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俞瑩老師:賞石創作中的「小中見大」——之 詩意延展!

在賞石實踐過程中, 我們感到:想要賞石水平得到切實提高,最好的方式莫過於看到“典型實物”,聽到“準確的講解”,只看不講,難以洞悉微妙;只講不看,又顯得雲山霧繞。此係列以 [小中見大] 為題,讓我們來分享老師們的實例講解。

記得在2014年5月23日的微信上,發表了自己創作的這組小品組合,並賦詩一 首“山居絕紅塵,齋戒無擾紛。品茗噓天寒,閒坐見松貞。”微友們好評者甚多,有的稱:“有迷倒。”有的說:“有故事,有想象,有空間……”如今,重新整理組合了一下,底板原來有點薄,有點小,改成大兩號,人物的空間也就更大了。另外在後面添加 了一棵枯樹,增加了層次感,也點明瞭季候,與詩境有了呼應。面貌雖改,人物如故,意境依舊。

俞瑩老師:賞石創作中的「小中見大」——之 詩意延展!

題名:【山居】 石種:內蒙古戈壁瑪瑙、 新疆風凌石組合 規格: 24cm(板長)

(編者注:完形心理學認為,當人們看到半圓時,往往會在腦海中把它補成一個完整的圓形。 用在小品組合中,是指如果創作者能提供形成情節的關鍵因素,使原本獨立的石頭之間產生 故事或情緒,就能極大地誘發出“小中見大”的想象空間。具體操作方法,請看本文的詳細 介紹。)

這組小品組合,人物選材內蒙古戈壁瑪瑙。小品人物石除了形姿到位之外,俏色也很重要, 特別是頭部。主石左邊的人物比較出挑;副石人物稍稍 靠前,在主石左前方。茶臺也是內蒙古戈壁瑪瑙。3塊石頭質感一致,色彩有別,顏色搭配稍有對比。底板是很規整的新疆泥石,其四邊的泥紋很好地渲染了環境, 也與上面3塊石頭的質感有了比較強烈的對比。

小品組合要體現小中見大,除了石頭本身的特殊要素之外,更多的還是要靠創作者的演繹。這不但需要創作者具有豐富的石頭、 配件素材,尤其需要創作者具有“畫境詩意”的涵養和薰陶。

這一組在佈局上借鑑了國畫的表現手法, 其主題反映了文人畫經常表現的隱居題材, 近景人物與遠景枯樹拉開了距離,人物佈局有近有遠,茶臺也是營造故事感的必要道具。 如果背景以傳統山水畫相襯托,可能效果會更好一些。但是組合本身沒有必要去添加山景了,那樣會素材太多,有累贅之感。小品組合最佳狀態應該是——增一塊太累贅,少一塊有缺憾。 總之,沒有任何多餘的物件。

而點題是運用了詩詞的寫作方法。小品組合主題的發掘並不僅僅靠一句話、一個詞就能表述清楚的。往往需要用詩意去演繹主題,從而增加內涵,深化了主題, 意在給人以意境深遠、如入其境的感覺。

俞瑩老師:賞石創作中的「小中見大」——之 詩意延展!

作者俞瑩老師介紹:

中國觀賞石協會常務理事、理論科普專委會副主任,

上海市觀賞石協會副會長,

《寶藏》雜誌編委,

從事觀賞石收藏與研究近30年,編著有《玩石指南》、《收藏指南:觀賞石》、《奇石》等書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