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8 五百餘志願者心繫留守兒童——“燭暖”也能匯成大愛

五百餘志願者心繫留守兒童——“燭暖”也能匯成大愛

五百餘志願者心繫留守兒童——“燭暖”也能匯成大愛

志願者(左)到許樂村看望受助的雙胞胎姐妹

五百餘志願者心繫留守兒童——“燭暖”也能匯成大愛

每一次志願活動前,大家都要聚在一起商量。

五百餘志願者心繫留守兒童——“燭暖”也能匯成大愛

 志願者十分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會定期與孩子做溝通

本報記者 李莉雅 通訊員 安獻鋒/文

本報記者 張曉峰/圖

夕陽的餘暉落下,靜謐的傍晚,大多數孩子都圍繞在父母的身邊嬉戲玩耍。當清晨的太陽昇起,大多數的孩子都能在父母的陪伴下快樂生活。然而,總有一些孩子,他們沒有父母的陪伴,缺少心靈的關懷,與父母的相聚總是短暫而匆忙。他們就是留守兒童。

有這樣一支志願者隊伍,成員們來自贊皇縣各個鄉鎮、各行各業,都是我們身邊的平凡人。他們中絕大多數互不相識,愛心讓他們走到一起,用心呵護留守兒童,讓留守兒童快樂成長。這就是“燭暖贊皇”志願者協會,他們的愛心猶如一股股清泉,滋潤著渴望關愛與溫暖的心靈。

“他們是一群‘缺愛’的孩子,需要我們的呵護”

“燭暖贊皇”志願者協會的發起人叫王亞平,她是贊皇縣教育局的一名普通職工,多年來從事幼教管理工作,對弱勢兒童群體的觀察視角與關懷維度總是顯得更為專業和恆久。其中,留守兒童是她最為關注的。

王亞平說,“留守兒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並不陌生,但卻又是一個不易被瞭解的群體:他們脆弱又堅強,孤單又龐大。可能在他們年幼之時,父母就因為生活壓力背井離鄉,外出打工、打拼天下。平日裡沒有父母的噓寒問暖,缺少家庭的溫馨美滿,他們可能像野草一樣生長著,除了家裡的“隔輩”親人,也許只有在學校才能得到來自老師、同學的關心。許多孩子因為長期與父母分離,缺少至親的關注和呵護,在成長過程中極易產生性格、心理等方面的異常。

所以在2016年,王亞平發起、成立了“燭暖贊皇”志願者協會,準備長期關注、關懷留守兒童。“我平時也常常做公益,也加入了不少公益團隊。所以成立了協會後,我第一時間把這個消息通過微信朋友圈、QQ群等發佈出去,沒想到當天就有幾十人要求加入進來,這讓我很驚訝也很感動。”她說,除了一些老朋友,大多數的人都是未曾謀面的人,大家為了留守兒童而走到一起、結成團隊,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兒。

制定協會規章制度、活動方案等,在大家的群策群力下,“燭暖贊皇”志願者協會很快就走上了正軌。他們通過縣民政局、婦聯等單位,尋找需要救助的貧困學生。拿到學生名單後,他們還會對每一個孩子進行走訪。“走訪是最辛苦的事情,有的孩子家住得很偏遠,我們往返需要花一天的時間。有的孩子家路不通,車開不進去,大家就步行前往,最遠的一次我們幾個人步行了近一個小時才到。”王亞平說,雖然辛苦,可沒有一個人抱怨。

“愛心不分大小、多少,只要肯付出都能溫暖人”

2016年5月12日,協會的第一次愛心行動開始了。王亞平等志願者駕車前往許亭鄉田村,看望留守兒童曉雷(化名)。

曉雷的父親意外身亡後,家庭重擔落在了母親身上。為了多賺些錢養活一家人,母親只得選擇外出打工,而曉雷和弟弟、妹妹就交由年邁的爺爺、奶奶照顧。

走進曉雷家時,曉雷正在院子裡看著弟弟、妹妹玩耍,見到志願者們,他立刻躲進了房間,任爺爺奶奶怎麼叫都不出來。奶奶告訴志願者們,曉雷性格格外內向,很少主動與人交流。

“得讓孩子走出來,變得開心快樂起來。”王亞平走進房間時,發現曉雷坐在小凳子上發呆,她走到孩子身邊,蹲在他面前溫柔地與孩子說話。雖然曉雷一聲不吭,可王亞平能感覺到他心中的激動。十幾分鍾後,在王亞平的鼓勵下,曉雷走出了房間,大家也鬆了一口氣。“那天,孩子還是一句話沒說,可我們離開時,能看到他依依不捨的表情,這就是很大的進步。”王亞平說。

