你能夠從中獲利;當這個決定導致不好的結果時,你使自己處於非常不利的境地。你的業績是你自己的發展情況。但是,你怎麼對你的業績進行總體評價呢?如果你獲得了奧運會100米短跑的冠軍,這對你意味著什麼?這是否意味著你就是一位勝利者?當你品嚐到勝利的喜悅,並從中獲得非常多的好處時,你如何設計自己的未來?

從複合型觀點來看,業績是評價一個人的重要內容,但它並不能決定你的總體價值。比如,你能夠改善自己的業績嗎?你的業績可能會變糟嗎?在以上兩種情況中,你的總體價值並沒有發生變化,所改變的只是業績本身的質量。

如果你還未擺脫突發性價值陷阱的束縛,下面的方法或許會對你有所幫助。牛津英語詞典把“輕蔑”這個詞解釋為經常把某種事物估計為無價值的習慣。習慣於抱怨自己的人常常會掉進這種無價值的習慣陷阱中。過分自我抱怨會讓人認為自己毫無價值。既然這種極端的自我抱怨所代表的習慣很值得懷疑,那麼在自我抱怨的時候不妨想一想“輕蔑”這個詞,或許這將有助於你改變這種消極的想法。

改善自己的內部世界

大多數小說都有3個層次:形勢、意外事件和人物的動機。人物的信仰、價值、智能、態度、個性、動機、慾望、刺激、願望和情感對於故事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我們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隨著故事的發展,你或許想對故事的情節進行改寫:你會把自己自信的觀點、處理突發事故的能力以及迎接挑戰的意願編入故事中。通過理解和應用複合型觀點,你可以讓自己遠離自我約束的思想造成的消極影響。這些變化將大大增加人生的趣味性。

在完善自我的問題上,如果你致力於改變自己人生的外部世界,那麼你重視的是改善自己的外在環境;如果你致力於改善自己的內部世界,那麼你重視的是改進自己的內心觀點。然而,要想真正改善自己生命的價值,只重視某個方面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所需要的是從內到外兩個方面同時進行改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改善自己的一生。

扮演敘述性的角色

如果你不喜歡自己人生故事的某些部分,那麼就改變它吧!精神病學家埃裡克·伯爾尼發現,人們總是在不時地重複著自己生命的過去。因此,當你發現人們不停地在警告自己不要犯同樣錯誤的時候,你就不會感到驚奇了。

比如,約翰非常渴望與薩曼塔約會。他竭力要求薩曼塔陪他出去,但卻顯得很不自然。他知道自己應該更“酷”些,然而,每當他和自己喜歡的女孩在一起的時候,他總是顯得很不自然。深思熟慮後,他認為自己有某種“社會缺陷”,並常常抱怨自己是個失敗者。約翰應該把精力集中在如何解決問題上,而不應該抱怨自己。

心理學家喬治·凱利指出,我們應該不斷地調整自己的生活。通過經常捫心自問,我們可以改變那些不現實的、不好的思想、信仰和價值觀。例如,改變過分抱怨的思想不僅包括要放棄這種思想,還應該包括計劃和實行一種新的思想價值觀。這種方法有利於我們發展一種新型的思想體系,並最終使我們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約翰應該按照凱利的方法,逐步戰勝自己的恐懼感,以便自信地面對自己喜歡的女孩。約翰列舉了自己希望達到的目標,確定了自己想要具備的特徵和品質,策劃出了自己新的生活,然後開始付諸行動。凱利指出,人們使用這種方法就像科學家在尋找新的發現一樣。

如果你想檢驗一下凱利的改變方法,那麼就請注意以下幾個步驟:

寫一篇簡短的敘述文字,列舉出你希望達到而且比較現實的目標以及具體的實施辦法。

把無抱怨的主題列入自己的目標,如寬容、理解、友好地看待別人,對待朋友。

執行計劃,時刻注意實驗結果,並用結果指導自己以後的行為。試驗的結果並不是最重要的—它沒有對和錯,重要的是,它能夠對你以後的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

只有當你坦然地面對試驗結果反饋的信息並做一些調整時,該試驗才可能產生積極的效用。正如每位作家都會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修改!

心理學家愛德華·桑代克曾明確地指出,沒有反饋的試驗是不會帶來進步的。如果你不注意到這一點,那麼你將延續以前的錯誤方式,根本不知道哪種試驗能幫助你實現自己的目標。相反,如果你時刻注意到試驗的反饋,並做出積極的調整,那麼你很快就會取得巨大的進步。

事實上,我們不可能達到十全十美,但我們能夠不斷地進步。如果你的生活或事業沒有任何目標、步驟或反饋,那麼談何自我發展?目標規定分類,步驟列出標準,反饋提供評估和改善的方向。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面,這種反饋更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編寫自己人生故事的時候,最好把各種反饋寫在其中。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豐富多彩的故事情節,包括歡樂、勝利、失敗、愛情、友情、沉默、挑戰、爭執、友誼、無私、失望、痛苦以及各種挫折的經歷。人生總是伴隨著學習、改變、發展和進步。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要勇於改正自己的缺點,積極發揚自己的優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客觀地瞭解自己人生的價值。人生的故事沒有盡頭,就看自己如何編寫了。

最理想的社會劇本

在以上列出的角色中,如果你是最好的那種,你會是什麼樣的呢?這個問題涉及你完美的內心品質。既然這種品質指的是你已經具有的某些品行,那麼你面臨的挑戰就是如何充分利用這些資源來支持你選擇的角色。

對劇本進行好的分析能夠幫助我們扮演好的新角色,因此,我們應該善於對自己的經歷進行分析。為了達到最理想的社會表現形式,我們可以試試以下4個步驟的框架:

(1)寫下週圍環境的形勢。事情是在哪裡發生的?形勢具有挑戰性嗎?在場的都是些什麼類型的人?是什麼因素促使周圍的環境有利於你表現自己的長處?

(2)你表現出了什麼樣的品質?比如,你感到自然還是感到拘束?你是在極力表現自己還是在表達對別人的關心?你是否傳達了接受別人的態度?你是否表現出了自己的高智商?你經歷或表達了何種情感?你是否只注意到了周圍的事情而忘記了注意自己?

(3)描述一下是什麼讓這種經歷成為你最完美的經歷?

(4)在測試新主題的時候,假想自己正處於巔峰狀態。要盡力達到最佳的思想狀態。

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是這樣理解選擇的力量的,他寫道:

我說起此事時總是無窮無盡地搖頭嘆息:

面對林中的兩條岔路,

而我—

必須一往直前,

這所有的一切是多麼的不同啊!

分類的思想嚴重地影響著我們的選擇和複合型“自我”的觀點。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和做出的選擇就是我們本章討論的重點。

如果我們折斷自己的手指就能夠改變自我,那麼我們將聽到很多手指折斷的聲音。但是,改變自己並非像折斷手指那麼簡單。在我們的人生故事中除去不必要的抱怨,將有利於我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如何除去那些不必要的抱怨呢?這不僅包括積極地培養高尚的品質、增加美好生活的經歷,還包括主動遠離那些弊大於利的事情。培養積極的品質、減少消極的品性,將有助於我們生活得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