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上有這樣一個村莊:靠水不治魚,造船不駛船。這就是造船之鄉——馬家寨。在這個小村裡,上到七八十歲的老人,下到十來歲的少年,在造船上人人都有一手,無論錛鑿斧鋸,還是撂線放木,都不在話下。
造船工匠在工作。
關於馬家寨,還有一段傳說。金朝時期,安新縣城叫“渥城”,這裡是金章宗愛妃李師兒的家鄉,金章宗下旨在這裡修建了許多景觀和寺廟,魁星閣就是其中之一。閣中魁星的塑像,手握硃砂筆,正對著馬家寨的方向。傳說魁星是天上點定狀元的神,這就預示著馬家寨要出狀元了。後來,有個大師遊至此處,不小心用手把魁星的筆尖捏扁了,這捏扁的筆尖好像一個鑿子,馬家寨因此就出不了狀元了,卻出了很多“造船狀元”。
馬家寨造船具體始於何時,村裡的老人說法不一。有一種流傳最廣的說法就是,宋代楊延昭在這裡大造戰船,操練水軍,馬家寨是屯軍的水寨,後來軍中造船技術流傳至民間,造船業便在這裡興起。
電影《赤壁》中馬家寨工匠建造的船。
馬家寨的造船技藝全國聞名,清代馬家寨工匠曾為光緒皇帝建造過龍舟和吊船。北京北海、頤和園裡的畫舫均出自馬家寨工匠之手。電影《赤壁》裡的戰船、龍船,還有周邊省市城市公園以及景區的遊船、畫舫,大多出自馬家寨的能工巧匠之手。
鷹排子、鴨排子、四艙、五艙、畫舫、對艚、舿子……在馬家寨老船匠的作坊裡,我們能看到很多模型。在這裡,每一種船都有自己特殊的功用,載客、載貨、施肥、收葦子……各式各樣的木船,承載著一段段白洋淀的生活故事。
澱上人家的船及其漁具。
馬家寨的造船工匠有“三大絕技”:一絕是“量材使用”。馬家寨人購置造船的木材,一眼就能看出樹木良莠。一看樹葉有無焦梢,如有焦梢,便知根部可能腐空;二看“樹疤”是幹疤還是水疤,幹疤無礙,如是水疤則樹質有毛病;三看樹皮,光潤美觀,樹質就好,如有樹龍(即順樹身凸起的條痕)則有裂縫不可用。伐樹時隨彎取材,絕無浪費。“甩線一手準”是另一絕技。造船工匠們根據船的部位用材放成曲線,而一般木匠只能放直線。“放印子”(即給船打補丁)是馬家寨造船工匠的第三個絕技。先將船體上損壞的部分用工具剔掉,洞孔自然成不規則狀態。然後,選合適木料,不量尺寸,憑目測用斧子砍,且一砍便成,一放嚴絲合縫。這就叫熟能生巧,匠藝精絕。
2009年,馬家寨的傳統造船技藝列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閱讀更多 那些年一起走過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