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這輪“資本下鄉務農”,\我們該如何應對?

貧窮真會限制想象力!

當很多人還在抱怨“農業不賺錢”之時,這片希望的田野上,已經悄然擠滿了各路大佬和各行新貴的身影。

這些身影不僅包括聯想、萬達、萬科、綠城、銀泰、碧桂園等傳統企業巨頭,也包括阿里、網易、京東等互聯網新貴。還有褚時健、柳傳志、潘石屹、任志強等“大佬”以個人名義玩得不亦樂乎。

當新老資本巨頭和行業“大佬”一起登臺之際,我們是時候打消“農業是否賺錢”的疑慮了。

這時更應關心的是:這輪“資本下鄉務農”,它的特點是什麼、方向是什麼、帶來的影響有哪些、我們該如何應對?

這輪“資本下鄉務農”,\\我們該如何應對?

1、資金動態:新技術,新消費

如果說十年前的資本下鄉更多是想“以規模換效率”取勝的話,這輪資本入局的槍口則一致調整方向:通過新技術植入,打造高品質產品,以滿足消費升級的需求。

比如劉強東的“跑步雞”、比如丁磊的“未央豬”、比如馬雲的“人工智能豬”……

應該說,在中產崛起帶動的消費升級背景下,“通過供給側改革,以技術革新帶動產品升級”——這些巨頭的市場敏感度足以讓人點贊,一出手就是“打蛇打三寸”。

市場是最好的證明。2017年3月,不差錢的丁磊開啟味央豬肉眾籌,3天時間就完成了原定“20天眾籌1000萬”的目標。劉強東的“跑步雞”,在京東生鮮上一出現,也是處於“秒清”狀態。

這輪“資本下鄉務農”,\\我們該如何應對?

2、戰略佈局:立足自身資源和優勢

這些大資本進軍農業,看似是跨界,實則更多是自己產業鏈的一種廣義延伸。

不管是網易養豬、京東養牛/雞、還是阿里養豬,目的只有一個,即掌控上游資源,以更好地服務於其他核心業務,從而為集團的戰略提供支撐。

比如,劉強東最初做大米,後來做跑步雞,其實和京東的生鮮戰略緊密相關。對馬雲而言,用AI技術養豬,提升豬的檔次。等豬出欄後,就可以通過天貓超市、三江購物、盒馬鮮生等渠道售賣。這也是一個新零售的閉環。

總之來說,這些資本進軍農業,大多並不是進入完全陌生的領域,而是立足自身資源和優勢,去“改良”舊有農業模式,並和自己業務形成互補。因此,他們的未來也頗為可期。

這輪“資本下鄉務農”,\\我們該如何應對?

3、產業方向:智慧農業+優特農產品+產業鏈

資本入局,立足自己技術優勢,瞄準消費升級的風口,而具體的產業方向,可以概括為:智慧農業、優特農產品以及完整產業鏈。

比如今年4月,京東宣佈,將以無人機農林植保服務為切入點,整合京東集團物流、金融、生鮮、大數據等能力,搭建智慧農業共同體,同時打造旗下首個農場品牌“京東農場”。

比如碧桂園進軍農業,就把目標清晰定位於“優特農產品”。楊國強喊出口號,要在全世界範圍找沒有金屬汙染、農藥殘留、貨真價值的東西,打造“鳳凰優選”社區店,提供給全國400萬業主,利潤不超過1%。

聯想和阿里則是打造產業鏈的代表。相比聯想以單品水果為突破,阿里更想發揮自己的平臺優勢,從產業鏈升級、物流服務、農村產業金融、跨境電商、原產地採購、線上營銷等環節,打造從產源地到消費者的全程閉環。

實際上,這三個產業方向,不僅符合國家戰略,也是當下農業轉型升級的方向和突破口。巨頭通過各自優勢從不同切口入局,不失為智慧的選擇。

這輪“資本下鄉務農”,\\我們該如何應對?

