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賽德克·巴萊》在臺灣的票房好嗎?臺灣人認可這部影片所反映的歷史嗎?

王建輝191616409


《賽德克巴萊》,是臺灣電影史上,第一部本土製作大片,也是最後一部本土大片,因此它是臺灣電影史上唯一一部大片。

《賽德克巴萊》上下2部合計在臺灣取得約8億票房(新臺幣,下同),人民幣和新臺幣匯率近年來一直穩定在4.5-5之間,也就是說,《賽德克巴萊》票房相當於人民幣1.7億左右。

咱們說說這部電影的創作背景。

歷史上,臺灣電影一直不成氣候,除了侯孝賢、楊德昌等導演拍的文藝片在國際上具有一定知名度,臺灣的商業片一直沒有發展起來。

這是因為臺灣電影市場太小,池子太小沒法養大魚。在8、90年代,臺灣市場一直是香港電影的天下。當時香港電影在臺灣取得的票房甚至高於香港本地。所以臺灣市場(也包括東南亞等地)養活了香港電影人,但是卻沒有培育出自己的商業電影。臺灣電影人也都是去香港發展,比如吳宇森就是臺灣人,演員方面舒淇啊,王傑啊,周杰倫啊,......都是去香港發展,臺灣本土電影根本就不行。

90年代末期,香港電影也不行了,好萊塢大片一統天下,自那時起一直到現在,無論是香港還是臺灣,每年票房最高電影都是好萊塢大片。

以2017年來看臺灣地區電影票房情況是,全年電影票房約100億新臺幣(大概相當於人民幣22億不到),好萊塢大片佔了四分之三,臺灣本土電影加大陸電影一共只有7億新臺幣。

其中大陸電影要想在臺灣省上映,還必須抽籤,所以票房也都很少。

這些年臺灣電影基本上就是這種情況。

但是面對這種情況,有一些臺灣電影人還是想做出一些優秀本土電影,魏德聖就是其中佼佼者。

魏德聖很早就想拍一部反映臺灣原住民精神的電影,就是這個《賽德克巴萊》,據說籌備了12年。

2003年魏德聖拍了一個5分鐘的短片,算是個概念片,然後拿著這個電影項目找那些電影公司老闆要投資,對方都一口回絕,你這電影預算嚇死人,拍了肯定虧本。據說拍攝成本要2、3億新臺幣,大家想想,當時臺灣電影票房連達到1億新臺幣的都很少,老闆們怎麼敢投資呢?

魏德聖只好等。

2008年魏德聖拍了個小成本的電影《海角七號》,火了,最終票房5億新臺幣,到現在為止依然是臺灣本土電影票房冠軍。

這部電影讓魏德聖大賺了一筆,於是魏德聖把賺來的錢,全部投進去拍《賽德克巴萊》。當時魏德聖盯著票房總冠軍導演的名頭,老闆們也都捨得投資,於是《賽德克巴萊》終於可以拍攝了。

這部電影絕對是大製作,光是群眾演員就動用了上萬人次,各種戰爭動作戲份製作都非常精良。

最終2011年在臺灣上映,上下2部合計票房約8億新臺幣。

但是還是虧本了。因為這部電影計劃投資5億新臺幣,後來超支到7億,搞得很多演員都是欠著薪水在拍戲。後來魏德聖沒辦法找幾個大牌明星借錢,據說周杰倫借了幾千萬新臺幣。

票房8億的話,片方分賬票房只有4億不到。

這部電影2012年在大陸上映,因為網上已經有高清版本流出,加上當年電影市場還不像今天這麼火爆,最終票房只有1600萬人民幣(不到1億新臺幣)。加上其它音像版權,這部電影最終虧了大概2億新臺幣的樣子。

魏德聖也因為這次嚴重虧損,後來基本上沒有再拍電影。

但不能說《賽德克巴萊》票房不好,實際上當年上映時候,很多臺灣人都呼籲更多人去電影院支持。因為這是真正的本土史詩大製作電影。只能說臺灣電影市場太小了,實在無法撐起這麼大的投資。

大家看,這是臺灣電影史上本土片票房情況

《賽德克巴萊》2部都排進前十名,不能算不好。

李安的大製作《色戒》也只有2.8億而已。

我們熟悉的《我的少女時代》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分別是3.4億和4,1億。

要說起臺灣人對這部電影的看法。其實當年這部電影在臺灣還是引發了轟動效應。

關於這段歷史,可能說起來比較複雜。不過這部電影既然吸引了這麼多人去電影院看,自然也會有大量相關討論。

至於他們到底如何討論,現在也很難搞清楚了。

算了這個話題就不多說了。

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再也不可能拍出像《賽德克巴萊》這樣的電影了。


梁鵬飛


《賽德克巴萊》是魏德聖導演的作品,魏德聖追求拍攝臺灣人自己的故事,所以這部電影很早就開始籌劃。

雖然這部電影雖然在臺灣賣座率很高,據說不少原住民尤其是當年參與暴動的賽德克族六社後裔都穿著民族服裝去看電影,在大陸也有不錯的評價,但是這部電影並不討喜,因為不符合大陸和國民黨對霧社事件莫解讀。

大陸和國民黨對於霧社事件的解讀可謂是原住民抗日起義,認為領導人莫那魯道是為了爭取民族解放反抗日本人的殖民統治。但是在賽德克族人看來,霧社事件這就是出草(獵首)而已,只不過出草對象是日本人,因為賽德克人要回歸祖靈之家。

