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姥姥”和“外婆”到底该叫哪个,有说法了!

“姥姥”和“外婆”到底该叫哪个,有说法了!

1

“外婆”和“姥姥”,谁才是“标准叫法”

下面请欣赏合唱:《姥姥的澎湖湾》。

“姥姥”和“外婆”到底该叫哪个,有说法了!

近日,网上热议起“外婆”的标准叫法到底是“外婆”还是“姥姥”。事件起因是上海小学语文课本收录的一篇散文《打碗碗花》 ,竟将原著中的“外婆”一词全部改成了“姥姥”。对于大多数习惯使用“外婆”一词的人而言,这一改动让人难以接受。上海教委去年答复称,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外婆、外公”属于方言,“姥姥、姥爷”才是规范用语。

近日,上海教育出版社发布回复,表示称谓改动系考虑到落实该学段识字教学任务的需要,日后的语文教材编写将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和语言习惯。6月23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针对此事的处理意见,责成市教委教研室会同上海教育出版社迅速整改,向作者和社会各界致歉,并与作者沟通,将该文中“姥姥”一词恢复为原文的“外婆”一词,同时依法保障作者权益。

对于一个南方人来说,那些深沉而永恒的情感、朴素而珍贵的价值,都承载于“外婆”两个汉字之中。相比之下,“姥姥”两个字显得陌生而疏离,无法激起我心里任何波澜——用“姥姥”去书写我的外婆,这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情。

况且,《打碗碗花》是一篇散文,文学的本质就是承载、表达、构建人类的情感世界。情感离不开个人经验,离不开个人所使用与附着的独特语言。试想,如果生硬套用“词典规定”这一标准去衡量,那不知道有多少名家名作,都要被修改得面目全非。

方言不仅仅是一个沟通交流的工具,不同语言之间,语意可以互相翻译,但一些独特的文化内涵、艺术审美、大众心理,都无法通过翻译来准确转换。然而,随着方言的日益边缘化,不少以方言为基础的地方性文化艺术门类,都面临着受众萎缩、创新乏力、传承艰难的困境。在坚持推广普通话、推广规范汉语表达的同时,也应该重视方言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对一些以方言为基础的艺术品种,积极开展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

——媒体人 @封寿炎

2

个税法第七次大修

重要的是纳税人的“获得感”。

“姥姥”和“外婆”到底该叫哪个,有说法了!

6月19日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这是个税法自1980年出台以来第七次大修。主要变化如下:

起征点由每月3500元提高至每月5000元(每年6万元);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劳动性所得首次实行综合征税;首次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附加扣除;优化调整税率结构,扩大较低档税率级距等等。

尽管单从金额来看,此次调整尚未达到部分民众的心理预期。不过,这仍然意味着,又将有一大批劳动者将被“移”出个税缴纳行列,无疑是一种进步。

——媒体人 @谭浩俊

过往几年中,关于现行个税标准的争论和质疑,实际上是公众对分配正义和社会公平观感的集中表达。一项学术调查显示,在我国,最无法承重的群体,承受最重的社会负担。而原来形成的、征税上的高收入群体的定义,诸如年收入12万等等,已经“漂浮”于社会真实,个税法大修的过程需要对这些引起中等收入群体焦虑的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和厘清。

起征点的提高,应该兑现为纳税人的获得感。由此更需要从这次修法起,建立起征点的定期上调机制,强化教育医疗等专项扣除的效应,尤其要建立一种可持续的、按照生活成本动态调整免征额的机制,建立与消费指数挂钩的专项扣除标准,以其普惠性,来提升纳税人在这一轮改革当中的获得感。

—— @光明网评论员

3

不封禁垃圾短信,却拉黑举报人

什么脑回路?

“姥姥”和“外婆”到底该叫哪个,有说法了!

