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7 《經典詠流傳》為什麼能這麼火?導演田梅講述幕後故事

《經典詠流傳》為什麼能這麼火?導演田梅講述幕後故事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張向東

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推出的大型詩詞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第一季已經於4月21日正式收官了。節目單期全國網收視率最高達1.47%,平均收視率為0.96%,豆瓣評分一度飆升至9.4分,創文化類節目新高。節目受到《人民日報》連續三天刊文點評,被寫進“兩會”政協提案,並作為中國原創模式代表在戛納電視節推向全球,同時藉助融合傳播在新媒體平臺呈“刷屏”之勢,掀起全社會文化熱潮。輿論稱讚《經典詠流傳》堅守藝術品質和文化立場,帶給觀眾復甦文化記憶的歷史呈現,唱響民族文化發展的時代強音,成為激活傳統文化的又一成功範例。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總監張國飛的話來說,這檔節目是直接響應和落實了總書記的“對待中國傳統文化,要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一號召。《經典詠流傳》原創“和詩以歌”模式,用推動電視文藝創作由“高原”走向“高峰”的價值追求,展現了新時代的新文化、新氣象。

“傳統文化的內容並不好做,因為大家都覺得是‘陽春白雪’,不夠‘下里巴人’,要真正做好,確實是很艱難。”央視導演田梅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如此說到。參與節目的研發和製作,常常讓她帶著焦慮熬到凌晨三四點,但她仍然樂於在這條路上堅持。有一天,她發現自己9歲的女兒能夠輕鬆背誦並唱出《明日歌》、《墨梅》這樣的詩詞,一種發自內心的欣慰和成就感,讓她暫時忘記了節目製作過程中所經歷的艱辛與疲憊。

女兒能夠迅速掌握這些古詩詞,並不是因為接受了專門的古詩詞聽讀訓練,而是在潛移默化的薰陶下,自然而然地學會了這些傳統知識。田梅在擔任《經典詠流傳》製片人和總導演期間,每天都會聽大量的詩詞音樂小樣,觀看無數遍節目樣片。而陪伴在一旁的女兒,在不知不覺中也漸漸學會了這些詩詞歌曲。

談到《經典詠流傳》這檔節目的創作目的,田梅表示:“我們為什麼要做這個節目,也是希望有一些正面的,積極引導青少年內在價值觀的東西。”為此,整個團隊籌備了兩年的時間,從詩詞選擇、歌曲創作、藝人邀請,到舞美佈局、燈光大屏、內容策劃……每一個環節都經過精心打磨。“我們這個項目,積聚了國內最好的團隊。就是這樣的一個舞臺,當你告訴他,我做的是一件什麼事的時候,每個人都會特別真誠,懷著一份敬畏之心在做。我們肯定是希望在這個市場上沒有太多負面,更多的是一些正面的積極地引導。”她說。

TFboys是備受年輕人喜愛的一個組合,節目組把他們當中的王俊凱請到了《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並由他來演唱這首最具傳唱度、最適合進校園的歌曲——《明日歌》。這首詩詞是由明代弘治三年狀元錢福根據文嘉詩文修改而成,文字中充滿了對時光流逝、失不復來的感慨惆悵。很多人都能脫口而出其中的一兩句,但大部分人早已無法記起詩詞全文。錢福這個人,以及他所表達的初衷,早已淹沒於現代都市的車流和鋼筋混凝土叢林中。“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簡潔易懂的詩文、朗朗上口的旋律、輕快明朗的節奏,古典詩詞與流行音樂的完美融合,讓這首作品一經播出,便迅速走紅各大校園,俘獲了一大批青少年觀眾的心。更有網友評論稱這是一首“拯救拖延症的洗腦神曲”。

“為什麼我們要找王俊凱來唱《明日歌》?他對年輕人的號召力是有的。包括張傑唱《少年中國說》,我們選的這些詩都是代表某種價值觀,給到每個藝人的時候,至少要給他三到五首詩詞備選,這三到五首詩也是經過大量的篩選,要分析藝人,這個站在舞臺上的經典傳唱人,身上所具備的一種氣質,與當下社會所勾連的一份情感,我們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來幫助其篩選適合他的詞曲,選完之後讓他自己再選,這個磨合的過程真的是很艱難的。”對於一檔融合了傳統詩詞、現代音樂、舞美燈光的大型文化類視聽節目,田梅表示,節目組力求在每個環節都做到專業:文學的專業、編曲的專業、演唱的專業、舞美的專業……以及價值觀的專業。

說到專業,曹軒賓在錄製《別君嘆》時,請來了古琴專家、中央音樂學院的教授趙家珍老師,她帶來了一把擁有800年曆史的南宋古琴,為這首歌曲進行伴奏;龔琳娜將中國古代體量最大的一種樂器“編鐘”搬上了舞臺,奏響了震撼人心的“王者之音”;88歲的中國第一代鋼琴家巫漪麗,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鋼琴,在舞臺上重奏《梁祝》經典,引發全場觀眾起立致敬……此外,在音樂創作上,節目組找來了資深音樂人賈軼男,並讓他按照自己12歲女兒能聽懂,能學唱的標準來為《經典詠流傳》創作歌曲。王俊凱的《明日歌》、黃綺珊的《陋室銘》、吉克雋逸的《故鄉》,就是出自他之手。