從那天起,曉雷多了很多“爸爸”“媽媽”,他也經常能收到來自“爸爸”“媽媽”的關心、關懷。“只要有時間,大家就會到學校看望曉雷,沒時間過去的就會給老師打電話,詢問孩子的近況,大家還會定期到家裡看望曉雷。慢慢地,曉雷變得開朗了,現在,孩子會主動跟我們打招呼,看到陌生人也會主動微笑。”王亞平驕傲地說。

“剛成立時,我們有幾十個人,現在已經發展到500多人。”王亞平說,成員們都是贊皇人,來自各行各業。他們選取品學兼優的留守學生進行長期的資助,小學生每個月200元助學金,初中生每個月300元助學金,高中生每個月400元助學金,大學生每個學期2000元助學金。“助學金的金額是我們經過調查後決定的。”王亞平說。

在每次開展活動前,王亞平都會在群裡發公告,誰有時間就報名參加,不做硬性要求。

隨著志願活動的深入開展,品學兼優的孤困兒童也成了他們的幫扶對象。成員們每個月都自動捐款,最少的10元,最多的300元。有一位成員每個月都會捐款200元,卻從來不透露姓名,還有一位成員每個月月初捐200元,月末還要捐200元,她說:“自己現在有能力,希望能幫助更多困難孩子,讓他們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愛心不分大小、多少,只要肯付出都能溫暖人。”這是志願者張文勝的心聲。

截至目前,他們救助了36個學生,有的剛上小學,有的已經就讀大學。“去年我們資助的一個孩子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學,每到假期,她都會特意給所有接受我們幫助的孩子們上一堂課,傳授學習經驗,講述自己克服困境、努力學習的經歷,孩子們很受啟發。”志願者李旭霞說。

他們還及時將受助孤困學生的情況反映給相關部門,為孩子們申請相應的國家救助和補貼,讓這些孩子們能安心讀書。

“除了生活上的關注,心理疏導、關懷同樣重要”

在這個隊伍中,沒有職業、地域和年齡的界限。他們沒有特別宏大的社會目標,也沒有特別長遠的規劃,他們只是覺得“我沒事,乾脆幫別人一點點吧”。或許,這一點點,就足夠了。

他們在關心關愛留守兒童方面,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與堅持。兩年多來,他們的足跡踏遍了贊皇的山山水水,他們的關愛和幫助給眾多留守兒童帶去了支持與力量。哪些孩子特別貧困、哪些孩子遭受了重大家庭變故、哪些孩子需要心理疏導、哪些孩子身患疾病,那些處境困難或遭遇變故、身患重病的留守兒童,總是志願者心頭無法釋懷的牽掛。

“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心靈很脆弱,很孤單,渴望溫暖。除了生活上的關注,心理疏導、關懷同樣重要。”志願者張建龍說,所以協會志願者們除了長期資助這些留守兒童外,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更是重視。

為了讓留守兒童能夠更好地感受來自父母的關懷與愛護,志願者們動員了身邊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一起想辦法去幫助留守孩子們。王亞平積極聯繫社會力量,幫助贊皇縣留守兒童較多的野草灣小學、野草灣幼兒園、千根小學、千根幼兒園等學校安裝了無線攝像頭,讓孩子們通過屏幕與遠在他鄉的父母視頻通話,讓留守兒童與父母的聯繫溝通變得更加便捷。志願者們還手把手教孩子們使用微信和互聯網,讓父母與孩子的溝通變得越來越簡單。

“我們要關注留守兒童的心靈與性格養成,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感受父母與社會的愛。”說這話的是志願者王立波,他經營著一家企業,主要是生產核桃、大棗飲品。他說,他的企業計劃招收一些留守兒童的父母,讓他們能在贊皇本地工作,讓留守兒童實現和父母一起生活的願望。

“貧困仍然是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很大的障礙,我覺得我有責任動員更多的人去幫助和支持他們,只要我還有能力,我會一直堅持做下去。”王亞平說,每當看到這些困境中的孩子臉上依然能夠有陽光般的笑容,看到他們逐步建立起在逆境中奮鬥的信心和決心,志願者都感到特別的欣慰,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