根据媒体近日报道,四川成都的周先生近来发现自己收不到银行通知短信,一些软件的验证码短信也收不到。在辗转找到第三方短信发送服务商后,他被告知:因为多次向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举报垃圾短信,他的手机号被拉入了黑名单。想解封,需要保证不再举报。

周先生的经历并不是个案。垃圾短信一直是让人头疼的问题,一方面,它说明个人信息被泄露,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电信运营商在治理上缺少作为。不封禁垃圾信息,反而将举报人拉黑,运营商这样的行为逻辑实在匪夷所思。

运营商的放任态度,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与垃圾短信发送方的利益关联。事实上,几年前的央视《焦点访谈》在调查垃圾短信时,就发现三大运营商存在靠垃圾短信获利的现象,“运营商的考核任务比较重,为了完成任务就不分对象,什么业务都接”,甚至亲自上阵,扮演垃圾短信发送者的角色。对普通用户而言,被拉黑之后,由于信息不对称,维权存在巨大的门槛,这种巨大的不对等,极大地放大了用户的弱势者地位。

需要重申的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善待举报者,对于举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偏差要有一定的容错度,而不是采用封杀的方式,打压提出问题的声音。如果举报者消失了,而问题还存在,平台或者运营商自以为万事大吉,继续在垃圾短信生态链上收割利益,那只是把头埋进沙子式的掩耳盗铃的自杀行为。

——媒体人 @熊志

4

“游戏成瘾”入病

据观察,目前这病主要存在于大家的调侃里。

“姥姥”和“外婆”到底该叫哪个,有说法了!

在世界卫生组织6月18日发布的新版《国际疾病分类》目录中,正式将“游戏障碍”(即通常所说的游戏成瘾)归为精神与行为类疾病。这个目录自今年6月19日起正式生效,“游戏成瘾”竟然是一种“病”引发网友热烈关注。

在世卫组织的定义中,精神卫生不仅指无精神障碍,更是一种健康状态,该定义和一般人想象中的精神病患者表现有巨大差别。根据世卫组织的说法,游戏障碍是一种游戏行为模式,包括玩数码游戏或视频游戏,特点是对玩游戏失去控制力,日益沉溺于游戏,以至于其他兴趣和日常活动都须让位于游戏。即使出现负面后果,仍然继续玩游戏或不断升级。

世卫组织做出类似界定的目的,是希望唤起人们对精神卫生问题的重视,结束对精神疾病患者权利的侵犯。

对于“游戏成瘾”入病这件事,如今反对的声音也不弱,其主要理由就是,目前关于“游戏成瘾”的诊断标准,可操作性并不强,容易漏诊又很容易误诊,效度和信度都不够高。由此看来,“游戏成瘾”的帽子不能乱扣,将其入病的最大意义,应该在于全社会关注、认识这样一个现象,而不是对号入座,过度将之当作疾病来处理,而放弃了当事人在行为上的自我约束。

——医生

@郑山海

过去的新闻中,有些家长为了强制孩子戒除“网瘾”,不惜将孩子送去接受杨永信的“网瘾电击疗法”,或者送去豫章学院接受暴力体罚,很多孩子因此留下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可以想见,将游戏成瘾列为疾病,或将进一步引发诸多家长对孩子沉迷游戏的焦虑,需警惕杨永信们重新抬头 。

对待“游戏成瘾”,正确做法是引导孩子培养更全面健康的生活兴趣,而不是一味地迷信暴力可以改变一切。恰如一些心理学专家所言,游戏障碍的背后原因,是焦虑和抑郁。越是不健康的引导方式,越是会强化儿童通过游戏来逃避现实,弥补焦虑和抑郁,形成恶性循环。将游戏障碍列为疾病,需要全社会关注精神卫生,而不是变成杨永信和豫章学院们敛财的由头。

——媒体人 @姚遥

5

到菜市场,称两斤“经济学”

在生活中,掂一掂经济学分量。

“姥姥”和“外婆”到底该叫哪个,有说法了!

