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 挑战国内技术空白,压力大到失声,最终他成为行业第一人

和设计院的老专家相比,他是常年跑工地的“施工队长”;和工程公司的老总相比,他又是散发着研究气质的专家学者。在高速发展的市政管廊行业,他用勤奋、细心、耐心和对精细化设计的重视开拓了一片天地。他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校友,李跃飞。

挑战国内技术空白,压力大到失声,最终他成为行业第一人

李跃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供热专业97级校友,中冶京诚公司副总工程师,住房城乡建设部综合管廊工程专家,管廊行业规范主要起草人之一。作为主要负责人,李跃飞承担了国内首个PPP项目、国内最大综合管廊项目——石家庄正定新区22公里综合管廊工程规划设计,被称为中冶管廊规划设计第一人。

转做市政管廊压力大到一个月失声

自小喜欢航天的李跃飞高考志愿报了飞行器设计专业,最后却本硕读了七年土木类暖通专业,成为一名建钢厂管道设计师。

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毕业后,李跃飞来到了同为冶金部下属单位的中冶京诚公司,具体负责管道设计,先后参与过唐钢、五矿的项目。其中通风管线是李跃飞的拿手作品,“它的功能就类似于家里的抽油烟机,但比那个大几十倍。”李跃飞说。

21世纪初,钢铁产能过剩现象开始显露,感受到寒意的中冶决定实施转型,进军市政建设,在国内推出市政EPC战略(即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模式)。

“那时和现在不一样,口号是国企做大做强,设计费可能一百万,但总承包的话可能一个亿。所以一时流行设计人员转型做EPC项目经理。”李跃飞说。

转型项目经理后,李跃飞开始常年出差外地,从天铁的涉县项目、北京建龙的宁波项目,到江阴煤气净化和储备项目,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但对李跃飞来说,最大的考验出现在石家庄。

2008年前后,石家庄考虑修建市政管廊的消息传到北京,中冶京诚公司决定竞标,李跃飞因多年从事钢厂管廊而被叫来。公司领导开门见山地问李跃飞,“你来试试?”

“既然领导叫我来了,不试也得试啊!”时隔多年,李跃飞仍对当年那一幕记忆犹新,“我自己也明白这项工作的难度,我们建钢厂已积累了足够的工业管廊技术,但国内市政管廊仍是一片空白,产业前景并不明确,大家其实都不愿意做。我去组建团队,好多人开始都躲。”

开弓没有回头箭。接下担子之后,李跃飞开始准备给石家庄方面汇报材料。虽是工业管廊专家,但李跃飞却是市政管廊的新手。为了找资料,李跃飞跑遍了北京大小书店、图书馆。

彼时,与中冶同时竞标的还有国内设计领域老大——上海设计院。李跃飞肩上的压力更大了。最终,石家庄选择了以实战经验见长的李跃飞团队。这个项目就是石家庄正定新区22公里综合管廊工程,被称为国内最大综合管廊项目,它的启动也标志着国内市政管廊产业的开端。

如今回首往事,李跃飞将这段工作称为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曾有一个月时间因为压力极大而失声”。

挑战国内技术空白,压力大到失声,最终他成为行业第一人

突破现有规范,实现“燃气入廊”

承担了石家庄和南京两大项目,李跃飞感到统一技术标准迫在眉睫。恰逢此时,住建部开始修订《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李跃飞所在的中冶在起草组内就派出了四位同事,“中冶管廊规划设计第一人”李跃飞也是这一管廊行业最高规范的主要起草人。

彼时,在住建部安排下,起草组成员都全部脱产,呆在酒店里专心从事起草工作,住建部两位副部长不时还来视察督战。不仅工作节奏非常紧张,要在几十天内完成起草,而且还要突破既有的规范。李跃飞承担的就是最棘手的部分,将燃气入廊写入文件。

“之前市政管廊是不宜进燃气管线的,所以国内既有燃气管线几乎全是直埋,但中冶建钢厂时的燃气管线很多都装在工业管廊内,技术层面早已成熟,难就难在突破现有规范。”李跃飞说。

在反对者看来,直埋的燃气管线爆炸危险性小,而在廊内爆炸却会产生不可预知的损失,他们直接批评李跃飞和他的团队“胆子真大”。

坚持不下之际,住建部一位副部长发话:“既然你们说燃气易炸,那爆炸是因为漏了吗,漏了又是因为外力破坏了吗?在管廊内,外力破从何而来?正确的思路应该是怎么防止它不漏,而不是老想着漏了怎么减少损失。”住建部领导的质问直指问题核心。最终,李跃飞参与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成功问世。

挑战国内技术空白,压力大到失声,最终他成为行业第一人

从系统规划,到方案比选,再到施工,每个环节都对设计的合理性、经济性、可实施性进行反复推敲、验证。在李跃飞看来,“面对大量的重复性工作,精神上必须有一股劲。每个大小不一的载重都要仔细打磨,用心去做。”

部分图文素材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官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