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6 孩子的這個習慣,決定了他未來的發展潛力

我們一直都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font>


/<font>

然而,你真的知道,孩子最好的起跑線是什麼嗎?/<font>

01/<font>

我的一個朋友,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報各種課外班、輔導班、買很多課外書、兒童讀物。/<font>


/<font>

朋友的初衷,固然是好的,可是,報再多的課買再多的書,起跑姿勢沒找對,也是白搭。/<font>


/<font>

就拿給孩子買書這件事來說,朋友選書的時候,並沒有很系統性地遵照孩子的發育規律挑選,通常別人說什麼好,就給孩子買什麼書。/<font>

/<font>

買回來的書,剛開始孩子還會“裝模作樣”翻開書看看,可是沒兩天,他就覺得枯燥乏味,看不下去了。/<font>


/<font>

一轉身,就拿起了iPad玩遊戲,要麼就是打開電視看動畫片,買回去的書,也就只能擺在書架上積灰塵了。/<font>


/<font>

這不,孩子去年上小學了,每次考試語文閱讀題和數學應用題都錯一大半,朋友急得直跺腳,不知道怎麼才能讓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font>


/<font>

前段時間,她找我聊起這事兒,我給她發了一個兒童聽書的體驗鏈接,讓她試試換種方式——給孩子聽書,而不是“讀”。/<font>


/<font>

“爾欲善其事,必先激其趣”。效果立竿見影,每天20分鐘吸收一本書的精華,孩子一週就能聽完7本。/<font>


/<font>

一個月之後,她跑來跟我報喜,聽書特別形象生動,孩子慢慢愛上了它,每天晚上還會追著她要,每聽完一個故事,都追著她問問題。/<font>


/<font>

慢慢的,孩子已經學會了複述故事,還講得有條有理。/<font>


/<font>

不僅如此,在親子共聽中,還增進了她與孩子的互動:一起在地圖上找秘魯和倫敦的位置;一起拿出紙筆,根據故事的線索,描繪畫面...../<font>


/<font>

/<font>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最好也是最低門檻的起跑線,就是聽書,既能激發孩子的興趣,又能原汁原味汲取書本知識。/<font>

02/<font>

曾在網上看到過一個提問:一個人在童年時聽過的、讀過的故事到底有多重要?或者說,一個孩子到底能從童年的閱讀中得到多少心理或認知上的益處?/<font>


/<font>

關於這點,美國哲學家瑪莎·努斯鮑姆曾提過一個概念——敘事的想象力,她認為,這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能力。/<font>


/<font>

4-12歲,是兒童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要特別注重對孩子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抗挫能力的培養。/<font>


/<font>

而聽書,就是培養孩子這些能力的最好方式。/<font>


/<font>

形象生動的聲音的通過耳道進入聽神經,讓大腦產生聽覺,刺激了孩子的表達慾望,從而提升孩子的語言和表達能力;書中的人物形象,有助於孩子發展個性、增強抗挫能力....../<font>


/<font>

但是,4-12歲的兒童,不像我們成年人一樣具有較強的執行意識,想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光閱讀是不夠的,他需要的是大量的閱讀。/<font>


/<font>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只有堅持系統聽書,孩子才最有可能厚積薄發,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font>


/<font>

  • 第1周,孩子聽完了3本書,他縮減了玩遊戲的時間,在飯桌上,開始問你各種書中的奇奇怪怪的問題,激起了他無限的想象力。/<font>


/<font>

  • 第4周,孩子聽完了12本書,已經慢慢學會了複述書中的故事,一遍遍講給你聽,他的語言表達能力越來越好,在學校也越來越受歡迎了。/<font>


/<font>

  • 第8周,孩子聽完了24本書,已經學會了分析書中的人物關係,開始用不同的語言與事物關聯起來,從中提取有意義的東西。/<font>


/<font>

  • 第24周,孩子聽完了72本書,開始用不同角度看待同一個問題,有了專屬自己的一套邏輯和思辨方式。/<font>


/<font>

  • 第52周,孩子有了氣質上的提升,出口成章,對待各種問題能應對自如,寫作能力也突飛猛進。/<font>


/<font>

/<font>

想讓孩子養成閱讀習慣,提升閱讀力,聽書絕對是你的不二之選。/<font>


/<fon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