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0 撫順高爾山遼塔一立矗千年

撫順高爾山上原有兩座古塔,並立于山城南壁東西兩翼的山崗上,屬於城內遼代貴德州寺廟的附屬建築物。東塔已經傾斜,惟西塔撐起一片天地。寺名、塔名今已湮失千載,我們只好把倖存孤塔名作

高爾山塔。古塔由塔基、塔座、塔身、塔頂、塔剎5個部分組成。塔基圓形,為1928年維修增加的固基工程,原塔沒有這個塔基。塔座為八角柱體,原為束腰須彌座,浮雕力士、蓮臺、壺門,是佛教教義中須彌山的建築寫意。後世維修改成等腰八角柱形座,造成硬傷。塔身八面皆有佛龕。佛龕上有磚雕寶蓋,寶蓋為垂嶂懸珠,寶蓋兩側浮雕飛天。佛龕上雕卷門,下雕蓮臺,蓮臺上浮雕佛尊。

撫順高爾山遼塔一立矗千年

撫順高爾山遼塔

塔頂磚雕9級密簷,系仿自中國樓閣式建築的重重飛簷。各層密簷的8個角脊上各懸一隻驚雀鈴。第一級密簷下接塔身,簷下角柱磚雕仿木五鋪作斗拱,兩個角柱之間補間鋪作一朵(斗拱是柱子與屋頂的過渡部分。由於我國古建築的屋頂脊為伸出於柱外的懸空屋簷,為解決承重問題,就在柱上設置斗拱,猶如傘面一樣,託舉起前伸懸空的屋簷。鋪作是對每朵斗拱的稱呼。斗拱由層層木料鋪迭而成,每層算作一跳,兩層算作兩跳,依地類推。出跳級數加上常數3就是鋪作數字。例如高爾山塔出跳兩級,加上常數3,就是五鋪作。補間鋪作是指兩柱之間的斗拱)。

塔剎是在塔頂豎起一根剎杆,直插雲天。剎杆由下向上依次套接蓮臺、相輪、覆缽、圓光和仰月,蓮臺象喻佛尊;相輪意謂“表相高出”,起著仰視敬佛的作用;覆缽為僧人餐具,意指聖賢應該受人供養;圓光與仰月象喻光明日月。“剎”是梵語“剎多羅”的略稱,原意指土地、國土,引伸為佛寺和佛國,所以我們往往把佛寺稱作古剎。

根拓20世紀30年代出土於古塔附近的石經幢上所刻寫的“大安四年”銘紀,可知貴德州寺廟和寺塔建於1088年。

晚清《撫順縣誌略》和民國的《撫順縣誌》異口同聲的說高爾山塔“年代無考,疑為唐住持僧復賡藏骨之塔”。唐代是否在高爾山上建塔,沒有確正。此塔為遼塔無疑,與唐無關,此其一。其二,塔屬遼代寺廟附屬建築。其三,古塔若為“藏骨塔”,那就是認定高爾山塔為墓塔。如果是墓塔,塔上必題刻塔主姓名或供奉塔主塑像。而此塔八面供奉蓮臺佛尊,非是墓塔。假如西塔是為復賡藏骨的墓塔,那麼,已經倒塌的東塔又是為誰藏骨呢?其四,高爾山塔是佛塔,通常胎藏佛牙、佛舍利、佛經、佛像或其他法器,因此,通常又叫作xxx舍利塔。其實所謂“復賡”是“不空”的諧音訛傳。

我們還是說說從古塔附近出土的石經幢吧!這個石經幢的造形為八角石柱,柱上八面滿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經幢其實就是一所大座袖珍的經塔,多由捐資修建佛寺者刻制,一般立在寺前或塔前。以,經幢上刻寫的年代通常就是佛寺的起建年代。根據經幢上“大安四年”的紀年,可知費寺、佛塔建於遼代道宗時期。

撫順高爾山遼塔一立矗千年

撫順高爾山東塔塔基

石經幢是尊勝佛的經塔,主要刻寫《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尊勝佛是佛祖釋迎牟尼頭冠上的5尊坐佛之一,位置在佛頂正中,地位最尊,故名尊勝佛頂。根據佛教典籍,位居33天之首並統領其他諸天的帝釋天因為憫善住天子將臨畜生惡道的業因,去求見佛祖,請求救助之法。幹是,佛祖講說了陀羅尼經,並告訴帝釋天,無論何人若能一耳聞聽此經,或者被刻寫此經的幢影映照於身,就可以免除一切罪垢,這樣就產生了尊勝費。尊勝佛能淨除一切惡道,在尊勝佛及陀羅尼經幢前,一切苦難災病都被盪滌無存,有著解救眾生於現世的無上法力,因而備受民眾推崇。所以,經幢上的內容便有了祈求消災祛病的啟請文、陀羅尼經文和佛號三部分內容,這是出現石經幢的社會背景。

陀羅尼經於唐永淳年間(682年)由婆羅門僧人佛陀玻利傳入中國後,先後有了8個譯本。而在遼道宗時期,即高爾山塔創建的年代,經幢上刻寫陀羅尼經均採用唐代高僧不空的譯本。不空是唐玄宗、肅宗、代宗三朝的灌頂國師,寵遇甚隆。考慮到高爾山

塔出土陀羅尼經幢這個情況,此塔基實是供養唐代高僧不空譯本的陀羅尼經和其他佛教聖物的舍利舍。復賡是不空的諧音流傳。歷史的真實在歲月的消磨中常常增向扭曲和變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