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9 低端服務業解決了大量就業,這真的好嗎?

低端服務業解決了大量就業,這真的好嗎?

如果越來越多的勞動力進入到那些低端服務業、非正規部門就業,未來的勞動生產率就會失去增長源泉;如果大部分勞動力只是流向那些維持基本生活的領域,對於人力資源也將是一種巨大的浪費。

中國的失業率數據是4.1%,這個數字近十多年來基本沒有變化。可是GDP增速從2008年至今,一直是下行趨勢。這到底為什麼?又說明了什麼?

一、美國為何“不復蘇”

就在3天前,張軍與哈佛大學一位經濟學教授圍繞經濟增速與就業問題展開討論。哈佛教授將美國近年來的經濟表現定義為“不復蘇”,具體表現為GDP增長很慢,每年只是超過了1%;但就業率表現不錯,連續多年達到1.3%左右的增長,增長還在提升。就業增長快、經濟增速慢,良好的就業表現卻難以拉動經濟增長,即為一種奇怪的“不復蘇”狀態。

在張軍和哈佛教授的討論中,兩人都認為,這或許和移動互聯網等新經濟發展有關,很多人在非正規部門就業,比如有人失去了工作,但很容易成為一名Uber司機。顯然,這種情況不止在美國,在中國和其他互聯網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都會存在。

當哈佛教授擔心美國的“不復蘇”狀態時,張軍也對中國面臨的相似問題展開思考。張軍認為,當中國經濟從2008年下行,特別是近年來增速顯著放緩的情況下,失業率沒有增加,對短期宏觀經濟來說是保持穩定的好事情,但從長期的角度看,穩定的就業背後,也蘊含著不穩定因素。

“中國現在也很微妙,我們從2008年經濟下行,特別是2010年以來,經濟下行到百分之六點幾的狀況,但是現在失業率並沒有增加。這個對於我們當下來說可能是一個好事情,但是中長期來講,需要打一個問號。”張軍說,就像哈佛教授也同樣擔心美國,這種情況下,很可能意味著生產率沒有增長,如果生產率不增長,潛在增長率就會受到影響。

二、失業率為何沒惡化

在統計領域,就業是一個很難完美進行的調查領域。在國內,長期以來採用的是登記失業率,所謂登記失業者,是指城鎮中有非農業戶口,在一定的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無業而要求就業,並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進行求職登記的人員。一方面,由於中國情況複雜,登記失業率很難涵蓋那些大量沒有工作的人口;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新經濟發展,諸如開網店、開專車等大量非正規就業也難以統計。

因此,國家統計局已經開始在一些地區試點進行更為準確的調查失業率統計,在最新公佈的數據中,2016年1~8月,全國試點調查的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基本穩定在5.1%左右。

對於就業數據的可靠性,經濟學家存在不少爭議。近期,張軍與他的學生一同進行了一次詳盡的數據研究,根據他們掌握的7個省市住戶失業率調查,經過對2005年到2012年7年內數據的謹慎定義與研究,發現得出的失業率雖然略高於官方口徑,但確實沒有出現大的波動,特別是2010年中國GDP增速突然放緩後,就業率沒有隨之下降。“政府調控經濟,目前並不願意出手一些擴張的財政政策,或者是寬鬆的貨幣政策,就業問題沒有惡化,是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張軍說。

在官方解釋中,就業穩定的原因是中國的服務業擴張速度很快,服務業吸納就業能力強。張軍認為,目前服務業增長速度確實超過製造業,服務業成為中國經濟增長非常重要的驅動力,這可以解釋失業率沒有擴大的原因。

三、低端服務業就業帶來的擔憂

“然而,從長期看,如果將就業穩定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目標,就可能對經濟的中長期增長產生影響和誤導

。”張軍表示,通俗地說,這樣的做法就是隻要就業穩定,就要想方設法維持現狀。

“就像哈佛教授談論美國的情形,GDP只有超過1%的增長,就業卻還很強勁,他覺得其中有不能解釋的地方,但我覺得其實有一點是肯定的。”張軍說,這就是勞動生產率不增長,未來增長源泉就會失去,“這是經濟學家公認的”。

張軍表示,中美兩國情況相似,GDP產出狀況在回落,就業率還在增加,兩條曲線對比,就能發現單位就業率的產出呈現出明確的下降趨勢。雖然對中美兩國來說,造成這種下降趨勢的原因可能不盡相同,但單位就業率產出的問題必須引起關注。

張軍指出,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看到,2010年之後的5年內,中國製造業創造的就業明顯下降,服務業創造的就業明顯上升,2010年的前後5年,兩者比例幾乎發生了“顛倒”。

“大家都覺得結構變化是好事情,但我個人認為,現在的問題是服務業裡頭什麼東西都有,去掉一、二產剩下的全是三產,其中不同行業、崗位之間,附加值差異其實非常大。”

張軍指出,目前中國的服務業中,包括了許多低端行業,這些行業生產率年復一年不增長,比如家中僱了一名保姆,連續幹了5年活,保姆一年能掙6萬元,5年就是30萬元,但她的生產率沒有任何增加。

“如果我們現在大量的勞動力都進入這些行業,雖然就業保持穩定,但勞動生產率增長就會變得很困難。”

張軍表示,對於未來的潛在增長率而言,勞動生產率的強勁增長是必不可少的,這就需要把更多包括勞動力在內的資源,配置到高生產力或是生產力增長比較快的部門,主要是製造業和高端服務業。

“製造業能夠驅動經濟增長,就是因為它能迅速提升我們的勞動生產率。”張軍說,中國發展到當前階段,製造業突破的關鍵在技術層面上,因此產業升級是未來中國最重要的事,隨著產業升級,製造業回暖,它創造就業的能力將恢復增長,同時可以極大地提升勞動生產率,當勞動生產率與就業同步回升時,經濟就能在中長期內實現持續增長。

“我們過去有8%的勞動生產增長率,現在已經回落到6%以下,這個趨勢在很多行業變得更加明顯。如果現在越來越多的勞動力進入到那些低端服務業、非正規部門就業,那未來的勞動生產率增長的源泉在哪裡?”張軍認為,如果大部分勞動力只是去做那些維持基本生活的領域,對於人力資源也將是一種巨大的浪費。

(本文發表於2016年10月17日,《上海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