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馬連良和北京

CamaelLiu

馬連良(1901年2月28日-1966年12月16日),中國著名京劇藝術家。老生行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馬派”藝術創始人,京劇“四大鬚生”之首,民國時期京劇三大家之一,扶風社的招牌人物。9歲入北京喜連成科班,23歲自行組班,發展成為獨樹一幟的“馬派”表演風格,自1920年代至1960年代盛行不衰。

他與餘叔巖、高慶奎、言菊朋並稱前“四大鬚生”;後三人去世,他又與譚富英、奚嘯伯、楊寶森並稱後“四大鬚生”。

———————————————

馬連良和北京

南豐衚衕裡的狀元府

馬連良和北京

南豐衚衕裡的狀元府是馬連良購置的最大的府第,標誌著他事業的頂峰。南豐衚衕在闢才衚衕路北,衚衕原名南寬街,新中國成立後改名南豐衚衕。這是一條不起眼的小衚衕,但是衚衕裡的狀元府,卻是遠近聞名。

1942年,馬連良買下了南豐衚衕的狀元府。這座狀元府南北面闊18間半,前後共三進院落。房屋、遊廊均是彩繪,富麗堂皇。西部為一座大花園,頗為豪華。在我查找到的馬連良購買南豐衚衕狀元府的資料中,有這樣一種說法頗為有趣。傳說當年馬連良家住在這座狀元府的對過兒,每天進進出出看著對面富麗堂皇的府第,馬連良的父親對他說:“兒呀,你要是能夠買下對面的狀元府該多好呀。”馬連良記下了父親的話,成名後終於購得狀元府以償父願。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我們暫且放在一邊,可是單從馬連良能夠買下狀元府,就可以想見當年住在南豐衚衕時,馬連良的事業是何等鼎盛。

復興門內大街54號

馬連良和北京

復興門內大街54號是現在很多人認為的馬連良故居,這是馬連良在北京最後的居所。復興門內大街54號原來的門牌是報子街76號,1956年到1957年長安街拓寬,報子街北側被拆除,剩下的報子街南側,融入復興門內大街,報子街74號也變成了復興門內大街54號。這座宅院是馬家1950年購置的,1952年,馬連良從香港回京後才住進此院。整座宅院坐南朝北,為兩進四合院,共有房33間。南、北房均為五間,前後院正房均帶前廊。院內有影壁、月亮門,方磚鋪地,種有核桃、棗等果樹。馬連良母親曾居前院北房,前院東房為小廚房,分裡外間,外間為飯廳。後院東房為大廚房,洗澡間在後院,馬連良也住在後院。1966年馬連良去世後,此院曾一度成為“造反派”的指揮部,後歸全國政協。上世紀80年代,馬連良故居成了“京昆室”,一些全國政協委員曾在此唱戲、聯誼,後來變成一家小飯館。

馬連良最後的歸宿

馬連良和北京

萬花山是香山東面的一座小山,低矮舒緩,這座平常的小山本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是萬花山上原有一座娘娘廟,供著一尊肉胎娘娘,清末民初之際香火鼎盛,萬花山的名字才漸漸流傳開來。馬連良去世後就葬在了萬花山上。據說馬連良的墓地選在這裡,是因為馬連良與梅蘭芳感情很好,他願意追隨梅蘭芳,在梅蘭芳夫人福芝芳的關照下,馬連良安葬於萬花山梅蘭芳墓東面的高崗上。梅蘭芳生前對萬花山情有獨鍾,因梅蘭芳的名字“畹華”與萬花諧音,他遂將家族墓地安於此。

祖父一生襟懷坦蕩、光明磊落,“認認真真唱戲、清清白白做人”是其畢生經歷的寫照,為世人所稱道。友人向他索要手跡時,他經常書寫的文字就是:“司馬溫公嘗言,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者耳。”我想這既是他人生的座右銘,又可以作為我撰寫他的傳記的宗旨。如果用兩句簡單的話概括祖父的一生,我想應該是“轟轟烈烈的藝術成就,坎坎坷坷的生活歷程”。

——馬龍

馬連良和北京

《不信東風喚不回:我的祖父馬連良》

一派開宗巨擘, 入時引領風流,

高擎大纛作龍頭, 眾望同歸泰斗。

點擊“瞭解更多”,進入團結出版社官方天貓旗艦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