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1 注重實學的李周南(揚州江都邵伯鎮)

李周南(1754-1824),字冠三,號靜齋、慎卿,江都邵伯人。(頭條號:江都史話)(作者原創,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

李周南少年聰慧,工詩善文。就讀於揚州安定書院時,其所作之《謝安石移鎮廣陵賦》深得山長讚賞,被作為範文給後來弟子以啟迪。在科舉上,他卻不很順利,直到清嘉慶十九年(1814)61歲時才中了二甲六十六名進士。後來,雖官刑部主事,然甫一授職,即以母老乞養歸,繼續從事他的教授與著作生涯。

李周南的著作有《洗桐軒文集》8卷,《洗桐軒詩集》6卷。為其文集作序的,都是當時揚州赫赫有名的大學者:卷首為阮元,此後次第為劉寶楠、卞士雲、劉文淇。

注重實學的李周南(揚州江都邵伯鎮)

阮元書法

阮元(1764-1849),字伯元,號芸臺,邗江人,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劉寶楠(1791-1855),字楚楨,號念樓,寶應人,經學大師;卞士雲(1788-1843),儀徵人,道光、咸豐年間直錄長蘆鹽運使司鹽運使,浙江巡撫;劉文淇(1789-1854),字孟瞻,儀徵人,與劉寶楠並稱“揚州二劉”。他們身為揚州學派中的傑出人物、清廷的一品要員,除阮元是李周南“郡庠同學”外,其他人均自稱是李的“後學”、“受業”、“小門生”,難怪《揚州畫舫錄》中說李周南“亦多門弟子,稱盛事。”

注重實學的李周南(揚州江都邵伯鎮)

揚州二劉---劉寶楠雕像

注重實學的李周南(揚州江都邵伯鎮)

揚州二劉--劉文淇故居.亦稱"劉氏書屋".

李周南秉承了揚州書院注重實學的學風,他的一些文章廣泛涉獵社會問題,紀實性較強,如他的《掩骼所記》,為今人研究社會史提供了一些特殊資料。他的詩很平實,如為平山堂伊墨卿太守的《平山增祀圖》題句:“千古兩文忠,漁洋一脈通。何人能尚有,曠代有伊公”,將他崇拜的揚州文章四太守相提並論,亦很直白。

此外,李周南還是一個興趣較為廣泛的學者,與揚州曲界也有交往與聯繫。在揚州,乾嘉學派與清中葉曲學一直是關係比較密切,部分學者也染指曲事,從而促進了學術研究與戲曲創作的互動。其中,如黃文嚦、焦循、李鬥等人均是集學術識見與藝術才氣於一身的人才。李周南與他們交往密切,影響殊深,亦是學術與曲學兼通,曾於嘉慶二十三年(1819)寫有崑曲《井鯉記》與《菊孔記》二傳奇。(原創作者:朱毓麒 )(作者原創,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