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廟號中的各種“祖”有什麼區別?

  • 一道文化常識題裡出現了“世祖”這個詞,有同學表示對這個概念很陌生,另有同學說他模模糊糊知道還有所謂“太祖”“高祖”“成祖”“聖祖”,但是分不清到底有什麼區別。
  • 先解釋一下廟號:舊時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名號,追尊其為某祖某宗,比如清光緒皇帝的廟號為德宗。注意我們對皇帝的習稱在各朝各代略有不同,有的是諡號——比如劉徹稱“漢武帝”,有的是廟號——比如李世民稱“唐太宗”,有的是年號——比如朱由檢稱“崇禎”。清景帝、清德宗、清光緒帝,分別是用諡號、廟號、年號來指稱同一個皇帝。我們在這裡只提廟號。
  • 廟號的基本邏輯非常明確:開國皇帝稱“祖”,承嗣皇帝稱“宗”。《後漢書•光武帝紀上》李賢注:“《禮》:‘祖有功而宗有德。’”有功,即奠基之功;有德,即守成之德。如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稱“宋太祖”,繼任皇帝趙光義即稱“宋太宗”,再往下排是“真宗”“仁宗”“英宗”……終宋一朝,有“宗”再無“祖”。
  • 站在基本邏輯之上看特例,就會發現所有的問題都很容易理解了。
  • 一種特例是稱“太祖”的並不是開國皇帝。比如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稱“唐高祖”,稱“唐太祖”的是奠定唐朝基業的西魏八柱國之一、官至太尉、封爵隴西郡公、北周時期代西魏追封唐國公的李虎。同樣的例子還有曹操稱“魏太祖”而魏的開國皇帝曹丕稱“魏高祖”,司馬昭稱“晉太祖”而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炎稱“晉世祖”,鐵木真稱“元太祖”而元的開國皇帝忽必烈稱“元世祖”……這些例子都是王朝建立在幾世功業之上,最終的稱帝者追溯功德,不敢自稱“太祖”,退而稱“世祖”“高祖”等;而漢太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等皆是畢其功於一世,故以開國皇帝的身份而稱“太祖”(劉邦也被習稱為“高祖”)。但是基本邏輯還在:被追封為“太祖”者必然是有奠基之功者。
  • 另一種特例是開國後的“守成”之君稱“祖”。比如明朝第三任皇帝朱棣稱“明成祖”,因為他發起的“靖難之役”完全改變了明朝的帝系傳承,遷都北京對明朝的國運產生了極大影響,開創的“永樂盛世”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其功業超出一般的守成之君,足以和太祖朱元璋並列為“萬世不祧之君”,而被供奉於太廟正中。與之類似的還有劉秀,《後漢書•光武帝紀上》李賢注:“光武中興,故廟稱世祖。”他的帝位承繼於“漢太祖”劉邦,在新朝大亂後重振漢室,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中興”事業,故稱“漢世祖”;試圖復刻劉秀軌跡的劉備,雖然惜乎未成,但以布衣之身崛起於群雄之中,為漢家維繫了三分之一的天下,仍然有資格稱“漢烈祖”。
  • 綜上,開國皇帝必然是“祖”(太祖、高祖、世祖等),在其之前的有定鼎之功者可稱“祖”(太祖、高祖等),在其之後的有再造之功者亦可稱“祖”(世祖、聖祖、成祖等),其餘守成之君均稱“宗”。一般來說,太祖、高祖開國立業,世祖、太宗發揚光大,世宗、高宗都是守成令主,仁宗、宣宗、聖宗、孝宗、成宗、睿宗皆乃明君,中宗、憲宗有中興之相,哲宗、興宗亦算是有所作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業不足,德宗、寧宗過於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好弄玄虛,文宗、武宗名褒實貶,穆宗、敬宗功過相當,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斷送祖宗基業。
廟號中的各種“祖”有什麼區別?

  • 最後列舉一下清朝的廟號,讓讀者自相參照,更易理解:後金的奠基者努爾哈赤(天命)稱“清太祖”(追封),繼其位而改國號為“清”的皇太極(崇德)稱“清太宗”,完成入主中原大業的福臨(順治)稱“清世祖”,開創康乾盛世的千古一帝玄燁(康熙)稱“清聖祖”,再往下是守成之主“清世宗”胤禛(雍正)、“清高宗”弘曆(乾隆)、“清仁宗”顒琰(嘉慶)、“清宣宗”旻寧(道光)、“清文宗”奕濘(咸豐)、“清穆宗”載淳(同治)、“清德宗”載湉(光緒)以及亡國之君“清遜帝”溥儀(宣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