除了在音樂創作方面精益求精,文學知識的普及和傳統文化的傳播更是這個節目的核心所在。節目組找來了清華、北大、人大、北師大等文學專業的教授,組成了一個專家顧問團,來為節目詩詞的選擇做一個前期梳理。工作量極大且非常繁瑣,專家和節目組需要從古今中外瀚若星辰的詩詞經典中,篩選出適合用來改編演唱的那一小部分。在每一個細節面前,鏡頭總是一閃而過,然而背後的過程卻是充滿了艱辛與坎坷。

把古典詩詞跟現代流行元素天衣無縫地融合在一起,並能俘獲現代流行文化消費環境裡觀眾的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副總監、節目總策劃許文廣曾提出:“我們是在尋找央視文化節目新的破局,這種破局不只在於電視節目形式的創新,更重要的是節目立意的新突破。”《經典詠流傳》拋棄了音樂節目的競演模式和文化節目的答題模式,重新研發出一種“輕賽制、重傳播”的架構,核心訴求緊緊圍繞古典詩詞的旋律新編、歌曲演繹、大眾傳播,強化時代性和時尚感。這不只是節目模式的創新,在立意層面也實現了突破,旨在引發新的文化現象,號召、動員和參與一種全民互動傳唱經典的文化行為。

除了克服創作過程中的重重難關,主持人與鑑賞團的設置,也是經過節目組精心設計與安排的。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康震,是節目的鑑賞團嘉賓之一,同時也是“節目的靈魂人物”。“他能把每一首詩都解讀得非常棒,將古人創作這首詩時的感受與當下的情感進行一個特別好的勾連。我們不是簡單地解讀那個歷史時期的詩意到底是什麼,而是用那個時期的歷史意義與當下的情感做一個連接,這就是這檔節目的一個影響力。”田梅在評價康震時提到。此外,鑑賞團的嘉賓還有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音樂人庾澄慶、主持人曾寶儀。在臺上,他們從不同視角、詼諧輕鬆又深入淺出的點評和解讀,可以讓普羅大眾在更短的時間裡,觸摸到那些經典詩詞的精神肌膚。

張傑演唱的《少年中國說》、譚維維的《墨梅》、尚雯婕的《木蘭詞》、王力宏的《三字經》、胡德夫的《來甦·秋思》、趙照的《聲律啟蒙》等等,這些傳唱人演唱詩詞經典的畫面,開始不斷霸佔年輕人的手機。第10期節目中,金志文伴隨著大提琴的聲音,演唱了《詩經·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首中國文學最古老典籍中的開篇詩,行走在繚繞婉轉的高遠樂曲上,完成了又一次經典與現代的連接。

在新媒體時代,節目的播出只是起點,是激起傳播漣漪的第一朵浪花。電視所傳遞的主流價值,應該達到從大屏到小屏的延伸。《經典詠流傳》採用了“1+5”的融媒體傳播策略。電視熒屏配合H5互動、微信公眾號文章、節目短視頻、音頻、海報五種新媒體手段,在節目播出時,根據不同終端特性分發內容,從而實現裂變式傳播,引爆話題。

就像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臺長、黨組書記慎海雄在開年的工作會議上所說的,央視要爭取的不僅僅是大屏幕,還有億萬個小屏幕,我們生產的節目,要讓觀眾“愛不釋手”。所以,電視節目的目標不僅是做好節目、傳遞好價值,而且要打造大小屏幕全面開花的傳播力,讓好的內容、讓正能量輻射得更廣。《經典詠流傳》不僅在傳播上實現了大屏小屏的“全面開花”,在內容上也找到了一種連接古詩詞、流行音樂、舞臺視聽、價值觀這四者之間的講故事手法。對田梅來說,節目要有故事性,才能做到好的勾連,有共鳴,才能把價值觀傳遞出去。保護傳統、注重傳承、家國情懷、愛國主義、積極陽光……這些充滿正能量的主流價值觀,幾乎貫穿了她參與和導演的所有電視節目中:《經典詠流傳》、《朗讀者》、《開學第一課》、夢想系列等等。

在這個浮躁的當下,許多年輕人都喜歡快速的、刺激的、宣洩的,或者是熱鬧的。這些似乎都與田梅想要輸出的節目樣式充滿違和感,但她通過對諸多細節的打磨,在某一個瞬間,讓主流價值觀打穿了那些看似叛逆的年輕情感。她說:“當下社會上有很多負面的情緒,大家都能夠理解,但是有一點,每個人都是有共鳴的,我覺得每個青年人都會有一份激情,一份熱情,有一份追隨的感受,我覺得這種東西是毋庸置疑的。不是說年輕人身上就只有負面沒有正面,真的不是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