北京有个网红菜场,叫三源里。因为挨着使馆区、大酒店,这里成了很多驻华使节、国内名厨、艺人明星挑食材的首选地。这个菜场之所以人气旺,一个原因是构造本身就很“经济”。比如,场地极狭长,面积很有限,摊主们就像建金字塔一样将摊位搭成立体高耸(地价贵,提高容积率,降低平均租金呗)。中间过道仅红毯宽,食材夹道欢迎,很快让你产生“检阅”农场的心理,掏钱欲望大涨。尽管空间有限,但南北干货、异域食材、奇门香料,只要你想得到,大多买得到。

前几天,这条窄窄的菜场通道,真的设计成了“经济学之路”,“弗里德曼早餐店”“科斯羊肉铺”“阿尔钦海鲜店”次第开起。海鲜店为何占据最中间?为什么不太买得到带骨头的进口牛肉?钻石和水哪一个给人的幸福感更大?菜市场摇身一变成为经济学课堂。

有人说,菜市场是日常生活的缩影,是经济学的最具体而微的体现。没错,你想得到的经济学原理,都能装进篮子里:比如,两周前200多一斤的基围虾跌价到75元,这是价格波动;有人爱胡萝卜,有人爱白萝卜,这便是偏好;如果你走到摊前,隔壁摊位传来句“半斤就够了,哦,太多了太多了”,嘿,边际效用递减!“人民小酒”要看市场定价,因为价格本质上不是供给者定,是需求者说了算;当然在三源里菜市场,菜价似乎不低,但这也解释得通:如今大家做饭少了,相较于时间成本,价格弹性反而下降了。

一门学科一旦成熟,往往会被高度理论化和抽象化。就像经济学发展到今天,成为了充斥模型与计量的学问,让不少人敬而远之。但事实上,再牛的理论,都扎根生活。

不少足以位列经济学名人堂的大师,都没有拘泥于教条,他们拜市场为师,一次次拓展了经济学的视野。这么看来,市场需要经济学家,经济学家更需要市场。毕竟,只有进入真实生活场景,将理论的鞋子试试市场这只脚,才知道理论到底能走多远。这大概也是在菜场讲经济学给我们的启示。

——人民日报评论 @党报评论君

涨姿势时间到~

趣闻:

唐朝的“以胖为美”是怎么肥四?

“姥姥”和“外婆”到底该叫哪个,有说法了!

夏天来了,又到了不得不减肥的季节。你说你想去唐朝,因为在那个“以胖为美”的时代,可以无拘无束地吃吃喝喝、躺着长肉,安静做个肥宅?

杨贵妃“素有肉体”“资质丰艳”,却让唐玄宗“三千宠爱在一身”。连皇帝都喜欢胖胖的女子,这就是对“胖即美”的官方盖章。但是带着一身膘去唐朝真的就可以肆无忌惮地胖下去吗?

唐玄宗曾命高力士为太子选妃,要求是“乃诏力士令京兆尹,亟选人间女子颀长洁白五人,将以赐太子”。“颀长”就是修长,看来皇帝不全是喜欢胖胖的女子,为太子选妃也对身材形体有要求。

实际上杨贵妃也并不是因为胖才受到唐玄宗的宠爱。杨贵妃除了聪慧美貌以外,善歌舞、通音律、善解人意,这许多优秀的品质加成才使得她和唐玄宗相互确认了眼神,遇上对的人。

即使唐代著名人物画家周昉所画的仕女“多秾丽丰肥,有富贵气”,但那也是贵族的标准,普通劳动人民仍然要为生活奔波。何况濒临安史之乱爆发之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可见贵族和平民生活水平相差之大。

别做梦了!减肥吧!

作者 @杨飒

*消息综合自人民日报、新华网、光明网、新京报、上观新闻等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有位老朋友在等你。

• end •


观点流

有价值的观点在流动中聚合

观点 · 聚合 · 价值

主编 | 刘 昆

副主编 | 龚孟关

※本号内容专属于光明日报 · 观澜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