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2 穀賤傷農,農產品滯銷怎麼辦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但直接從事農產品生產的農民在市場上缺乏話語權,尤其是議價權,一旦市場出現波動,受影響最大的還是普通農民。面對農產品滯銷,“悲情牌”往往成為輿論反應的路徑。人們同情普通農民的遭遇,很多案例被媒體報道後,當事人多少能夠獲得一些幫助。

穀賤傷農,農產品滯銷怎麼辦

然而,如果農產品滯銷之後總是見到“悲情牌”,久而久之就可能讓公眾陷入疲勞或麻木。今年5月,一位滿臉憂愁的大爺火了,他賣什麼,什麼就“滯銷”,原來,許多地方不同“滯銷產品”的宣傳頁面都用了這位大爺的照片……有地方政府發佈聲明稱,如此打“悲情牌”營銷水果,給當地果業品牌形象造成了嚴重影響。

今天橙子滯銷,明天荔枝滯銷,即便公眾的善意不被惡意透支,“悲情營銷”也遲早會遭遇傳播瓶頸。顯然,探尋一條常態化的解決之道,緩解因農產品產量變化造成的價格波動,才是破解農產品滯銷困局的根本方法。

雖然農產品在產地跌到地板價,但在銷售地價格波動未必有多大。例如,在浙江寧波市場上,今年荔枝批發價格整體比去年同期下降20%左右,並未達到“腰斬”的程度。其實,荔枝面向消費者的價格,受運輸成本、人工、場租、銷售加價率等綜合因素影響,產地收購價僅僅是一個方面。很多農產品滯銷,並不是市場完全沒有需求了,而是市場需求沒有被充分激發出來。

電子商務時代,通過電商平臺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就不失為一個好思路。據報道,京東集團建立的農產品滯銷幫助中心,就帶動了廣西欽州等地的荔枝銷售,幫助雲南麗江永勝縣、寧蒗縣等地解決了數千噸紫皮大蒜的滯銷問題。傳統市場是粗放的,電子商務技術的應用,能精細化地對接生產與銷售,從而減少穀賤傷農的悲劇。在產地大量收購滯銷農產品,在網店上開展大規模促銷,這種基於大數據技術的銷售模式,是傳統的“小農經濟”難以想象的。

農產品滯銷怪圈不僅在國內存在,在國際市場上,同樣是一個週期性出現的普遍問題。在一些發達國家的農村地區,農民之間會成立農產品協會,分享銷售信息,維護市場秩序。解決農產品滯銷,最根本的方法是擴展農產品銷售渠道,讓農民獲得主動權。

穀賤傷農,農產品滯銷怎麼辦

政府和行業協會適當的引導也尤為重要。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就呼籲地方政府不要盲目發展水果產業,他認為,“信息不對稱”是農產品滯銷的重要因素。一些地方政府在缺乏紮實市場調研的情況下,一窩蜂地在本地推動種植某種農產品,結果在上市後出現供過於求的局面。政府在制定農產品發展政策時,必須對市場有理性的認知和預判。

多年來,農產品滯銷早就不是新鮮話題。農產品滯銷,讓每一個有同情心的人感到痛心,誰都希望為受損失的農民撐腰鼓勁。但是,靠同情做出來的生意不會長久,只有熟悉市場規律,掌握現代技術,才有可能走出“穀賤傷農”的週期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