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京東正式進軍歐洲市場,京東未來的零售市場擴張要向全球拓展?

讀書小櫻子


劉強東昨天在社交平臺上發佈對疫苗事件的看法,獲得了1.5億元的瀏覽量,也得到了眾多網友的支持。今天,劉強東又宣佈了京東將正式進軍歐洲市場,開始戰略佈局,其實,不光是這一次,京東擴大市場範圍,早在今年年初,京東就已經開始進軍海外市場了。

要說京東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擴張,這的確是。今年年初,京東與越南、泰國、印尼展開了合作關係,京東分別與這三個海外市場,在電商平臺、物流、零售等領域進行了全面的合作,例如:在印尼搭建倉配一體化物流,將配送服務,進行全面的覆蓋,縮短配送時間,達到了85%的訂單1天內完成,服務於當地的消費者,試圖打開海外市場。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京東在越南、泰國、印尼,已經開始被當地的消費者所熟悉。

在這之後不久,京東又開始將戰略佈局轉向美國和香港,目標就是要在這兩個地區佈局京東智慧化物流體系,建立倉儲,目前京東物流在五大洲的設立已經超過了110多個海外倉,可以說,京東在海外的市場,已經開始慢慢拓展。這一次,劉強東宣佈正式開始進軍歐洲,主要還是擴張京東的零售市場。

與以往不同的是,京東這次在歐洲的市場,首先就是要以收購為主,通過收購來打開京東在歐洲的市場,並且計劃在今年的年底,完成進軍歐洲市場的戰略。

其實,京東發展至今,在國內的零售市場,已經有了穩定的基礎,不論是在物流,還是線上線下零售方面。但隨著現在零售市場的迅速擴張,國內的市場發展已經不能滿足平臺和消費者的需求,就像現在京東已經開始和德國、英國等國家合作,在平臺開設國際品牌旗艦店,方便國內消費者在京東就可以購買到國際品牌商品。

京東現在在海外零售市場的擴張,一方面是為了未來在全國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是想提高自己的估值,形成一定的競爭優勢。

劉強東最後還說,京東要在2019年上半年,在英國劍橋設立京東在歐洲的第一個研發中心,這也是京東在中國之外的第二個研發中心,之後就會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為研發重點。這對於京東在海外的市場拓展,也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電商價值論


事實上,京東進軍歐洲市場的計劃提出已久,劉強東也早在今年1月份舉辦的達沃斯論壇上,提出“十年內海外營收能夠達到公司總營收一半 ”的目標,並放出“京東要做全球最大的電商公司”的豪言。

2018年2月5日,劉強東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表示,京東計劃最快在2019年進軍歐洲市場,首先是進入法國,其次是在英國和德國推出電商平臺和送貨服務。京東計劃在兩年內支出至少10億歐元,在法國建立一個物流網絡。

而在此之前,劉強東已與歐洲多國領導人會晤,為京東的跨境採購鋪路:

  • 1月9日,劉強東與法國總統馬克龍會面後宣佈,計劃兩年內在中國銷售20億歐元(約合156億元人民幣)法國商品。京東還與法國工業集團法孚簽署了1億歐元(約合8億元人民幣)的物流技術合作項目。

  • 2月英國首相特雷莎·梅訪華期間,京東與英國國際貿易部(DIT)簽署了“未來2~3年將售賣20億英鎊英國產品”的諒解備忘錄。劉強東預計,京東平臺上英國商品的銷售額,將從2017年的30~40億英鎊,飆升至三年後的100億英鎊以上。

不僅如此,在2月1日與英國首相特蕾莎.梅的會晤中,劉強東還指出,京東計劃在2019年上半年在英國劍橋成立首個歐洲研究中心(這將是京東在中國境外的第二個研究中心,第一個在美國),主攻人工智能和大數據。

這一系列動作不難看出京東加速推進國際化,尤其是歐洲業務的決心,業內將此解讀為“要去客場挑戰亞馬遜”。但事實是,在國際化這條道路上,京東最需要“解決”的對手依舊是阿里巴巴而非亞馬遜。畢竟自2014年上市以來,對手阿里巴巴的國際市場一直在持續部署當中,京東卻被業界評價為國際化進程“被動”或者“遠遠落後”。

京東加速海外市場佈局的同時,阿里巴巴也相應地在國際化業務上進行了提速。今年6月份,國內外多家媒體報道稱,阿里巴巴已和歐洲電子商務達成一致協定,建立“歐亞電商聯盟”,共同推動中外電商影響力。不僅如此,阿里巴巴還開始在歐洲各地發展自己的團隊,將公司在倫敦的總部搬到了科文特花園(Covent Garden),新增加了60名員工。

儘管阿里巴巴駐英國和北歐地區的董事兼總經理戴維·勞埃德(David Lloyd)表示,阿里巴巴不會與本土的電子商務企業(指亞馬遜)進行直接競爭,但不可避免的是,京東和阿里巴巴這對中國的老對手,又一次在歐洲市場上碰了面。

未來在歐洲市場上,依舊可以看到京東和阿里巴巴“廝殺”的身影。


零售老闆內參


劉強東最近在接受採訪的時候確實說了京東要在2018年下半年,於德國設立辦公室,也是京東計劃進軍歐洲市場的一個重要舉措。劉強東說自己已經不僅僅滿足於在國內賣海外的產品,也想要在國外出售公司的產品。

能看出來,劉老闆的野心是一如既往的大,其實也能理解。在這樣一個互聯網時代,提起中國的公司,想必京東和阿里是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吧,在國內已經有著這般影響力的兩家公司,再加上馬雲和劉強東不甘現狀的野心,去向國際市場進軍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其實在之前就能看出很多這方面的動向,比如京東已經在俄羅斯和印度設立了自己的辦公處,然後前段時間京東全球購和印度尼西亞之間也有著合作,再加上與很多國外產品,比如與無印良品和KM之間的合作,這也讓京東對國外的市場有所瞭解,也是一個小優勢吧。

但是有優勢自然也會有劣勢,對於京東來說,進軍海外市場的成本一定是一個不容小覷的數字,而這些年來的發展呢,因為在大力發展京東物流和自營模式,在全國各地建立自己的物流倉儲,同時還佈局很多線下實體,全力進軍無界零售,這些都讓京東投入了相當大的資金,所以有時候看京東的財報會虧損,這也是一個比較大的原因。

那進軍海外市場呢,肯定是要更加大力的投入,儘管京東之前在歐洲已經投入了不下十億歐元,但是這也只是邁出了第一步吧。國內的企業想在國外生根發芽遍地開花,這看上去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如果京東未來能夠成功呢,我覺得還是值得國人去小小驕傲一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