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 風險先擔機制讓農企共甜蜜

做強做優中國特色現代農業,要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實現由自營獨享向共營共享轉變。然而,在實際發展過程中,企業擔心增加風險,不想與農民合作;農民無力承擔風險,不願與企業合作。為解決這一現實困境,近年來,廣東省新興縣以溫氏集團為代表的農業龍頭企業以“共建共享”發展為指引,開出“風險先擔”良方,開拓出農企合作共贏模式。具體而言,新興縣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揮市場主體優勢,對資金、管理、技術與信息要素進行有效整合,建立起企業風險先擔機制,幫農民將風險“攔於門外”,讓農民融於企業發展之中。

為解決農民融資難題,為農民分擔資金風險,溫氏集團以資金為支點,完善資金保障體系,拓寬農民融資渠道。其一,溫氏集團通過無償出資方式為願意升級現代化家庭農場的農戶提供30%~40%啟動資金,為農戶分攤生產擴建風險。以石頭衝養雞場為例,農場主響應企業號召升級生產設備,並按要求進行操作,肉雞產量翻了3倍,不僅企業獲利,農場主也得到了相當於以往3倍的收益。其二,農民在建養殖場過程中,溫氏為資金受限的農戶提供30%的無息借款,農戶可利用日後賺取的利潤償還。其三,生產資料墊付,分擔配置風險。“養豬的飼料費用是溫氏墊付,出欄後,公司在銷售款中再扣除這些費用,如果這一次了虧錢,可以下一次再扣。”家庭農場主範金樹說。

為了化解農戶的經營風險,龍頭企業對農戶進行有針對性地指導,明晰責任歸屬。一是生產經營標準化。企業製作生產經營手冊,細化每一個生產環節的規範和標準。“現在養豬都有‘新規矩’了,豬舍溫度、溼度都有標準。”範金樹說。二是責任透明化。農戶與企業前期協商明確各生產環節的責任,並通過物聯網監測數據實現整個生產過程可追溯。

針對農戶抵禦市場風險能力較差的難題,龍頭企業將農民納入到自身的生產環節中,通過價格協商、兜底保障,使農民得以進入企業“避風港”。首先,企業在生產前與農戶商定價格,簽訂協議,讓農產品地頭價不受市場價格變動影響。在市場價格出現滑坡時,企業支付農民保底收益,收購差價由企業承擔。市場價格高於訂單價時,企業還會給予二次分紅,與農戶分享增值收益。

在新興縣筆者看到,龍頭企業引導農民利用自有資源參與企業生產,確保了農民發展的獨立性。龍頭企業引導農民將土地經營權或資金入股到合作項目中,可按股份獲得收益。農民擁有土地、建築等基礎設施的處置權,而技術、種苗、飼料等則屬於企業,雙方既配合緊密又邊界清晰。家庭農場主劉新民說:“我投資了50萬元建設養殖場,雞苗和防疫技術屬於溫氏集團,即使中途退出合作,農場的處置權在我自己手裡,企業不會干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