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 挑戰國內技術空白,壓力大到失聲,最終他成為行業第一人

和設計院的老專家相比,他是常年跑工地的“施工隊長”;和工程公司的老總相比,他又是散發著研究氣質的專家學者。在高速發展的市政管廊行業,他用勤奮、細心、耐心和對精細化設計的重視開拓了一片天地。他是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的校友,李躍飛。

挑戰國內技術空白,壓力大到失聲,最終他成為行業第一人

李躍飛,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供熱專業97級校友,中冶京誠公司副總工程師,住房城鄉建設部綜合管廊工程專家,管廊行業規範主要起草人之一。作為主要負責人,李躍飛承擔了國內首個PPP項目、國內最大綜合管廊項目——石家莊正定新區22公里綜合管廊工程規劃設計,被稱為中冶管廊規劃設計第一人。

轉做市政管廊壓力大到一個月失聲

自小喜歡航天的李躍飛高考志願報了飛行器設計專業,最後卻本碩讀了七年土木類暖通專業,成為一名建鋼廠管道設計師。

從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畢業後,李躍飛來到了同為冶金部下屬單位的中冶京誠公司,具體負責管道設計,先後參與過唐鋼、五礦的項目。其中通風管線是李躍飛的拿手作品,“它的功能就類似於家裡的抽油煙機,但比那個大幾十倍。”李躍飛說。

21世紀初,鋼鐵產能過剩現象開始顯露,感受到寒意的中冶決定實施轉型,進軍市政建設,在國內推出市政EPC戰略(即設計、採購、施工總承包模式)。

“那時和現在不一樣,口號是國企做大做強,設計費可能一百萬,但總承包的話可能一個億。所以一時流行設計人員轉型做EPC項目經理。”李躍飛說。

轉型項目經理後,李躍飛開始常年出差外地,從天鐵的涉縣項目、北京建龍的寧波項目,到江陰煤氣淨化和儲備項目,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但對李躍飛來說,最大的考驗出現在石家莊。

2008年前後,石家莊考慮修建市政管廊的消息傳到北京,中冶京誠公司決定競標,李躍飛因多年從事鋼廠管廊而被叫來。公司領導開門見山地問李躍飛,“你來試試?”

“既然領導叫我來了,不試也得試啊!”時隔多年,李躍飛仍對當年那一幕記憶猶新,“我自己也明白這項工作的難度,我們建鋼廠已積累了足夠的工業管廊技術,但國內市政管廊仍是一片空白,產業前景並不明確,大家其實都不願意做。我去組建團隊,好多人開始都躲。”

開弓沒有回頭箭。接下擔子之後,李躍飛開始準備給石家莊方面彙報材料。雖是工業管廊專家,但李躍飛卻是市政管廊的新手。為了找資料,李躍飛跑遍了北京大小書店、圖書館。

彼時,與中冶同時競標的還有國內設計領域老大——上海設計院。李躍飛肩上的壓力更大了。最終,石家莊選擇了以實戰經驗見長的李躍飛團隊。這個項目就是石家莊正定新區22公里綜合管廊工程,被稱為國內最大綜合管廊項目,它的啟動也標誌著國內市政管廊產業的開端。

如今回首往事,李躍飛將這段工作稱為人生中最艱難的時刻:“曾有一個月時間因為壓力極大而失聲”。

挑戰國內技術空白,壓力大到失聲,最終他成為行業第一人

突破現有規範,實現“燃氣入廊”

承擔了石家莊和南京兩大項目,李躍飛感到統一技術標準迫在眉睫。恰逢此時,住建部開始修訂《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範》,李躍飛所在的中冶在起草組內就派出了四位同事,“中冶管廊規劃設計第一人”李躍飛也是這一管廊行業最高規範的主要起草人。

彼時,在住建部安排下,起草組成員都全部脫產,呆在酒店裡專心從事起草工作,住建部兩位副部長不時還來視察督戰。不僅工作節奏非常緊張,要在幾十天內完成起草,而且還要突破既有的規範。李躍飛承擔的就是最棘手的部分,將燃氣入廊寫入文件。

“之前市政管廊是不宜進燃氣管線的,所以國內既有燃氣管線幾乎全是直埋,但中冶建鋼廠時的燃氣管線很多都裝在工業管廊內,技術層面早已成熟,難就難在突破現有規範。”李躍飛說。

在反對者看來,直埋的燃氣管線爆炸危險性小,而在廊內爆炸卻會產生不可預知的損失,他們直接批評李躍飛和他的團隊“膽子真大”。

堅持不下之際,住建部一位副部長髮話:“既然你們說燃氣易炸,那爆炸是因為漏了嗎,漏了又是因為外力破壞了嗎?在管廊內,外力破從何而來?正確的思路應該是怎麼防止它不漏,而不是老想著漏了怎麼減少損失。”住建部領導的質問直指問題核心。最終,李躍飛參與的《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範》成功問世。

挑戰國內技術空白,壓力大到失聲,最終他成為行業第一人

從系統規劃,到方案比選,再到施工,每個環節都對設計的合理性、經濟性、可實施性進行反覆推敲、驗證。在李躍飛看來,“面對大量的重複性工作,精神上必須有一股勁。每個大小不一的載重都要仔細打磨,用心去做。”

部分圖文素材來源於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官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