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5 近代行方智圓的名醫

近代行方智圓的名醫(附筆者點評)

近代行方智圓的名醫

陳道隆(一)

滬上名醫陳道隆(1903——1973),曾為魯迅先生看過病。每日診病一二百號,但對後輩從不頤指氣使,而是熱情扶持,全力提攜。有一年,某紗廠老闆的家庭教師病倒,因貧困請不起名醫,請了初出茅廬的青年醫生王正公。老闆知道後,恐怕病情有誤,另請了名醫陳道隆再看。

陳為病人診脈後,正要開方,忽見桌旁有一張已經開好的方子,遂問:這方子是誰開的?當被告知實情後,他喜形於色的說:“好!後生可畏,就照他的方子服藥,管保會好。”同時退出診費16元大洋。

病人吃了王正公的藥,真就好了。事後,王正公得知自己受到陳道隆讚賞,頗為感動,特意與病人一起登門致謝,成為醫林一段美談。

筆者點評:

此乃真正大家風範也!識病識方識人,無我便成大我!

冉雪峰(二)

冉雪峰(1877——1960),巫山名醫,25歲時行醫武漢,名震峽江。1955年調北京中醫研究院(今中國中醫科學院)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今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可冀即為其門生。

20世紀20年代末,安徽省主席的老母高燒不退,曾請日本、德國醫生治療不效。經人推薦,冉雪峰前往治療。詳詢病情診脈後,冉開處方:北柴胡、丹皮、鮮生地、元參、花粉、知母。另加藥引:“上好野山參一兩,瓦上煅為白灰,煎湯作引。”老太太服藥後,果然奏效,繼經調理,不數日痊癒。

事後,這位省主席送冉雪峰一部殿版《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該書用宣紙印刷,十分精美,只發行了50部。

同仁多有不解,冉氏之處方並無稀奇藥物,何以有此等療效?尤為奇者,野山參煅灰作引未見醫籍記載,不知是何道理。冉雪峰解曰:這位老太太平日養尊處優,這次偶然感冒發燒,本非大病。奈兒子官作大了,錢多了,小題大做,中西醫請了不少,藥物雜投,以致陰傷熱熾。我用的藥物本很普通,但這些貴人不信賤藥。我把野山參燒灰作引,其實並不起藥理作用,只起精神作用。老太太一看價錢貴,就認為是好藥,其實真正起作用的是草藥,眾人歎服。

筆者點評:

治心重於治病,方為真中醫!

範文甫(三)

寧波名醫範文甫(1870——1936),生性豁達,人品高逸,對貧寒者深寄同情,處方多用價廉之品,以免增加負擔。但對富豪家傲慢表現者,則時加諷嘲。

某日,有富豪之家延請範氏出診,一再示意多用貴重之藥,一為顯示家中富有,二是以期藥效。範聽後,心中多有不快,口中應允。處方後加列藥引:黃馬褂一件,石獅子一對。藥肆夥計看過處方,甚覺驚訝,說明並無此藥。差人將方帶回,稟報主人。

富家忙問範文甫:“先生處方中石獅子、黃馬褂,藥鋪告無此藥,還請明示別名,也好設法籌措。”範文甫答:“此為真物,並非他藥別稱。”“為何以此二物作引?”範文甫說:“我是投先生所好,尊意不是一再要我用貴重之藥嗎?黃馬褂乃皇家之物,千金難買,可謂貴也;石獅子一對,重於萬斤,不可謂不重!”富家方悟,甚為愧赧。

範文甫說:“要我重開一方,可有分外要求?”病家忙說:“不敢,就依先生之意。”範文甫這才援筆授方。

筆者點評:

治病不忘治心,調侃或為一法!

近代行方智圓的名醫

鄭欽安(四)

鄭欽安(1824——1911),蜀中名醫,善用附子、乾薑,為“火神派”首領,著有《醫法圓通》等書,治病講究圓通活法。

某日,一中年患者就醫,訴以抬滑竿為生,沐風櫛雨,貪涼飲冷,飢飽不時,患胸腹疼痛,呃逆噯氣。因家貧無力醫治,拖延已達數年,祈求能賜一廉便良方。鄭氏診畢,告之:“街頭有家富戶正做傢俱,可去討些鋸木屑末,每次用一小撮(錢許),再加生薑五片,煎湯送下,十日後再議。”病家半信半疑,無奈遵囑而行。十天後,患者來謝,雲多年痼疾,霍然而愈。

原來,街頭富戶在用檀香木打製傢俱,倘直言取之入藥,恐富戶吝嗇不予,故託言取其鋸末。用檀香理氣舒胃,加生薑溫中散寒,切中病機,不費一文錢財而又愈病。

筆者點評:

洞察人心,不論窮富!

陳存仁(五)

國民黨元老吳稚暉有個怪脾氣,自謂:“我是一生一世不吃藥的,只靠自己身體上大自然的力量來恢復健康,吃多了藥或是吃錯了藥,反而會送命,所以我認為醫生都是閻王的幫兇。”

有一年,他患了急性腸炎,大瀉特瀉,有時不待入廁,大便已經瀉出,肚子疼得厲害。友人為他請了滬上名醫陳存仁出診。事先言明吳氏怪脾氣,讓他裝作探望,見機行事。

陳到吳氏寓所,吳剛剛瀉完,有些喘促,“已經頭昏眩暈,不能支持”。當他看到陳存仁後,說道:“我儘管瀉,決不吃藥的,雖然你是醫生,休想勸我吃藥。”陳說:“你不吃藥,我亦贊成,決不勉強。但你平時吃不吃水果,像山楂、石榴之類?”吳說:“只要不是藥,我都吃。”

陳叫人去買山楂炭五錢、石榴皮八錢,當即煲湯飲下。一小時後,吳感到“肚裡咕嚕咕嚕作響,肚疼倒好了”,又喝了一次。

第二天,陳存仁再去,吳說:“洩瀉已經給你攪好了。”

筆者點評:

施藥看似無常,因人即為有道!

