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韓國基礎產業創新發展戰略——第二次基礎產業振興基本計劃(2018—2022 年)

韓國基礎產業創新發展戰略——第二次基礎產業振興基本計劃(2018—2022 年)

來源: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創新研究報告》

第19期(總第220期)2018-4-26

編者按:2017年11月,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發布《韓國基礎產業創新發展戰略—第二次基礎產業振興基本計劃(2018—2022年)》(簡稱《韓國基礎產業振興基本計劃》)。制定基本計劃是促進智能製造業的發展,應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戰略措施。該計劃對韓國當前基礎產業現狀及變化進行了分析,制定了基礎產業未來創新方向和執行計劃。本文對其重點內容進行闡述。

一、《韓國基礎產業振興基本計劃》提出背景

韓國基礎產業一般包括:鑄造、金屬模具、塑料加工、焊接、表面處理、熱處理等,靈活應用“製造工程技術”發展六大行業。

1. 製造業的根基

提升基礎產業能力,如產品設計、工藝水平、品質管理等,這是製造業的立身之本,也是競爭力的根基。基礎技術是汽車、造船、IT 及製造技術的工程技術,這些技術是製造業品質競爭力的核心,能夠決定最終產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2. 發展新興產業必須的核心技術

不僅汽車、機械、造船等傳統行業需要基礎技術,機器人、生物研究、無人機、新能源汽車、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半導體等新興產業也以基礎技術為核心。

3. 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基礎產業能夠激發大部分產業的生產,還能積極地創造就業機會。

二、韓國基礎產業的現狀和環境變化

1. 基礎產業的現狀

韓國的基礎產業共有26398家企業,佔製造業總數(413849家)的6.4%。基礎產業生產額約為127.7兆韓元,佔製造業總額(1429 兆韓元)的8.9%。其中,10人以下的企業達到65.5%。基礎產業銷售額的70%以五大行業(汽車、機械、家電、造船、建築)為主,大型企業的銷售商佔(97%)主導地位。

從業者人數方面,基礎產業共計504387名,佔製造業總人數(404 萬名)的12.5%,技術人員佔比(49.2%)高於其他職位。由於主力產業的高依賴性,基礎產業和需求產業的發展相對停滯,基礎產業銷售額的增長趨勢在2011年以後逐漸消失,並出現下降趨勢。

產業形象方面,韓國手工業產業以及惡劣的工作環境(主要是3D 產業)導致人才流失,技術人才缺乏,勞動力工作的外國勞動人口逐漸增加。

2. 基礎產業的環境變化

產業需求變化方面,主力產業的生產、出口增長趨勢正在緩和,主力產業有高端化趨勢,諸多新興產業在迸發。

新興技術方面,製造業的智能化技術、3D 打印等新興技術的不斷升級,擴大了基於新興技術的製造業競爭。

環境和產業整頓方面,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新挑戰和化學品使用等諸多問題,政府應增加對環境和產業的整頓機制。

就業方面,政府需要妥善應對最低工資上漲、縮短固定工作時間等政策變化(韓國最低薪資2018 年將上調16.4%,創2001年以來的最大漲幅,並將立即影響韓國全國1/4 的勞動力)。

三、韓國基礎產業未來創新方向和執行計劃

1. 構建以高附加值化、工藝創新、良性循環的產業技術生態環境的規劃遠景

韓國基礎產業通過構建高附加值化、工藝創新、良性循環的產業技術生態環境,使韓國邁入了先進產業強國行列(圖1)。未來創新發展方向:①根據新產業需求進行核心基礎技術開發;②以改善生產效率為目的提高企業的社會經濟效益;③培育產業技術創新人才及擴大技術文化氛圍。

韓國基礎產業創新發展戰略——第二次基礎產業振興基本計劃(2018—2022 年)

圖1 構建以高附價值化、工藝創新、良性循環的產業技術生態環境培育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產業

2. 基礎產業未來執行計劃

(1)高附加價值化

2018年,充分考慮主力產業、新興產業的技術需求變化以及行業需求變化,改善國家核心基礎技術(圖2)。核心基礎技術主要分為“產業需求”和“通用技術”,分別進行技術開發和R&D 投入。

為了加快發展技術產業,培育企業核心技術競爭力,預計到2019年,完成全國10個地區的基礎技術支持中心的設備普及,完成地區企業R&D 扶持平臺建設(表1)。

韓國基礎產業創新發展戰略——第二次基礎產業振興基本計劃(2018—2022 年)

圖2 需求產業變化的核心基礎技術

通過技術中心向企業提供技術支持,通過發揮各技術中心的專業特長來推進企業R&D 投入。

韓國基礎產業創新發展戰略——第二次基礎產業振興基本計劃(2018—2022 年)

表1 各技術中心的專業特長

擴大基礎產業基地(2016年21個,預計到2022年增加至30個)。支持業界主導的創新活動,打造戰略研究培育基地。具體的工作計劃如下。①基地高端化:設計專業化基地的創新項目,建立基礎企業網絡;②能源效率化:向專業化基地提供支持;③銷售市場開拓:幫助行業向外的廣告和展示。開闢市場方面,在國際基礎產業博覽會中增設韓國館,著力開闢東南亞和南歐等新興市場。另外,政府增加對新產品生產投資,扶持基礎技術企業的成長。

(2)工藝創新

改善工作環境方面。改善現有的工作環境和3D工作環境,加強自動化建設提升生產效率,加大政府支助力度。

考慮到政府的財政上限,優化自動化設備租賃合同的保證制度。

基礎企業應儘可能消除冗餘工藝,減少生產費用,企業生產要向綠色方向轉變。例如,鋁製產業中,需求產業去除了各自的融解爐,由供給方統一向它們提供相關鋁加工品。

智能化方面,以基礎技術企業為對象,截至2017年7月為499個,預計到2022年構建智能工廠2000個。

加強持續性的後續管理,提升工廠的智能化水平。

構建高效的智能工廠,以6大基礎技術領域的42項工藝為對象,以數據收集為目標,進行標準模型開發和普及。

基礎智能工廠的發展方向:①在機器上加貼(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標籤,實現整體生產的可視化,發現生產中的低效率環節,及時解決故障,加強對生產的管理能力;②通過大量的生產數據,對員工進行規範化管理,為產品設計自動化提供工藝支持。

開發3D打印技術的基礎融合,提高基礎技術支持中心的3D打印機使用率,減少生產週期,減少生產費用。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以大能耗工程(熱處理、鑄造、表面處理)為主要對象,進行能耗評估,並以評估結果為參考改善設備。

為了最大化降低鑄造工程導致的粉塵、惡臭等大氣環境汙染,要支持相關技術開發以幫助工廠改善環境(2018—2022年)。

(3)營造良性循環的產業技術生態環境

以基礎層企業為重點投資對象,舉辦人才招聘說明會,促進青年人才脫穎而出。2018 年,通過增設“產業技術研究院”,注重培養專業型技術型人才,擴大技能人才供給,優化頂層設計,以機制創新激發技術創新。

近年來,基礎產業日臻成熟,通過就業部門的相關項目加強職業能力教育,擴大招聘渠道。另外,推進“基礎產業就業一攬子計劃”,包括職業能力教育、就業指導、後續管理等。

http://www.motie.go.kr/motie/ne/presse/press2/bbs/bbsView.do?bbs_seq_n=159904&bbs_cd_n=81&currentPage=1&search_key_n=&cate_n=&dept_v=&search_val_v=

編譯:金煜現 喬新歌 朱蓮花

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歡迎賜稿交流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