電影完全按照賽德克人的認知去拍攝,並沒有按照兩岸幾十年來的基調去拍,也沒有什麼主旋律內容。
賽德克人之所以要獵日本人的腦袋
,主要原因在於,賽德克人要死後迴歸賽德克祖靈,不做孤魂野鬼。

按照原住民的規矩,男人只有獵取過人頭,臉上有圖騰,手心裡有血痕的,死後靈魂才能進入祖靈,否則就只能做孤魂野鬼。而日本人殖民臺灣之後,強制原住民文明化,禁止原住民出草獵首,使得原住民喪失了文化認同感。同時,日本殖民當局一系列壓迫、剝削原住民的行為又讓原住民更為不滿。


導火索就是日本警察
吉村被莫那的兩個兒子毆打一事。當時莫那的馬赫坡社正在舉辦一場婚禮,吉村突然闖入,莫那的兒子達多邀請吉村一起飲酒,吉村以達多的酒不衛生唯有,拒絕邀請,並毆打達多。被激怒的達多和弟弟巴索痛打了吉村,莫那制止了兩個兒子,並於次日攜帶禮物向吉村道歉。但是吉村不但不接受道歉,還揚言要屠光馬赫坡。因此,莫那決定聯合德克達亞群出草,雖然只有五個社響應莫那的號召,戰士只有三百人,但是莫那魯道依然決定出草。既是為了報復日本人的壓迫,也是為了讓臉上白白淨淨的年輕人們迴歸祖靈。

這是因為臺灣原住民沒有國家概念,只有族群觀念,或者說是原住民共有的文化歸屬。如果日本人禁掉出草的同時,對原住民加以經濟上的籠絡,並且尊重原住民的部分習俗,那麼事情還不至於太糟。
另外,加入味方蕃的賽德克道澤群,長期以來一直都是反面形象,道澤群總頭目鐵木瓦力斯更是被打上助紂為虐的標籤。

可是,鐵木瓦力斯的目的和莫那魯道一樣,都是迴歸祖靈之家。這一點在電影裡也有反應,電影結尾莫那魯道等人在彩虹橋上大合唱,鐵木瓦力斯也在合唱的隊伍裡。


在賽德克人的概念裡,只要回到了祖靈之家那就是朋友,生前的仇恨全部消失,共同守衛祖靈之家裡的豐美的獵場。
在賽德克人看來,活著並不是生命的唯一形式,只要能夠走上彩虹橋,回到祖靈之家,生命將會永恆。

電影的拍攝完全站在原住民的角度,描繪了原住民為了回到祖靈之家的抗爭,沒有按照兩岸官方的說法,將之解讀為抗日起義。

所以,這部電影在民間反響很好,但是到了兩岸官方層次卻看的很淡。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這是我看過最好的一部臺灣電影,用心程度點滴可見。雖然全部用聽不懂的少數名族語言,但確切的傳遞出電影所要表達的內在,除了電影開頭人與自然美麗的場景,全民抗戰中婦人集體自殺把糧食留給男人的場景看的我淚如泉湧。

整部電影很細緻的刻畫了人物的內心,這是臺灣電影所擅長的。而魏德聖這部電影贏在細節把握到位,雖然大陸抗戰題材比這個慘烈的比比皆是,但是總感覺人文情懷不夠,口頭嘶吼過多。

而這部電影雖然也集結了很多明星的支持,贏得了金馬獎多個獎項。宣傳發行銷售的失誤,葬送了本應該在大陸引起共鳴,創造高票房的機會。


raininthesun


我個人非常認可這部片。

但是看了很多評論說這部片子美化侵略,涉嫌臺獨。我是真的不敢苟同,不知道是大家手撕鬼子看多了還是怎麼,覺得侵略片如果不夠血腥就是美化,文化入侵比血腥屠殺更可怕,它能從根本上顛覆你這個族群。說是臺獨片的我真是醉了,電影裡講的是原住民,對他們來說任何外人都屬於入侵者,只是程度不一樣而已,如果這算臺獨,那好萊塢拍一部希特勒的電影就是反和平支持法西斯?

國家統一肯定是大家都希望看到的結局,但大部分人考慮的往往是何時收復臺灣而不是臺灣何時迴歸。


用戶96938200199


臺灣分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和原住民。

外省人對於原住民來說跟日本人一樣屬於入侵者…

其實原住民也是很糾結,現在社會是由臺灣南部閩南人和外省人主導的社會,原住民的力量太小了,漸漸在被同化。

他們對日本人也是非常仇恨,賽德克巴萊最後結尾的彩虹橋和祖靈鳥感覺也是導演和原住民對於現狀的一種妥協,融入社會,原始的沒有法制的社會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總結一下,票房算很好的,雖然是虧本的,但獲得很多人的認可認同。


布拉佛斯的小貓


至少這部電影所體現出來的三觀在大陸是不被接受的,導演極盡能力美化侵略,在他眼裡,侵略者代表著現代文明,反而原住民是野蠻的,不講理的。

但是在臺灣,這部電影是被接受的,臺灣的主流意識認為日本沒有侵略臺灣,所以他們稱日治時代而不是日據時代。這裡的差別自己體會


賴寶的朋友


霧社事件誘因是反不平而不是反日。

霧社事件日軍後期主力同為原住民。

霧社遺孤因日式教育完全親日。

臺灣在現有教育下的結局堪憂。


我也用了這個名字


髮型就不對!真相是清朝髮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