4、市場機制:告別圈地和騙補

事實上,傳統巨頭進入農業的前景,始終有人持懷疑態度。這種態度的來源有兩個。

一個是:一聽說巨頭進軍農業,第一印象就是,他們是不是要圈地,或者套補貼。坦白講,這種懷疑和擔憂是由於太多的“前車之鑑”,但是放到目前這些企業身上確實不合適。

比如最早網易丁磊養豬時,有人按照宣傳的“基地建成後養1萬頭豬”推算,1200畝地,每頭豬平均佔地將達到80平方米,簡直可以“牧豬”。因此當時就有人懷疑其真實目的是圈地做地產。當然七年後這種懷疑已經不復存在。

至於騙補貼,基本屬於“窮人思維”。對於馬雲和劉強東們而言,且不說這些補貼相比企業體量而言微不足道。單論潛在的財務和輿論風險,他們都不大可能冒險。

對前景懷疑的第二個來源,是認為這些巨頭都是外行,壓根不瞭解農業,很容易“水土不服”。這個觀點的標配佐證是:恆大農業。

但就如上文所述,現在巨頭進軍農業,多數不會對產業鏈各環節“大包大攬”,更多是優勢互補合作。

馬雲在農業領域的佈局也不算少,但是他們沒有真正切入農業的生產環節,所有的項目都基於大數據、互聯網去運作。包括養豬,也是和傳統養豬巨頭去合作。

這種優勢互補的合作,就大大降低了“不懂行”的風險。像聯想旗下的佳沃農業,發揮投資和運營優勢,短短几年,就成為中國最大的水果全產業鏈企業。

當然,是商業就有風險。像恆大那般涉足產業鏈過長的教訓,現在的巨頭也都在極力避免。

這輪“資本下鄉務農”,\\我們該如何應對?

5、帶來影響:淘汰整合加速,行業大變革

相比普通莊主和政府以及村民之間的艱難博弈,農業龍頭、互聯網寡頭、地產巨頭、文旅集團、金融新貴紛紛搶灘農業農村時,他們面對地方政府、村民顯然更有議價能力,也更能整合資源。

最明顯的表現,這些巨頭在進入某個地區時,基本都是黨政一把手的“座上賓”。所在項目也多數是“一把手”親抓的重點工程,由專項小組全方位服務,”能給到的政策要落實,不能給到的政策也想辦法爭取”。

這種背景下,行業必然形成大魚吃小魚、快速吃慢魚的大洗牌。對一個區域而言,有限的資源將重新有側重地分配,傳統市場紅利下“每個人都有生存空間”的局面將徹底打破。行業也將迎來新一輪大淘汰、大整合的大變局。

6、我們該如何應對?

在行業變革重組的“大戲”中,那些巨頭無疑是絕對的“主角”。作為中小農業從業者、普通農場主,無論是資金、技術、品牌、渠道、政策紅利等各種維度,都處於被“秒殺”地位。這時,除了被擠垮和吞併,我們還有哪些選擇?

事實上,在一個成熟的森林生態中,喬木、灌木、草本等植物,各自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間。它們的關係,看似競爭,實則是相互協調從而達到生物群落的穩定性。

大資本農業、普通農場以及小農經濟之間,也應是類似狀態。尤其在現在消費多元化的社會中,也只有如此,我們的農業才能進入穩定的和諧階段。

這輪“資本下鄉務農”,\\我們該如何應對?

作為普通農場,我們當然不能跟大資本“硬碰硬”。很多農場一味宣稱自己產品“品質好”,這其實就是和大資本正面交鋒。

你的獼猴桃品質再好,更多高端用戶也會選擇聯想佳沃的奇異果。你的柴雞再貨真價實,也不如京東跑步雞的“計步器”帶感。

那麼,我們的差異化“空隙”在哪裡?答案就是:場景化體驗帶動在地化銷售。

相對於大資本的“標準化”,普通農場的優勢是“非標準化”的場景體驗活動。

如果我們能夠打造一種自然時尚的社交情感記憶空間,讓遊客在體驗中增加對產品的“情感連接”,從而帶動產品在地化銷售以及品牌沉澱,這就是一種大資本“看不上”又“做不到”的空間。

當狼來了的時候,有人看到的是危機,也有人看到的是與狼共舞的契機。

作者:徐一刀(參見莊主·休閒莊園頂層設計研究院/首席架構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