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9 清华教授眼中的新化人!值得所有新化人深思···

悠久绵长的梅山文化,孕育了新化人勤劳勇敢、重情重义的品质,但厚重而又相对闭塞的传统环境,也从另一方面深深影响了新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前几天清华大学一位教授跟我谈起这个话题,不禁令我陷入深思。

教授聊起一件事,不久前他在北京参加了一次湖南人聚会。在饭桌上,十几名来自北大清华等名校的新化籍博士,在谈到咱们新化谁谁谁在哪个单位当了什么官时眉飞色舞,言语中透露着深深的自豪,隐隐还夹着艳羡之情。教授听了之后,当即痛斥:国家花这么大代价培养你们,应该在各个领域挑起引领科技和社会进步的责任,而你们却在大谈升官之道,你们的价值观就这么狭隘吗?

清华教授眼中的新化人!值得所有新化人深思···

教授的话,与高晓松在《奇葩说》节目中痛斥清华学霸有异曲同工之妙。学霸说自己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但现在为毕业以后做什么工作而困惑。高晓松按捺不住火气,开始炮轰。

高晓松认为,名校是“镇国重器”,名校培养人才,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但这位清华博士对国家、社会没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反而纠结于找工作,如此小的格局实在有失清华高材生的身份。高晓松全程毒舌冷嘲热讽,甚至以一句重话对学霸全盘否定:“一个名校生走到这里来,一没有胸怀天下,二没有改造国家的欲望,而是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 你觉得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来对你的教育?”

清华教授眼中的新化人!值得所有新化人深思···

反观这几位新化籍的博士,其胸怀格局更令人难堪。他们尽管走出新化,受过中国最好的高等教育,但骨子里仍未摆脱几千年来的官本位思想。

这不单单是个教育问题,更折射出整个新化的社会心态。我们知道,在中国传统社会,当官和发财永远是结合在一起的。作为新化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故事,在我们的身边一再上演,再加上父母亲戚的不断灌输,长期浸淫在这样的环境下,耳濡目染,导致我们从小就种下了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可以想见,这位教授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但他后来远涉重洋负笈求学,回国后任教清华,在这个过程中抵制了各种高薪的诱惑以及家人的不解,听随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无问西东,矢志不移钻研学术,成为我国在数学领域最前沿的精英,国家的栋梁。

在浙沪之间辛苦辗转十八年之后回到家乡,我很惊讶新化物质社会的变化一日千里,但是传统社会的思维方式仍然根深蒂固,至今未变。不管是求学还是做事,很多人出发点首先想的是对自身的现实功利性,他们不了解外面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也难以对形而上的真理和无法转化为现实利益的家国情怀产生兴趣。比如在外面打拼多年的游子,回来发展产业,力图通过产业化来回报家乡,但人们很难理解,更不愿相信,远不如直接给村里人每人发500块钱红包来得痛快和轰动。

思维决定格局。沿海地区人们思路开阔活跃,商品经济和社会文化平衡发展,权力服务于经济和公民。而中西部落后地区人们仍然紧盯着铁饭碗,社会经济乃至每个个体均依附于权力,匍匐在权力之下,其危害想必人人感同身受。

作为新化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在此我无意批判新化人,仅希望此文能够给家乡人带来一些反思,或许对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有所裨益。

清华教授眼中的新化人!值得所有新化人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