馬二琴(六)

遼寧名醫馬二琴(1892——1969),開始行醫時,病人並不多。有某公患便秘,請名醫多人,用過緩瀉、峻瀉、滋脾、潤腸等法均無效,遂請馬二琴會診。

眾醫在座,皆欲看初出茅廬的馬二琴如何出手。馬二琴診後說:某公年老體胖,胖人多痰,診其脈僅寸有滑象而尺脈不足,是上盛下虛。此肺為痰阻,胃腸津液乾枯,應以治肺為主,潤腸輔之。緩瀉、峻瀉皆非所宜。處方:肉蓯蓉60克、郁李仁1.5克、紫菀24克。眾醫譁然,謂此方不倫不類,焉能祛病?某公說:諸位都是名醫,請別立良方,願聆高論。諸醫已治多次未效,無話可說。病家毅然用藥,當日即排便,逐漸痊癒。

據馬氏弟子彭靜山講,馬二琴由此“一戰而稱霸”,醫名大噪,躋身瀋陽四大名醫之列。

筆者點評:

任你名醫雲集,任你滿口真言,無效也是枉然!

治法有理,脈診有據,用藥貌似怪異,有效便是好方!

林沛湘(七)

世紀70年代,廣西中醫學院會診一病例。患者是一老幹部,發燒40多天不退。用過各種抗菌素,服過不少中藥,體溫始終不降,於是請全院的名醫會診。

就在大家聚精會神討論病情,各抒己見的時候,林沛湘老中醫注意到一個細節:病人從暖瓶中倒了一杯水,馬上就喝下去了。當時天氣很熱,喝些水是正常的。林老悄悄的用手觸摸了一下杯子,發現還在燙手。熱天喝這樣燙的水,說明體內大寒,僅此一點,病情就明白了。

於是,林老力排眾議,以少陰病陰寒內盛、格陽於外論治。處以四逆湯加味,藥用附子、乾薑、肉桂等,一劑而體溫大降。幾劑後,體溫恢復正常。

筆者點評:

於細微處著手,火神論藥到病除!

祝味菊(八)

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灘名醫輩出,各顯身手。1929年秋,一富商因患傷寒遍請中西醫高手診治,病勢日增,某名醫斷為“誤投辛燥,法在不治”。

當時,四川祝味菊初到上海,醫名未盛。但他敢於力排眾議,全力承攬,並“具結”擔保,果斷採用附、桂、麻、姜之劑,不數日而愈。滬上醫界為之轟動,不僅贊其醫術,更佩服其“具結”擔保之勇氣。

陸淵雷說:“君(祝味菊)心思敏銳,又自幼專力治醫,造詣非予所及。”章次公也大為歎服,謂:“此後一逢先生則奉手承教,俯首無辭。”陸、章諸公皆為滬上醫碩,能說出此語,足見對祝氏欽佩之情,祝氏由此名噪上海灘。

筆者點評:

技高人膽大,眼中任無他!

施今墨(九)

民國某年,大軍閥閆某,酒色過度,身體極虛,復又感寒,高熱時見神昏怔忡,虛汗淋漓,大有亡陽之虞。

名醫施今墨看過之後,問家屬患者平日最喜愛的東西是什麼?答曰:是一件價值連城的古董瓷瓶。施沉思片刻,開了處方,並對家屬一再叮囑,有味藥引萬不可缺。家屬說:“不管是如何難找的藥引,只要說出名來就能找到。”施今墨說:“藥引就是那件古瓷瓶,並且必須打碎它煎湯後再下群藥,否則另請高明!”家屬聽後愕然,但為了治好軍閥貴體,只好忍痛打碎瓷瓶熬藥。患者服藥後方知視為珍寶的古董瓷瓶已被打碎,不由心疼得出了一身汗,但病情卻由此好轉,逐漸痊癒。

原來,施今墨知道閆某生性吝嗇,不得不出此奇招。病人虛極夾邪不能補,外感風寒復又汗出不能攻,不發汗又無方可治。於是用了些平和藥,加上打碎其心愛之物,讓患者驚急出汗,方把病人治好。

筆者點評:

若無智勇雙全,加之名醫光環,焉能對付此類患者!

近代行方智圓的名醫

顧筱巖(十)

顧筱巖(1892——1968),出生於瘍醫世家,滬上十大名醫之一。以擅治疔瘡、乳癰名滿滬上,每日門診竟有三四百人。

顧筱巖醫名既盛,多由求入門下學徒者,他都著意栽培。學生滿徒之時,顧筱巖都親自趕到學生診所,為其舉辦隆重的滿師酒,掛上親筆書寫的“顧筱巖門人”招牌。並向大家打招呼:“我的學生某某已經滿師,今後這兒附近如患外科病,不必找我,我的學生完全和我一樣看得好。”遇到病號來自學生門診附近者,常介紹到其處就醫。學生碰到疑難病症來求教時,顧筱巖熱情指點。這樣顧筱巖可能減少了業務收入,但方便了病家,提攜了後學。

顧筱巖的弟子沈楚翹、顧伯平、徐精良、顧伯棠、楊川祥、顧伯華等,皆在上海各大醫院以瘍醫著稱。學生們到耄耋之年,仍念念不忘他的高風亮節。

筆者點評:

若遇此等老師,乃學生畢生之幸事,中醫何愁後繼乏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